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秀女入宫,宗宪封侯!

作品:《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俸禄没有多。


    权力反而少了。


    高拱只觉得刚是吃拧了,才在皇上面前提出更改祖制,增加俸禄的想法。


    政法。


    是仅次于人事的权力。


    到时候,地方衙门上,知府、政法之间少不了明争暗斗。


    谁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就各凭本事吧。


    省、府、郡三级衙门权力变革,影响不到朝廷,更影响不到中枢内阁,高拱无法封驳圣意,也没有对抗圣意的心思,接过朱笔拟奏疏,写得很慢,好像特别沉重。


    可以预见,此制施行后,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府、郡一把手对内阁的骂声,尤其是对他高拱的骂声。


    奏疏再长,也总有个头,高拱搁了笔,递给了黄锦,黄锦连忙接过,用玉玺加盖。


    制成。


    张居正终于开口,奏道:“臣启皇上,我大明朝旧有二敌,南倭北虏,然东南完胜,团灭倭寇,一扫沿海二百年之晦,故臣为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请功,封靖海侯!”


    据江南上报,东南海面再无倭寇片帆,虽然胡宗宪麾下二将戚继光、俞大猷有率军攻入倭国的念想,但大明朝大敌还是北虏,不宜跨洋作战。


    东南战事可以说告一段落,那么,对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的封赏就该提上日程了。


    内阁磋商了几次,戚继光、俞大猷的伯爵爵名暂时未定,但胡宗宪的侯爵名,先定为了靖海侯。


    此侯名,不是大明朝首封,早在太祖高皇帝建国时,就封了靖海侯吴祯,又名吴国宝。


    在洪武三年时,吴祯奉太祖朱元璋命为靖海将军,练军海上。同年冬,封靖海侯。


    洪武七年,东南海上倭寇来犯,吴祯充总兵官率江阴四卫水师出海征剿,自此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御倭。


    洪武十二年,吴祯病逝,被追封为海国公,其子吴忠袭封靖海侯。


    吴忠无忠,牵扯进胡惟庸案中,被太祖高皇帝废爵。


    时人讲究有始有终,御倭之事,由靖海侯为始,也当以靖海侯为结束。


    如果胡宗宪日后不出大差错,不被除爵走完一生,死后的追封,连追封的国公公名都不用想,海国公!


    既怀念了吴祯,又封赏了胡宗宪,这便是张居正内阁对二人的最高敬意。


    这道奏疏,张居正内阁是提前拟好的,也都落了名,这时,被张居正从袖中取了出来,双手捧过头顶。


    “仅有爵位赏赐吗?”朱厚熜睁开了眼,望着张居正问道。


    万世之功,就用个爵位打发,未免太令人寒心了,何况现在朝廷有制,爵位不能世袭,难免让人诟病。


    张居正身体一僵,虽说内阁知道这封赏略微寒酸了些,但也实在不想内阁再增加新人选。


    内阁的权力是恒定的,多一个阁老,每个人手里的权力就会少一些。


    像胡宗宪这样以军功授爵,再入阁拜相,哪怕是初入内阁,话语权,和在朝廷的影响力,都在李春芳、陈以勤之上。


    和高拱这个次相掰掰手腕是没问题的,真在某件事上发了狠,与张居正也不是不能碰一碰。


    作为内阁首揆,有高拱这一个不服气的,张居正就已经够窝心的了,哪愿意再来个“大佛”。


    同样,高拱对权力是很看重的,也不愿意在内阁多个不能解决的人。


    李春芳、陈以勤对权力倒没有那么执念,但内阁首辅、次相的争斗就够乱的了,不想再来个人继续搅局。


    但四人万万没想到皇上会金口玉言为胡宗宪讨封。


    “不止。”


    张居正好久才说道:“以胡宗宪的功劳,理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臣愚钝,请问圣上,是不是在内阁添上一个“贞”字?”


    既然挡不住,张居正干脆就不挡了,胡宗宪,字汝贞,添个“贞”字,就代表同意胡宗宪入阁。


    高拱面上仍有几分不愿,可大势汤汤,非人力所能抗衡,就只能低下了头。


    李春芳、陈以勤无所谓。


    “照准!”朱厚熜的声调又平和了。


    这个照准,是两个照准,照准了胡宗宪的静海侯爵,也照准了胡宗宪入阁拜相。


    张居正在拟好的奏疏上又添了几笔,着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即日入阁。


    圣印落下。


    张居正收拾了心情,接着奏道:“臣启圣上,今朝东南无恙,然北虏猖獗,虽有和谈表象,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北疆战事不可不备。


    内阁召集兵部、户部商议了一下,奏请给兵部拨银一千一百万两,其中,五百万两给甘肃、固原、宁夏、延绥、太原,五座边镇充作防务军需,三百万两给宣府、大同充作抗虏军需,三百万两给辽东、蓟州充作北边的攻防军需。”


    随着瓦剌逐渐衰落,甘肃五镇的防务压力不再那么大,但骚扰始终是有的,而且,塞上苦寒,理当给予五镇些激励和补偿。


    宣府、大同就不必多说,鞑靼入侵,或者大明朝反攻时的前沿阵地,军需要大。


    辽东、蓟州也是一样,自成化年间犁庭扫穴后,建州女真似乎又有不安分的迹象,有意无意的在蓟、辽两座边镇制造事端。


    适当的军需准备是要有的。


    这番奏对诚恳且得体,朱厚熜接受了:“准奏!”


    张居正内阁能明显感受到,皇上在增加朝廷官员俸禄,和在增加军饷军需两件事上,是两个极端。


    前者想都别想,后者无有不准。


    张居正在心里叹了口气,就去拟奏疏了。


    朱厚熜望着几位阁老,摇了摇头,不去增加军饷军需,省下来的银子,难道要等异族打过来,赔给异族吗?


    大明朝虽地大物博,但无一物能施舍于异族!


    给百姓分了钱,给当官的分了钱,给为军的也分了钱,张居正内阁再不懂事,也知道该给皇上办点事,分点钱了。


    “臣启皇上,已至晚秋,天暖日和,诸地衙署皆上言秀女准备就绪,该择个吉日,命地方衙门送秀女进京了。”张居正跪地请命。


    选完了秀,自然就该让秀女进京,一应安排,内阁和礼部基本完成了。


    “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