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 皇孙授课

作品:《大明:我爷爷是朱元璋

    徐妙锦等人在坤宁宫待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在天黑之前,马皇后遣人把姑娘们送走以后,朱雄英也回到了寝宫。


    沐浴一番以后,朱雄英瞧着目不转睛盯着那些瓶瓶罐罐的戴茜儿,轻声呼唤道:“茜儿,赶紧来,咱们要睡觉喽。”


    戴茜儿扭捏地说道:“殿下,今晚我想自己一个人睡呢。”


    :“那不行,你忘了我给你讲的鬼故事了吗?”


    听的朱雄英这番话,戴茜儿面色发白,匆匆走了过来,挨着朱雄英躺在了榻上。


    朱雄英嘿嘿一笑说道:“今晚给你们讲个白雪公主的故事。”


    :“您可别讲鬼故事了。”戴茜儿幽怨地说道。


    朱雄英笑着说:“放心吧,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童话故事。”


    :“人家都已八岁了,还给人家讲童话故事,殿下就会哄小孩子。”


    朱雄英哈哈大笑一声说道:“八岁可不就是小孩子嘛。”


    在朱雄英的潜意识里,八岁还真的小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孩子。


    可在大明的这个时候,八岁已经不小了,有些姑娘甚至十三四岁就嫁人了。


    万恶的封建社会呀。


    是怎么下得去手的。


    反正朱雄英是决定了,不到十八岁之前一定不会成婚的。


    话落下以后,朱雄英就开始讲了起来,只不过讲到一半的时候,马思思和戴茜儿都睡着了,看着身旁躺着的两个姑娘,朱雄英嘴角带着笑,也睡了。


    翌日,当朱雄英醒来的时候,宋慎和刘廌来了。


    朱雄英原以为两人要汇报房屋销售或者是商铺的事情,谁知道说的竟然是学院思想课的事情。


    之前朱雄英曾经要求宋濂和刘伯温,增加思想教育的课程。


    可毕竟这是朱雄英提出的要求,到底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加强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宋濂与刘伯温并没有任何经验,于是宋濂就派遣宋慎与刘廌前来,希望朱雄英能亲自给学生们代一趟课。


    明白了两人前来的意思后,朱雄英微微一笑说道:“这样吧,现在还早,你们回去告诉先生,午时左右把学院内的学生组织起来,在校场等着,孤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思想教育课。”


    宋慎点头说道:“如此,那属下回学院就告知父亲。”


    宋慎与刘廌离去以后,朱雄英思索了片刻,决定就先讲讲古往今来那些爱国的事情,比如周公和孔子关于爱国的三两事。


    朱雄英准备在学院内讲一场爱国思想教育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洪武大帝的耳中。


    此时的洪武大帝与太子朱标,刘三吾等人,正讨论着一些朝中的事情,得知这样的消息,两人决定也乔装打扮一番,去听听朱雄英会说些什么。


    距离午时尚且还有半个时辰(一个小时)的时间,朱雄英就携带着朴狗儿去往了学院,马思思与戴茜儿则留在了寝宫。


    学院内,宋濂,刘伯温,戴思恭,李文忠,邓愈,楼英等人都在等待着朱雄英的到来。


    等到朱雄英闪身出现时,宋濂问道:“殿下准备讲哪方面的内容?”


    朱雄英轻轻一笑说道:“先生莫要心急,待会儿呀,您就知晓了。”


    刘伯温打趣道:“殿下这还打哑谜呢。”


    朱雄英轻轻一笑说道:“待会儿先生们就知晓了。”


    时辰很快就到了,校场内,四个学院的学生们都已经列队整齐,等待着朱雄英了。


    好在朱雄英并没有让学生们等待多长时间,很快的就出现在了台子上,而洪武大帝与太子朱标,则在附近一座阁楼中,目不转睛地盯着朱雄英。


    待的用茶水漱了口以后,朱雄英看着台下的学生们说道:“受宋先生,刘先生的邀请,今日孤来此给你们上一趟思想课,其实所谓的思想课,也就是爱国思想教育。”


    :“我们华夏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如果说华夏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萌芽于尧舜时期的话,那么经过周公到孔子,则使华夏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完成了奠基。那么,其奠基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呢?”


    :“今天孤就给你们说道说道。”


    :“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要义,首先表现为坚决维护大明的主权、统一和尊严。因此,华夏的独立与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要求,而大明就是在驱赶了那些草原人以后,才真正的完成了我们华夏民族的重新统一,说简单点那就是我们同属与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就是华夏族,我们要时常以华夏人为荣,以勾结其他番邦异族为耻辱。”


    :同学们,《尚书》开篇歌颂尧帝,“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听的朱雄英引用了《尚书》中的句子,洪武大帝脱口说道:“以后谁再说咱大孙不读经史典籍,咱可绕不了他。”


    刘三吾笑了笑说道:“殿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非吾等所能比呀。”


    朱标看着刘三吾说道:“刘相,您也太夸张了吧。”


    :“一点都没夸张的意思,殿下您继续听就知道了。”


    朱雄英继续说道:“从以上这些话中可见,虽然尧帝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时期,还没到真正的“国家”阶段,但已经有了“家族”与“万邦”观念,并追求“协和万邦”的和谐局面。而到了舜帝时代,“天下”观念也已显现,“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意思就是陛下光照天下,天下苍生百姓,万邦贵贱之民,都是陛下的臣子。”


    :“这种观念到了周公时代,随着国家意识的强化,则进一步明朗化。《诗经·小雅·北山》歌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尚书·五子之歌》篇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尚书·武成》篇曰:“垂拱而天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