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 章 立竿见影

作品:《父皇!请称朕为太子!

    “微臣斗胆,请陛下迁都洛阳!”


    丞相长史边通,语不惊人死不休。


    刘据沉默,


    心中却是百感交集。


    霍光的业务能力实在可怕,这几人明显是在霍光授意下来的,


    本来,迁都一事,大多数官员都会反对,


    前有盘庚迁殷,后有北魏孝文帝迁都,


    而群臣反对的理由无非是那几个,孝文帝执意迁都,鲜卑贵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平城,他们的家业根基都在那,至于孝文帝说得什么迁都后的种种好处,鲜卑贵族们自然能听明白,但,他们不在意,


    虽然有句俗话,树挪死,人挪活,但对于这些官宦大族而言,挪了就是死。


    北魏迁都后能多好,那是以后的事,我们只知道,只要离了平城,我们马上就得完蛋!


    刘据要迁都,自然也会遭至大多数官员的反对,霍光是硬生生的又拉出一批支持迁都的官员。


    而且,看他们的样子,是发自内心的支持迁都,


    霍光私下给他们灌了什么迷魂汤,刘据是不知道,


    哪怕把霍光放到很高的位置上了,霍光依然能给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霍光不是寻常妇人,他就算没米都能变出一锅饭。再加上刘据给了他绝对的信任呢?


    眼前就是可见的回报。


    “陛下!”


    边通也是急了,急声道,


    “迁都一事迫在眉睫,若国都不迁,大汉社稷危矣!”


    刘据看着眼前几位官员,其个个面色急切,好似为国谏言早已将生死抛之脑后。


    刘据瞧出了霍光的思路,霍光拉拢的人,都是有共同点的。


    丞相长史边通,前济南国相,


    侍中伍被,前淮南国相,


    可记得之前刘彻为打击诸侯国时,所颁布的左官律?


    诸侯国官员通称为左官,哪怕是与中央官员有相同品秩,也要低人一等,


    中山王等诸侯王叛乱,刘据爱惜人才,对这群诸侯国官员并没有赶尽杀绝,但他们却是有前科的,


    又是外地官员,又是叛乱罪臣,在京城,没少受到本地官员的排挤。


    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人占一个位置。官职就那一个,实际竞争却激烈得很,而在朝堂上,一点点的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这群左官自然而然会被攻讦,


    迁都,对他们是得益的。


    除了左官,便是京兆尹刘买,霍光选择刘买的思路,就更加清晰了,刘姓皇族都不支持陛下,那还有谁支持呢?


    事后诸葛亮好当,可,霍光能在短短两日能把这群官员都给洗脑,这统战能力已经是超人级别的了。


    “呵。”刘据冷笑,“高皇帝于此地创业定都,你一腐儒耳,何敢说不迁都则大汉社稷危矣!莫不是在这危言耸听?!”


    边通想到了会遭致陛下的大怒,早有准备的应道,


    “定都长安有五害!迁都洛阳有五胜!”


    还在这和朕来上十胜十败论了!


    也得亏他能真想出来!


    刘据饶有兴趣道,


    “那你给朕说说,五害为何?五胜又为何?若你说不出来,朕要治口出狂言之罪!”


    边通丝毫不惧,


    “若微臣有一句虚言,不需陛下责罚,臣免官请死!”


    “你说吧,朕听着。”


    “陛下,非是微臣要说,愿为陛下引荐一人,此人伶牙俐齿,才思敏捷,为前济南绣衣御史现为白衣,名王贺。”


    绣衣御史为刘彻所置,着绣衣,执节杖,可以视为皇帝派出的监察组,专门是下派到地方,审查官员的,


    刘据继位后,也留下了绣衣御史,也算使刘据深居长安而知天下事。


    绣衣御史大概有三十余位,刘据都知姓名,而王贺这名字却没听过,想必是便宜老爹在位时就把王贺的绣衣御史废掉了。


    “他若是说错了,你二人可都要治罪啊。”


    刘据语带深意的说道,


    “带进来吧。”


    “是,陛下!”


    得到刘据允许后,卫伉从殿外又领进一人


    ,其人一进宫立即吸引了刘据的注意,


    王贺其人长相太过奇特,大口,短下巴,凸眼,赤色瞳孔,


    异人生异相,光看这长相就知道不是一般人,可刘据认真在脑中搜索此名,却一无所获。


    此人在史书上轻飘飘只留个姓名,他本人没什么名气,可王贺的后代就有名气了,


    王莽。


    就连刘据都不知道,王莽的祖宗和刘秀的祖宗,此刻都立在了眼前。


    “草民王贺拜见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王贺不光是长相有特点,就连声音都有特点,嗓音如马嘶一般。


    听到王贺些微发抖的声音,旁边的好友边通心中大震。与王贺接触过的人都知道,平日里他是天不怕地不怕,就连太上皇废他绣衣御史,王贺都是甩袖怒哼而出,


    可今日,拜伏在陛下天威,王贺竟然慌了?!


    刘据没急着问其迁都十胜,反而好奇问道,


    “你因何被废绣衣御史?”


    王贺眼中羞怒一闪而逝,


    心直口快道,


    “太上皇设绣衣御史,以敢杀闻名,相互争功,有些不该杀的都惩治了。草民活数万人,太上皇大怒,以为草民徇私舞弊,不敢杀惩,便把草民废了。”


    难怪能和边通成为朋友,两人都是心直口快,


    闻言,刘据在心中暗自点头,


    郡守、国相、豪强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文景治了盛世不假,可因为无为而治的方略,使得政治上也是无为而治,这给了特权利益集团很大的操作空间,因而文、景二帝时,这些人的势力极具膨胀。


    文帝便对这群特权集团打击的特别猛烈,只不过,文帝用得是润物细无声的手段,等到官员反应过来时已经被弄死了。


    景帝手段较文帝差了一个档次,再加上诸侯国成为了最棘手的难题,景帝只能信用特权集团,来打击诸侯国。非但没继文帝之志继续压制特权集团,反而是让他们得到了更大的权力。


    刘彻不是喜欢杀戮,他为了给父皇擦腚,只能任用酷吏,打击特权集团,


    对刘彻的评价都是其任用酷吏,杀戮太盛,但结合实际情况,刘彻也没办法,只能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