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郑老汉

作品:《小知青的四合院

    几个人聊起来,刘玉梅转身进去继续烧火。


    “朱丽,你说不会是有啥事儿吧?每天都捡好多,昨天把筐丢了,今天才半篓。”


    刘玉梅:“走丢了,手里的筐还能走丢?不定咋回事儿呢!”


    说着朝外努努下巴,


    “今天回来的也早。指定有事儿瞒着咱们。”


    朱丽:“能有啥事儿,前几天刚下完雨,蘑菇多,这几天蘑菇少了也正常。


    天天背那么多也累,天天吃不饱,还干那么多,也该歇歇。”再穷也不能把自己累死吧!这丫头已经够拼命了。


    刘玉梅:“我看她也是坚持不下去了。”


    等晚饭的时候,朱丽就跟大家算了一下齐飞飞捡的蘑菇和木耳,各种蘑菇加一起,十顿都吃不了,再加上大约50斤木耳,木耳一顿吃不了太多,七八顿是能吃上,所以已经超过15顿。大家看方便的时候给齐飞飞买一块布。


    王斌就说,男知青的钱他来收,女知青的就朱丽收。


    朱丽说就都王斌收吧,除了白沙不在,大家都在就直接给王斌,白沙肯定不会差事儿,她给垫上,或者王斌垫上都行。


    王斌就说他给垫上,钱和票放朱丽处,过几天女知青跟齐飞飞一起去供销社去买。


    朱丽也没推辞,就接手了。


    大家又聊起生产队组织大家去换粉条的事。


    可惜集体户的土豆太少,连储存冬天吃的都不够。


    大家想吃粉条只能去供销社买了。


    粉条是很受大家欢迎的一种菜。


    东北人炖鸡、炖鱼、炖排骨、炖酸菜都喜欢放粉条,芹菜炒粉条,酸菜炒粉条,白菜炒粉条……


    过年过节来且都少不了粉条的身影。


    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了,齐飞飞才跟朱丽说,她今天跟大家去换粉条的地方去看看新奇,可能晚上回来比较晚,让她不要担心。


    齐飞飞来到大柳树下时,一个人都没来呢。


    大柳树很粗,两个人都环抱不住,站在后面一个人,完全看不见。


    齐飞飞转到树后,进了四合院。


    她把小虾,撒了一些盐(在集体户盐罐里抓的),放在锅里慢慢备干。


    带一点儿咸味,吃起来很香。


    只是有点儿少,才不满一小碗。很快就吃完了。


    端着装蝲蛄的盆去了草地。


    小鹿正站着吃草。看来腿伤没有大碍。


    小鹿一听见动静,立马抬起头来,警惕的看着她,就怕她又突然干出啥事来。


    齐飞飞无奈笑笑,摆摆手:“小鹿,早上好呀?你在这里待的还好吗?”


    小鹿忽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动不动的看着她。


    “好吧,你自己玩。”


    齐飞飞没有再往小鹿靠近,怕它受惊再乱奔乱跳加重腿的伤情。


    直接往小河边走去,想看看有没有鱼啥的,要是有,她以后可以在这里捕鱼了。


    水像泉水一样,清凌凌的,清澈明亮,一眼就能看见里面的石头和水草,就是没有鱼虾啥的。


    齐飞飞将蝲蛄倒进了河里,希望他们能在这里生存,繁衍。


    有空再捕一些鱼放里,将来回了京城也有的吃了。


    把豆包留在草地上,希望它和小鹿早日混熟。自己就回了大柳树后。


    一出来,就听见大家吵吵嚷嚷。


    王二媳妇儿的婆婆:“中平啊,你去我家装一下土豆,老二老三家的土豆也都在我家呢,得有个四五百斤,你先去帮我装上。”


    王中平:“好的,婶子。”


    甩了一个鞭花,“啪”的一声,一手拉了拉缰绳,


    “哦儿,哦儿,哦儿,驾儿”又“啪”的一声。


    三匹马一起用力,马身上的铃铛,铜环,“叮叮当当”的响起,马车向村里走去。


    大队长媳妇儿李桂英:“大柱,大柱,去大娘家把土豆装上,大概有个三百斤土豆。”


    郑大柱:“好的,大娘。你回家等着,我这就过去。”


    “大柱,你顺便到俺家一下,俺家也有土豆要去换粉条。”


    大柱:“好,嫂子回家等着吧。”


    “大柱,我家这土豆大概有个七八十斤,袋子口我缝了记号,你帮我换了,我就不去了。”


    ……


    齐飞飞没有着急


    (function () {var id = "2377029035902478992-21409";document.write(''<ins style="display:none!important" id="'' + id + ''"></ins>'');(window.adbyunion = window.adbyunion || []).push(id);})();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出去,不喜欢跟大家聊些有的没的。一直等大家都准备差不多了,才出来,直接去郑大柱的马车,直接坐在了副驾处。


    李桂英也坐在郑大柱的马车上,一看是齐飞飞就热情的打招呼:


    “小齐知青啊,你这是去换粉条?”


    “婶子,我不换粉条,我就是觉得新鲜,没见过,想去看看。”


    “你这孩子,这有啥好看的,就是称称土豆,粉条的。来回得一天,屁股都颠的生疼。”


    齐飞飞:“我就是好奇土豆是咋变成粉条的。”


    李桂英:“行,你去看一次,下次再让你去你都不去了。”


    齐飞飞笑笑,也不反驳。


    大队长媳妇儿转头又跟一个老汉聊上了“老叔,你这是去养猪场还是去换粉条子?”


    老汉满脸皱纹,黑红的面堂,笑起来却很


    明朗,“我去换粉条子,家里没人愿意去,就我去了。”


    李桂英:“那你不用看着养猪场啊?”


    郑老汉:“新来了一个干活的,虽然不会干,但态度还挺认真,教了他几天,喂喂猪,除除粪,还是没问题的。”


    李桂英:“你们现在是喂猪还是放猪?”


    郑老汉:“现在都是喂,就喂完让它们在院子里溜达溜达。


    放出去,一撒欢儿就没影了,青草莫棵,我这老胳膊老腿儿也撵不过来。进地霍霍庄稼也不行。”


    李桂英:“那你们喂啥?净喂糠?”


    郑老汉:“猪场离五队近,他们有些社员割猪食菜送来,一背篓一个半公分,年底猪场杀猪,按公分可以分一些猪肉。”


    李桂英:“这可是好事儿,没听我家那口子说起过。”


    郑老汉:“分肉是不错,活也是累,天天割,到年底也就十斤八斤肉。大多都是半大孩子,老头老太太干,壮劳力看不上。离的远的,也没人愿意干。”


    李桂英:“那倒也是。”她们家的条件,真是不必这么辛苦。


    齐飞飞:“谁去都行吗?”


    郑老汉:“咱们头道沟大队的都行,养猪场是咱们大队副业厂的。”


    齐飞飞:“那我们知青也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