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安平大剧院

作品:《全宗门穿到古代后我带头造反

    除了帆船和水泥船还有铁船钢船。


    钢船比铁船性能更加优异。


    低碳钢和高强度钢至今一直是大型船舶结构材料的常用材料。


    穆清想着一步到位直接造个钢船出来,数据是有的,但苦于没有经验。


    在穆清在安平炼钢成功之前,这些穆清收揽的造船方面相关人才几乎都没怎么接触过钢,甚至连钢见也没见过。


    墨家和公输家机关术精巧,见过钢,但对钢也是以一种珍稀材料去看待。


    这间接表明钢的稀缺性。


    如今安平大量产钢。


    钢的强度也有所不同。


    造钢船是没有什么问题,缺就缺在经验上。


    要想造出钢船,材料置换,一切都要重来。


    短期内,穆清可能很难看到成果。


    若是帆船,大家都有经验,这么多工匠齐心建造时间上倒是能缩短不少。


    穆清优先选择制造出帆船,不过钢船制造也有同步进行。


    墨家人多,穆清暂时不怎么缺人手。


    两边同时开工。


    穆清忙得时常忘记吃饭,往往这个时候就会接收到李民和沈陌言的死亡凝视。


    造一艘船一般至少要花上3年到6年的时间。


    造船成功的关键是选用已储存上好几年含水量降到20%以下的充分干燥的木材。


    理想的状态下是用干燥的木材慢慢地造船,让船的框架和外壳自然干燥,木材通常在冬季被砍伐和储备起来,便于保持干燥。


    如果使用于燥程度不够或者干质量稍次的木材来造船。


    比如用没有干燥的木材造的船舶,阴暗、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几年就会腐烂。


    木头连接处强度逐渐降低,船的框架和木料都会松动,最后进水沉没。


    但等木材自然干燥的时间还是太长了。


    穆清花钱直接购置了不少干燥好的木材。


    这样就能大大缩短时间,最快大概在三个月后就能造好。


    这三个月期间。


    蒸汽机出来以后,面粉厂的磨面粉的机器安上了蒸汽机;纺织厂的织机也从脚踏式变成了蒸汽动力的织机。


    还有造纸厂的研磨机、打井以及灌溉农田的机器。


    蒸汽机的出现算是将更多百姓从农业中解放出来。


    连进入工厂的工人都会考核蒸汽机的相关知识。


    在提高生产力这块有蒸汽机。


    而为了让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


    穆清决定在安平开设戏剧院。


    戏剧院的选址在穆清决定将格林童话写入教材时就已经选好了。


    而其建筑是和农家的标志性建筑物一起开建的。


    在有了钢筋水泥以后,建个好几层的戏剧院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戏剧院一层是休息大厅,主要设置买票区休息区。


    二层是戏剧主场,三层是话剧,四层是歌剧。


    这么快建好主要还是搭个架子建成毛坯房的状态。


    剩下的精装修则是会在后几年慢慢完成。


    穆清在戏剧院周围也留了不少空地。


    计划打算将戏剧院、音乐厅还有露天广场含艺术展览、配套服务、城市开放空间、人防车库等功能的这一类建筑全部建成。


    这个大项目用地面积大约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不过才建完戏剧院,穆清就发现没钱了。


    安平的财政部部长是刘芸和于轻语。


    刘芸将黄县管得好,穆清之前把穆山留在了安平,顺便将刘芸和于轻语也接到了安平府城。


    不得不说,刘芸和于轻语的财务管理能力过硬。


    两人早就不缠着穆山了。


    安平意识觉醒的女性在这六城之内是最多的。


    不论是出来工厂做工的还是进入扫盲后通过考核进入衙门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穆清在教材中添加了不少故事。


    受灰姑娘还有海的女儿影响。


    许多女性发现依附于男性生活倒不如靠自己。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自立自强。


    刘芸和于轻语在此环境之下,别说和以前一样争宠。


    特别是在他们掌握权力之后,才发现靠自己得到的东西远比他人给予的东西来得有成就感。


    穆清时常休息日回到穆家,经常能看到刘芸和于轻语和睦相处的画面。


    两人可以说是彻底处成了姐妹。


    眼下穆山反倒像是那第三者。


    穆家各个成员都有事干。


    穆武在军营,穆姝早已成为一名女官在府衙办事。


    穆姝颇有艺术天赋,戏剧院的图纸就是穆姝设计的。


    安平的戏剧院名字简言意赅,就叫做安平大剧院。


    还未等到安平大剧院开业,其开业消息便不胫而走。


    安平百姓如今家家户户只要肯努力肯吃苦,都能找到工作。


    家庭成员多的,把劲往一处使,一年到头都能攒下许多钱。


    饭饱水足,休息的时间就多了出来。


    比如傍晚这段时间可以去扫盲班学习知识。


    如今大家赚的钱多了,农村的百姓也经常进城打工,生活中哪哪都标有文字。


    不识字还挺不方便的,所以大家也都愿意去学,而且他们还能从教材中接触不少故事。


    正如穆清当初读小学时,各大课本分发下来,唯独语文书会被她在一日之内翻一遍。


    毕竟语文书中的文章当属记叙文最多。


    安平的信息传播媒介除了公示处的黑板,还有报纸和话本。


    但是话本和报纸很少会有寻常百姓去购买。


    他们最经常接触到报纸的地方就是在酒楼。


    安平的酒楼一楼就有看报处。


    为了让百姓错过一些新闻,公式处单独开了一栏,即每日新闻。


    这样百姓无论识字的或是不识字的都能知道点安平大事、黍城大事等各个城池的新闻。


    起初安平大剧院的消息还未被公布在每日新闻处,但大家看着安平大剧院一日日建起来,刚开始不知道其用途,但家中有人当官的,也知道些内幕消息。


    传来传去,安平大剧院即将开业的消息就被大家知晓了。


    喜欢全宗门穿到古代后我带头造反请大家收藏:()全宗门穿到古代后我带头造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