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可曾记得,国舅求仙问道归来

作品:《大唐之国舅纵横

    程咬金呢。


    听到窦乐用了抢这个词,非但没有紧张,反而很开心。


    这证明,窦乐当他们是自己人。


    抢。


    怕什么。


    程咬金最不怕就是这事了。


    吃着饭,窦乐和程咬金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


    窦乐抱怨着:“这电报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真正用上,河湟打完了没有,打完摇人呀,一个河湟用了多少大将,打完了,让他们去莱州备战,就说替元吉出头什么的,反正别提倭岛的事。”


    程咬金咧开嘴直笑。


    他也不知道河湟打没打完,反正河湟那边确实人太多了。


    能冲阵的将军,超过二十个。


    秦琼、薛家五虎、罗士信……


    能统兵的。


    李靖、李绩、李艺、李孝恭……


    还是闲的。


    太久不上战场,怕人懈怠了,所以都让去了。


    窦乐又问:“老程,蒸汽机上船这事,安排在你的工坊,你盯着点。我们用尾轮式,用铜叶轮。当然,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用明轮,装在船两侧。”


    螺旋桨!


    窦乐心说,二十年内能达到工艺要求造出来,就算是发展的快了。


    眼下,第一步,先利用蒸汽机造出机床来。


    有了机床,才会有更好的蒸汽机。


    才算是开启工业时代。


    程咬金却在此时,有意的换了话题。


    “国舅,辽东那边,开荒很难吗?”


    窦乐听到这个问题,感觉有点意外。


    程咬金此时又补充了一句:“看过邸报,辽东各县在要人,各州也在要人,就是秦王殿下也在要人。”


    窦乐放下手中的筷子,闭目思考了好一会,这才说道:“不是很难,是难到普通人都很难坚持下去。也就是我们,我们唐人,有着对田地的执着,热爱。我们连死都不怕,就怕不够粮食吃,这才坚持了下来。”


    “辽东,最好的土地,最适合种田的地方,平原上布满着大大小小的水洼子,冬天极冷,冷到人不可能外出劳作,就算去劳作,你也挖不开那冰冻的土地。”


    “天气转暖,许多江河又经常泛滥,若是有人居住,便是水灾。眼下,我们最远,也只能到渝关以北四百里,再远很难,很难,除非有无数的人力,去改造土地,治理河流。”


    窦乐穿越前看过一些报道。


    也就是华夏了。


    换成任何人,都坚持不下去。


    眼下,窦乐派出的兵马占据的,也只是辽沈一带,再往北,黑吉根本没办法耕种。


    正如窦乐所说的,除非有大量的人力去改造土地、治理河流。


    程咬金笑了:“百万倭人,以换来三千万亩良田吗?”


    窦乐盯着程咬金也跟着笑了:“能换来一亿亩。”


    “这事,老程擅长。”


    哈哈哈。


    程咬金笑的极是爽朗。


    窦乐也跟着笑了。


    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能种出美味的西伯利亚土豆的倭人,肯定能完成自己的辽东大开发计划。


    无非就是,几百年后,有人会写下,唐国窦乐之恶,辽东的良田,是倭人的白骨堆出来的。


    在窦乐和程咬金闲聊的时候,郑元璹等一众老狐狸已经回到了钦州城。


    一群老头。


    最年轻的一个,也五十多岁了。


    排队。


    就是工坊内。


    排队骑小火车。


    一夜没睡,郑元璹坐在那绿皮车厢内,一只手搭在窗户上,从绿皮车厢内看着工坊内那正在转圈的小火车。


    王聃坐在另一边,手上的算盘啪啪的发出脆响。


    “修一里铁路,最少要用钢三百万斤。依老夫看,这铁路修好,少说也能用三代人,这是长久大计,不是图眼下小利的物件。若是从晋阳修到朔州,再到北恒城,再修到白道川,这突厥人怕是想作乱,也不敢了。”


    郑元璹在旁不咸不淡的来了一句:“白道川,那往西到麻池,再到后套。或往东,一直修到幽州城,莫说突厥,北边谁人敢造次。你王家将大兴,恭喜,恭喜。”


    王聃也不知道是听没听出来话外之音,还是装糊涂:“同喜、同喜。”


    崔君肃在旁说道:“若是洛阳至长安呢。虽然有运河,可运河逆流而上,也需要花上不少时间。若是火车呢,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八百里也就是一个日夜,河南道将大兴。”


    火车的魅力。


    郑元璹也没管崔君肃这是调侃还是当真。


    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之前,听闻乐郎求仙问道,是信一半,不信一半。老朽读了一辈子书,对于怪力乱神之事,也是多有不信的。他装神弄鬼,老朽也是陪着他当个乐子。若说相信一半,是想不明白他为何见识广博。”


    “离开这些年,他一双脚能走多远,万里,两万里,三万里,或是十万里。”


    “现在,这器物,怕真是仙家本事。”


    蒸汽机的力量,震撼着世家这些饱读读书的老狐狸们。


    崔君肃接着说:“依我看来,眼下只是工匠们还是学习如何造这火车,接下来铁轨还要再不断提升工艺。要说先修哪条铁路,此时讨论确实还过早,但当年隋……”说到这里,崔君肃也停下了。


    迟疑片刻:“隋末帝。”


    “隋末帝为何要修大运河,依现在想来,确实是造福后世之举。”


    隋末帝三个字,代表的份量可不轻。


    窦乐是第一个这样称呼的。


    崔君肃是第二个。


    隋炀帝,是大唐官方正式给定的谥号。


    可此时,风评在变。


    郑元璹:“从兰州到扬州,从幽州到广州。”


    “没错。”崔君肃立即接上:“这才是国之命脉。”


    郑元璹:“需要多少钱?”


    崔君肃:“算不清。”说完,崔君肃看向王聃:“拿你的算盘,好好算一算。”


    王聃把算盘推开:“算不清。”


    没错。


    这笔投资当真是算不清的。


    比起杨广发动数百万民夫去修运河疯狂的多,要花的钱更多,要动用的人力更多。


    修十条大运河,可能也没有修这一条铁路消耗的大。


    郑元璹站了起来:“研究一下,倭岛的银山要怎么挖,乐郎需要银子。”


    郑元璹没说大唐需要银子,也没说我们需要银子,只说了窦乐需要银子。这是他头一次真正支持窦乐。


    喜欢大唐之国舅纵横请大家收藏:()大唐之国舅纵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