153、清丈田地1
作品:《我夫郎是恶毒男配》 郑山控到了户部还在处理公务,没到一会儿就有小更前来叫他:
"郑大人,魏大人让您天一趟内落。
郑山辞应声跟着小吏走。
到了一处小院,郑山辞低眉顺眼的。小吏把他带到一扇门前,在门口的小吏前去通报一声,恭敬道:“郑大人请进去吧。
首辅住的房间更大了,魏首辅坐在椅子上,小吏给郑山辞奉茶后就带上门出去。
郑山辞见礼。
魏首辅眉眼带笑:“坐下先喝口茶,我们再来谈一谈清丈田地的事。
郑山辞小心的坐下,抿了一口茶。
“这清丈田地的事还要你多费心,我们是预备先从京城开始,你看京城这块让你负责怎么样?先从百姓家里开始,而后从官员到勋贵。
郑山辞无不应好。
“魏大人说得是。
“这事情繁多慢慢来,有时候做事就是要松一松才好,要是拉紧了,有的人就会狗急跳墙,反而事情就办不好,还要惹一身骚。多缓缓,留点缝,到时候他们就只能怪自己倒霉了。
郑山辞闻言点头:“多谢魏大人提点。
“这做育该很就要很,该敏就要软、往后还要在金李殿上见,以后办事不能一个人就包办了要靠人一块办,这要全得罪了,以后的路不好走,年轻人想做点事我理解,但不要把路走死了,这做言不仅要顾着上面,还要顾着下面,你自己斟的行事
引太冲动,也不要太好说话让人不尊重你,拿捏你。"
郑山辞点头。他知道清丈田地不易,这事要慢慢来要给勋贵跟官员反应的机会。
这做首辅也不简单要把事情办得漂亮,还要平衡皇帝跟群臣,这样每天也头疼。
魏首辅让他离开。
郑山辞回到户部让人把京城的田册送过来。他先把京城的田册看了百姓的,看到勋贵的田册他不由皱着眉头,勋贵的田册上只记下了百来亩地,这只是明面上的,私下的还不知道有多少。页郎中来见郑山辞说道:“郑大人,陛下把重任托付给户部,我们这边人手不足,向翰林院要借几个人来办事。郑山辞:“我知道了,我要三个人,要办事老实细致的。项郎中低眉顺眼的应下。他出了院子,心里还志忑。他身为庞家的女婿,跟庞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次庞次辅要是栽了,他也没好日子过自打昨日开始,庞次辅就在清点他的财产,两个儿子叫过来问话。庞五娘恰好去娘家看见家里的库房打开了,心里有惊疑回来就告诉自己的相公。项郎中不是一个蠢笨的猜到是因为田地的事,他到户部更加小心谨慎。吏部拨了三个人过来,一个是姓方,一个姓赵,还有一个姓崔。
郑山辞问道:“你们谁擅长作画?”
