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话题跑偏十万八千里的父子

作品:《我岳父是朱元璋

    这个时候,老朱有些错愕地抬手揉了揉太阳穴。


    咦,还真别说,虽然还是有些胀痛,但是至少这个痛感要比之前有所舒缓。


    看来,常老二那小子,倒真是有两把刷子。呸!是咱闺女当真好本事,知道心疼亲爹。


    这么一想,再无心理负担的老朱端起了玉兰花茶又抿了一嘴。


    一双老谋深算的眼珠子飞快地眨动了许久之后,这才朝着好大儿朱标道。


    “老大,之前咱记你提过,咱们科举制度的改革,似乎尚未完成。”


    “是啊爹,孩儿觉得咱们大明的科举制度应该进一步的变革。”


    “南北榜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孩儿觉得还不够。”


    “最好是我们能够按照省制来进行划分,如此一来,避免了南北榜分科举士之后,一甲甚至是二甲皆多为南方读书人的惯性。”


    这些当然都是来源于他朱标跟自己那位很有脑子的二舅子常升讨论之后得到的结论。


    而且事实也是如此,常升穿越重生之前,所查阅到的资料显示。


    大明朝哪怕是分了南北榜之后,可是等到了殿试之时,仍旧是南方的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大明朝开国至灭亡。共计诞生了九十名状元,而仅仅是江西、江苏、浙江以及福建四省之地,就达到了六十四人。


    四省就超过了三分之二的状元,这也是为何在大明中期及以后。


    江南官吏圈子,或者说东林党人何以为势力庞大到令人生畏的原因所在。


    而常升当然不会明着说,但他会做数据,摆事实讲道理。


    而且说实话,将读书人的名望抬到过高,其实并不利于皇帝对于朝堂的把控。


    既然如此,那为何不直接分散,或者说削弱那些进士们对于朝野的影响力?


    简单而言,那就是,在南北榜的基础上,继续细分下去。


    按照省份来划分,并且会试也好,还是殿试也罢,皆按此策来行。


    三年一次的科举,大明有多少个省,就会有多少位省状元。


    如此一来,状元多了,也就不会那么的值钱。


    自然而然,也就分薄了他们在本次科举士子的影响力。


    老朱当真是越听眼睛越亮,是的,他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下大权独揽,还跟皇权有冲突的丞相看不惯。


    自然也不乐意那些考上来的进士们,对于朝廷的执政造成更大的冲击。


    更何况就像现如今的大明朝,可谓是浙东党与淮西党两党争锋。


    这让老朱亦是大感头疼,而之前的科举,则是大量的浙、赣、直隶地区的读书人纷纷涌上朝堂。


    所以,之后废除科举,除了科举录取的有不少庸碌之材外。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那些科举所取之士,多为江南人士,同样也引起了老朱的警惕。


    之前的南北分榜,让老朱眼前一亮,至少能够从法理上去确定增长北方的读书人的录取比例。


    有利于北方的读书人们对于朝廷的认同。


    但是,除了他常升这个甚是突兀的状元郎之外。


    榜眼、探花以及大部份的名列前茅者,仍旧是那些江南人士。


    这个问题,老朱正愁不知道该当如何解决。


    而好大儿又甩出了这么一个可谓是相当阴损的招数。


    “老大啊,你可真是能耐啊,这一招可真是够阴损的,哈哈哈,不过咱喜欢。”


    听到亲爹那肆意张扬的狂笑声,朱标白脸不由得一黑。


    你这是夸自己亲儿子的态度吗?


    “不过,你这一招,虽然损害了江南读书人的利益。


    换来的,却是我大明诸省读书人对于朝廷的齐心拥戴。”


    “爹若是觉得好用就行,孩儿主要是觉得如此一来,我大明诸省的读书人,也算有了机会为朝廷效力。”


    “不然,三五省读书人以治天下,不但容易结党营私,更容易动摇国本。”


    老朱亦是深以为然,频频颔首不已。


    好大儿的想法是对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再怎么慢工出细活都不过份。


    朝廷的官吏想必又会叫苦连天,甚至还有可能,那些朝廷重臣们为了自己私心,又会各种阳奉阴违。


    不过对于一辈子都勇于挑战,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绝不回头的天下第一执拗朱元璋而言。


    越是有难度,越是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就越感兴趣。


    更何况,自己好大儿就站在自己这一边,父子齐心,天下何事能拦得住我们父子?


    老朱此刻已然将那些政务抛在了脑后,此刻开始兴致勃勃地跟好大儿仔细地商议起了这种更先进的科举制度的各种细节。


    例如,各省之前的乡试应该不需要动,但是会试和殿试,又该怎么来解决多榜问题?


    毕竟那么多的状元郎,该当怎么处理,授官的职级是否也需要调整。


    父子二人聊到茶壶中的水都倒干了这才意犹未尽地暂停了这个话题,让人去送吃食大快朵颐。


    哪怕是嘴里边吃着东西,父子二人也没有停止讨论的意思。


    不过,哪怕是马仲良这样的心腹宦官也都被赶到了文成殿外不许听到他们父子的言谈。


    吃饱喝足,老朱抄来了那已然加满了热水的茶壶,又给自己沏了一杯玉兰花茶。


    看着那茶杯上飘着的玉兰花,嗅着那提神醒脑,舒缓了自己头疼的茶汤香味。


    老朱这下子总算是反应了过来。


    自己最开始跟好大儿聊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来着?


    不就是想要把常二郎那个觊觎自己掌上明珠的混账小子给扔得远远的。


    结果倒好,好大儿的灵感,让自己都把正经事快忘得一干二净。


    不过嘛,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自己也正好顺水推舟。


    把常升这位算起来应该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国家级状元,扔到地方上去作贡献。


    省得这小子成日冲自己爱女朱宝贞眉来眼去,闹得自己心神不宁。


    “老大,经了咱们爷们这么一讨论之后,咱总算是明白了你之前的那一片苦心。”


    “倘若日后每岁科举皆有十余位状元,不经州县,便入中枢,绝非好事。”


    “所以你之前建议咱让那常二郎出仕地方,咱准了。”


    “啊?!”


    喜欢我岳父是朱元璋请大家收藏:()我岳父是朱元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