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 兴办学堂

作品:《大明:我爷爷是朱元璋

    :“五年赋税?”


    :“竟然这么多?”


    :“朝廷一年赋税在两千多万两,五年那就要一万万两白银了。”


    曾经担任过工部尚书,所以李敏知道修建新都的花费是深不见底的,于是接着说:“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真正到最后花费多少钱,没人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应该更多。”


    宋濂叹了一口气说道:“看来学堂的事情,要从长计议了。”


    朱雄英笑道:“朝廷没钱,但孤有钱呀,孤决定了明年先行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各省先行建立一座能容纳五百人的学堂。”


    :“容纳五百人的学堂?殿下,这花费估计不会太少呀。”刘伯温说道。


    :“如今皇家学院一年的花费已经不小了,各府建立学堂以后,要征收所有符合年纪的学生。不过呢,为了维持学堂的基本秩序,先生的俸禄呀等,每个月学生们还是需要缴纳点钱的。”


    :“不知殿下觉得缴纳多少束脩?”


    :“一个月两百文吧,学堂管吃管住。”


    :“已经很低了。”宋濂说道。


    刘伯温说道:“是呀,当年老朽小的时候求学,束脩要花费了好几两银子呢。”


    朱雄英笑道:“咱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嘛,而是为了给大明培养人才。”


    :“谈笑间,殿下又做了一件大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必将推动大明步入盛世。”


    :“宋先生严重了,孤是皇太孙嘛,有义务做这些事情。”


    :“当然了,只要是有益于大明的事情,孤都会坚定不移的去做。”


    处在御书房忙着批阅奏折的洪武大帝忽然听说宋濂,刘伯温等人来了,而且在吃肉喝酒。


    于是就让朴无用把堆积如山的奏本,转交给太子朱标,转身也来喝酒了。


    一番行礼后,洪武大帝一屁股坐下,看着众人说道:“临近春节了,朝廷里实在是太忙了,咱案头堆积的奏折,如山一般。”


    :“圣上辛苦了。”


    :“圣上如此辛劳,实乃大明之福。”


    洪武大帝灌了一杯酒,看着宋濂问道:“学院里应该快要放假了吧。”


    :“今天来就是询问殿下关于考试和放假事宜的。”


    洪武大帝轻轻点头说道:“时间过得挺快,转眼间,学院已经办了快一年了。”


    :“刚才殿下说了明年要在陕西等各地开办学堂的事情,圣上觉得如何?”宋濂问道。


    :“这是好事情呀,只不过,朝廷没钱呀。”


    朱雄英说道:“爷爷您别担心,明年各地开办学堂的事情,前期的投资属于我的,朝廷只需要聘请一些先生去教导学生就行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咱随后与群臣商议一番,争取明年春天就开始动工,等到八九月份,学堂建立起来以后,就开始征收学生入学。”


    洪武大帝对于开办学堂的事情自然是极力赞成的,毕竟也用不着朝廷去花钱,只需要安排当地的教渝去管理学堂,另外聘请写教书先生也就是了。


    明年的事情其实很多的,北平新都、延安兴修水渠、辽东卫城、卫所的修缮、各府学堂,这些事情都是需要花钱的,而且哪一个花的钱都不是小数目。


    朱雄英仅仅是喝了几杯酒,就再也没有喝了,原因是徐妙锦来了。


    回到坤宁宫的朱雄英才才落座,韩婉茹就兴奋地说道:“殿下,您的小说卖脱销了。”


    朱雄英不解地说道:“你说的是神雕的故事?”


    :“是呀,前几日工部印刷出来三千本的小说,三天的时间就销售一空呢。”


    朱雄英震惊地问道:“才才上市就销售一空了?”


    徐妙锦笑道:“估计是殿下在民间有了名声,所以知道是您写的小说以后,大家都争相购买呢。”


    朱雄英笑了笑说道:“些许名声,孤一点也不在意。”


    :“殿下不在意,可是百姓们在意的很呢,殿下现在可是天下所有学子仰慕的对象呢。”


    :“哎,孤不想为盛名所累。”


    听得朱雄英这样的话,韩婉茹毫不留情地说道:“殿下,您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骄纵了。”


    朱雄英哈哈大笑道:“说起来也是,区区几首诗词,一篇文章和些许的话本小说而已嘛,没必要仰慕孤的。”


    :“你们听听,殿下这是在炫耀呢。”


    绣娘捂着嘴笑道:“谁让殿下有炫耀的资本呢。”


    朴狗儿迈步从外面回来,欣喜地说道:“殿下,好消息,好消息呀。”


    :“瞧你莽莽撞撞的样子,有啥好消息?”


    :“方孝孺来信了呢,说是不消二十天就返京了。”


    :“这么快?”


    :“是呀,刚才圣上派人来通知,恰巧遇见老奴,就让老奴把这个消息告知殿下呢。”


    朱雄英激动的站了起来说道:“太好了,太好了,将近十个月的时间,方孝孺终于要回来了。”


    徐妙锦眨巴着眼睛说道:“也不知道这次方孝孺回来,能带回来什么珍奇的东西。”


    韩婉茹觉着最说道:“上次出海带回来的,各自有几层楼高的奇珍异兽,听说几天后就死了,我连看都没看,真是太可惜了。”


    朱雄英说道:“你说的那个是长颈鹿吧,估摸着是不大习惯南京的气候,也或者是在船上颠簸的久了。”


    绣娘说道:“我也很期待这次方孝孺能带回来什么珍奇异兽。”


    朱雄英说道:“无非就是狮子,大象,孔雀而已。”


    :“那些动物吃人吗?”


    :“吃呀,怎么不吃。”


    :“那我就不去看了,省的吓得晚上睡不着。”


    夜色阑珊,月朗星稀。


    躺在塌上讲了几段故事以后,寒风呼啸而至。


    朱雄英感慨一句说道:“估摸着快要下雪了吧。”


    :“大棚那边都提前准备了吗?”徐妙锦


    朱雄英点头说道:“提前都已部署好了,如果雪太大的话,百姓们会及时的除掉棚上的积雪。”


    :“这场雪也不知道下到什么时候。”


    绣娘嘀咕道。


    :“谁知道呢,但愿下的时间别太久了,不然百姓就会深受其害呀。”


    朱雄英说的一点错也在没有。


    在技术及其落后的大明,任何一场灾难都会给百姓带来严重的伤害。


    不管是洪灾,旱灾,蝗灾,瘟疫,地震、火灾或者是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