崔翰林说道:“郑大人我会。
郑山辞点头:“今天下午你就跟我一块出去一趟,还需要一个写字好看的。
赵翰林先应声:“郑大人,我写字还能看,我的体力很好,能跟着跑。
郑山辞微微一笑:“就你吧。另外的方翰林,郑山辞说道:“你就先跟着项大人吧,最近户部的事多,要到年末了,我要去办事有些也不能耽误。方翰林心里还有些失落。他们三个人先下去了,户部临时给他们三个人收拾了一个工位出来,东西也搬过来了。刚是翰林还没甚东西只茶壶最重要方翰林说道:“赵大人你应郑大人的话应得也太快了,我都还没反应过来。赵翰林得了差事,心情好,听见方翰林带着酸意的抱怨也没甚气的,只打哈哈道:“我想着吏部把我们借到户部来,总还是要做差事的,再者我也想跟着郑大人跑一跑。方翰林:“这清丈田地是得罪人的事,你还要巴上去。崔翰林怕方翰林失了分寸,“慎言,这事是陛下让内阁和户部来办的,你说这话被有心人传出去,别说是你,我们两个也要被你牵连。崔翰林会一手好丹青,又是清河崔氏的人,方翰林跟赵翰林家世都没他好,经他这么一说,方翰林只好心不日情不愿的闭嘴。他心里就是觉得如果赵翰林不开口,这机会就是他的。跟在侍郞跟前做实事,还是留在户部跟着郎中整理册子,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崔赵两人跟着郑大人捞到功劳后,等资历到了,授官就稳了。
翰林们为了授官的事心中各有心思,他们是让吏部的人选中本身就很优秀,这次方翰林失去跟郑山辞出去的机会,可能他这辈子都没这个机会升迁了。
他心中懊悔不已,早知道我也应该立刻就应声,而不是让赵大人抢先一步,犹犹豫豫机会就会从手里溜走。
郑山辞不知道底下人的心思,他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花了一上午的时辰把公务批完,抓紧时间吃午饭休息。下午他精神抖擞的拿着田册先去查百姓的田地,崔赵两个人得了差事紧张又兴奋,两个人一同在郑山辞手里底下这事,他们比在翰林院更亲近一些。
两个人已经称兄道弟了。
“你们跟我一块出皇宫。
崔赵两个人应声,跟在郑山辞身后,在输林吃里年轻一些的翰林者类山际当做是榜样。虽说他科考或绩是差了一些,但他开官速变比状元还要快,这还没有十年已经当上正三品大言了,还是这样的实权,又有太子跟整下信任,这谁不想变
龙这样。
他们读书读出世入世,首先要进得了官场才行。进了官场只是一个小喽喽也没甚好的,都想做大官,光耀门楣。
崔赵两个人跟着郑山辞出去心里很激动,郑山辞就从容多了。他在官场上混了几年,情绪跟表面功大都知道控制。
到了外边先是按照户籍开始查,现在秋收过了,百姓在田地上就同候冬天能成款的蔬菜,余下的就去城里找零工来做。像是打沙袋这样的话,不费脑子只费体力,只要力气大又勤快,一天能将净上六十几文钱,更多的就是百来文。
在家的妇人跟哥儿就是绣帕子,鞋袜来补贴家用。农村一般都是男耕女织维持家里的生计。他们最大的收入还是这耕地。
核实一户家里的情况,郑山辞让崔输林把这田地的长短记下来,还有形状跟地理位置,既然要办事就把事情办好,免得以后还会出现返工,魏首辅让他做事慢慢来,他也不说慢了,他把活做得细致,这速度就慢了,只要他去查官员跟助贵
也们还没有把尾巴藏干净,这就怪不了他。
崔翰林还没想到他这回还能给田地换上图了,心里很是佩服郑山辞-
下午查了二十几户人家,土地都核实了。郑山辞也跟百姓说:“你们以后要交税就是交你们这几亩地不用多交税,要是多交税了你们来郑府找我,我给你们做主。
百姓听着觉得郑山辞是一个好官,把家里的水果要给他们吃,郑山辞摇头拒绝了。
这样一忙就忙到下值,除却郑三辞和崔赵两个人,还有户部的小吏跟小官们还有五个人,郑山辞笑着说:“今天开了一个好头,我清你们去自家食肆吃一顿饭,等把京城的田地测量完了,再带你们吃一顿。
众人有些高兴。
“多谢郑大人。郑山辞让旺福先去订位置,顺便旺福还要把他晚上不回去吃饭的事给澜意说一说,让他们来食肆吃饭等一行人到了食肆,伙计就引他们进包厢。郑山辞说自己有点事,点了五个招牌菜,“你们点,点完告诉伙计,不要客气。到时候伙计把账记在我身上就成了他没甚事,知道自己跟下属一块吃饭,下属拘束,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吃喝,他去陪澜意跟小平安一块吃。等郑山辞一走,他们果然松了一口气,又点了几个菜。
伙计介绍道:“诸位大人,你们若是不了解,我可以给您们推荐几个菜,这地是郑大人的产业,想吃什么尽管选。
他们还拘束着,听了伙计的话忙不迭点头,赵翰林说道:“我喜欢吃辣一点的。
崔翰林:“拿三壶梨花酒。
食肆引了不少好酒,像是他们明天还要上值就不能喝烈酒,喝点梨花酒这类酒既能过过瘾又显得风雅
伙计说一声好嘞,把食肆的招牌菜都摆上桌,他们是知道郑家食肆的味道好,上官没在这里,他们就更自在了。
崔翰林就去找户部的几位大人搭话,趁机结交人脉,赵翰林不日示弱。
郑山辞是不管他们的,跟着虞澜意一块点了几个家常菜,小平安点了一个汤还有糕点。
小平安喜欢吃蛋炒饭,他吃着蛋炒饭,坐在椅子上晃荡着双腿。
"今天不是夫子要你去书院么,怎么样了?”郑山辞边给虞澜意夹菜边问他虞澜意看向小平安,他笑着说:“都是让我们这些大人过去说一说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你儿子长脸了,被夫子当着所有人的面夸。虞澜意想着就骄傲挺胸:“我当时的嘴角都要压不住的。但一想到这儿还有魏大郎,各府的勋贵在,只好让自己压一压了。"小平安听出来虞澜意在夸他,他得意的向郑山辞笑了笑小平安的眼睛跟虞澜意相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现今两个人都是一副得意的样子,郑山辞看着这一大一小也笑起来了。“那就好了,看来我家平安很厉害,以后也会越来越厉害。小平安红着脸,拿着勺子吃蛋炒饭,眼睛亮晶晶的,嘴角上扬:“我就是最厉害的宝宝。家三口吃完饭一并回去,小平安一手牵了一个,蹦蹦跳跳的走郑山辞看着虞澜意跟小平安只觉今天的疲惫感都少了,心里泛着淡淡的幸福,回到府邸,邓雪送了一张礼单过来:“大人,您跟少爷出去吃饭时,英国公府送了礼过来,数量有些多。
虞澜意和小平安同时松开手,去看这些礼盒
虞澜意打开一个礼盒,里面就是人参。
人参是好东西。
郑山辞心里有猜测,看来昨晚岳父把自己的话告诉给国公府了,国公府的事了结了。
虞澜意命人把这些东西入库,他看见有一把金锁留着给小平安。
小平安拿着金锁笑吟吟的。
郑山辞:”
“这块布也好,明儿就送到成衣铺子做两身冬衣,让他们多塞点棉花,这花色我喜欢。"虞澜意拿着布料比了比,又把布料在小平安身上比划一下。
“不成,小孩子不能穿这个色,看着沉闷。这个色的布就给你爹做衣裳吧。
郑山辞心想我穿着就不沉闷了?
晚上两个人躺在被褥里,虞澜意才去问郑山辞怎么回事:
“虽说国公府是我外祖父家里,但现在舅舅当家做主了,你什么时候帮了舅舅的忙。以前小平安满岁酒的时候,国公府都没送这么多东西来。
“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郑山辞知道这事不能细说。
虞澜意对这事只需要知道郑山辞是帮了国公府的忙就成,不需要刨根见底。
“只要你有分寸就好,你做事要多想想家里。”虞澜意颇有当家主夫的样子。
“放心吧。今天过后我就越来越忙了,晚上到了时辰你们就吃饭不用等我。
虞澜意应一声,摸了一把郑山辞的腹肌。这样忙下去就到冬天了
算了,冬天至少有个男人暖被窝。
郑山辞就带着户部的忙清丈田地的事,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百姓的地模清,登记在册,有些百姓的田产有问题,有不该他们承受的田地转移到他们名下,这样他们每年都会多缴纳一笔税。
这也是一笔糊涂账。
这是父母把自家田地转移到儿女的名下,其实田地还是归他们种,他们怕儿女心里不乐意就喊里正偷偷把地转到他们名下了。
这几年税收有变化,他们做老百姓的不认字就稀里糊涂的每年交税,这样交了十年,直到郑山辞来清土地,这才把这桩事清出来了。
老家家里有四个女儿两个儿子,这样分担下去每个家里都多出一笔开支。儿女们气父母瞒着他们做这事,心里很不是滋味。
郑山辞还要继续排查田地没把时间耗在这上面。他让下属们继续查,又出来一桩事,跟拔萝卜带出泥一样。
百姓不得税收,朝廷跟里正说要交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心里疑惑也不敢问。
以后出什么政策,还是要里正把事都说明白才好,另外村子里至少要有人去读过书,认几个字,不然一村的人都是不认字,这太糟糕.
里正是认字的,他们只是不知道给乡民宣传。
百姓的地都少,基本上都是十几亩,二十几亩地,古代的生产力不比现代的生产力,一亩地没多少粮食,他们占的地就多一些,再者十几亩地有四亩好地就好了,余下的地肥力少,要么就是山坡上的地,没什么种植的价值。
“你们这山坡上的地,可以试一试种种茶树。以后就炒茶卖出去,留着这地圈养着养鸡有些浪费了。
鸡圈这些在院子里养着就成了。有的人不以为意,觉得郑山辞是做官的,说话想当然,这茶树要是没种成要搭多少银子进去,都是成本,他们耗不起有的百姓觉得自己不行,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有的百姓就听进去打算明年买五棵好茶树种着试一试,万一能成功,以后家里又多了一笔进账。郑山辞说完就去别的地方。有地主把田地转移到农户的头上跟当地的里正勾结,郑山辞把他们一并送到刑部去,由刑部的人处理。
“我们把清丈田地的事做好,其余的事都不必管。”郑山辞说。
众人点头应是。
跟着郑山辞走来走往,不管天气怎么样,他们都风雨无阻,没有停下来过。从秋未到冬天,他们用脚丈量着这方土地,
崔翰林画图越来越熟练,赵翰林把田册跟人名记录在册。他们沧桑了许多,眼睛却越发的亮起来。
“这是我记下的两千一百户人。”赵翰林拿着厚厚的册子冷静道,
崔翰林手里的画册也有厚厚的一册。
他们跟着郑山辞一块做事,心里的浮躁跟焦虑都落地了,他们变得沉稳踏实起来,跟着郑山辞做实事,而不是总陷入无所事事的心情中。今天郑山辞没来,让他们自己来记录田地,年未了户部忙起来,郑大人还要两头顾。到了冬天土地凝固了,他们要放七天年假,而后再来记录崔赵两个人这是头一次在郑山辞没在的情况下来登记田地,心里兴奋又志忑。郑山辞在户部把事情处理完,已经是两天之后了。各地早就收到了清丈田地的活,但武明帝怕地方官员包庇,所以还让都察院的人去监督崔子期就在都察院当值,等冬天过后他就要动身去地方。今天晌午,他们看见郑山辞还有些惊讶:“郑兄,脸上沧桑许多。”郑山辞没注意这些,被好友们说了才伸手摸了摸脸。”过完年我也去地方了,这次大概要待许久才回来。”崔子期说道。
“巧了,我给陛下呈了折子,这次主动要去地方走一趟,陛下批了我的折子。你们都去过地方,萧兄也去做过乡试主考官,我也要去地方上看看。"姜兰礼笑着说
施玄也在地方上,杜宁成亲还寄了礼物回来,顺便给他们都带了土特产。清音也写信回来了,郑山辞读郑清音的信还很欣慰。
郑清音到了地方上,还跟施玄说了,自己开了纺织坊,让哥儿跟女子来纺织坊做工。他如今能这样做,郑山辞特别为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