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状元郎负心忘情娶公主

作品:《全宗门穿到古代后我带头造反

    百姓获取全文免费途径的方法一般是从酒楼或者茶楼的说书人口中听完。


    当初上了扫盲班的这些人会专门去听说,但有的人得去做工,或者去干农活,不可能每日都蹲守在楼下听。


    大部分人都听得断断续续的,他们舍得给家中孩子买书送他们去上学,但这话本他们是舍不得买的。


    所以靠着大家这听一点那听一点,拼凑起来也能勉强拼出个故事来。


    可听到的和书上看到的又和现实中演出来的又不一样。


    听到的不如眼中看到的精彩,为何年年的戏曲班子来镇上表演他们都要走好久的路到达目的地,甚至到了地也是人满为患。


    就是因为如此方式演绎出来的故事对他们来说更加生动。


    这个时代的百姓没经历过信息网络的冲击,想象力匮乏,很多想象出来的画面远没有真实见到的精彩。


    安平的百姓们坐在位子上,看台上的幕布还未拉开。


    黎萍从未真正在这么多的人面前演出,她透着幕帘往外一看只觉得心跳都快了几分。


    紧促的呼吸暴露了此刻她的紧张。


    一直到厚重的幕布被旁边的人拉开。


    台上的景象呈现在众人眼前。


    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场景夺去了心神,方才杂乱喧闹的声音倏然停止。


    只剩下低低的惊叹声。


    舞台后方挂着一片巨大的布,布上是一片海浪和小岛的模样。


    这布的景色是绣女们用粗线绣制的,颜色多彩,画面上的景色真实绚丽,一下子就将人拉入了那片海岛之上。


    而舞台上的女孩则是另一道美丽的风景。


    她的外貌明艳动人,一双透亮的眸子正直直的看着手中的渔网。


    渔女一出场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神,她身上打着补丁的衣服衬得她的脸庞明丽可人。


    众人低声交谈:


    “这渔女太美了。”


    “是啊,好美。”


    在窃窃私语之中,一道声音响起,旁白通过幕后的演员被念了出来。


    语音通过简易的扩音器传出,观看的百姓一惊,神奇的四处张望:


    “这声音真大声啊。”


    “好响亮的声音,怎么不见说话的人。”


    “太神奇了。”


    这声音扩大了好几倍,他们在后排的也能听得清楚。


    扩音器是墨家弟子研发出来的,他们早就造过类似的机器,穆清给了一个思绪之后他们便继续往下想。


    这才有了这次可以放大声音的扩音器。


    扩音器的声音还算清晰。


    安平百姓还是第一次接收到通过扩音器发出的声音,新奇的同时由于耳边有声,一下子就跟着声音代入了故事之中。


    黎萍在出场前身体还是紧绷着的。


    不过等到演出开始她瞬间进入了状态。


    黎萍脸上略施了些粉黛。


    书中所描述的渔女形象是倾国倾城的美人。


    为了塑造渔女的妆容,穆清亲自为黎萍上妆,穆清见得多自是知道如何上妆更能凸显黎萍的美貌。


    她轻描淡写的为黎萍画了一个淡妆,在保留其五官特点的基础上,放大了优点。


    此刻的黎萍粗粗看去明明五官轮廓似乎一点未变,却增色不少。


    如此一来,台下的百姓隔得远了看不清渔女的样貌,只觉得渔女似乎天生就长这样。


    显然,从观众的反应来看,渔女是美得。


    美得动人心魄。


    一幕幕场景变幻,先是出现了渔女然后是渔女的父亲——一名擅长捕鱼的渔夫。


    接着是还未高中的状元郎、渔女的朋友、一同进京赶考的考生、皇帝、公主……


    《海的女儿》经过穆清本土化的改编过后,大致的故事梗概则变成了从一座岛上开始:


    四面环海的小岛住着渔女和其父亲渔夫,渔女家中贫穷但心地善良且貌美,还未及笄就有无数男子求娶。


    而等到渔女真正及笄这一天,她偶然在海边救到了一名陌生男子也就是状元郎,状元郎是打算进京赶考的但船翻被卷入了海中。


    渔女救助了状元郎。


    在状元郎养伤期间,他被渔女美妙的歌喉所吸引,两人互生情愫。


    等到伤好,状元郎许诺自己高中之后便会回到岛上求娶渔女。


    渔女相信了,但等了两年又两年。


    第五年的时候,渔女二十一岁,她拒绝了岛上少年的求娶,也拒绝了父亲的催婚。


    她挂念着状元郎挂念着她的安危。


    终于,有一天她决定跟船离开岛上前往京城,状元郎从未与她说过自己的故乡。


    渔女只能前往京中寻找,而便是这一次出海,船只一如五年前翻了,渔女落入海中,喉咙被利器划伤,由于救治不及时她便失了声。


    但她依旧跨过了这千难万险来到了京中。


    但才刚到街上就看到了状元郎和旁边怀孕女子有说有笑的场景。


    从旁人的只言片语中得知她的贺郎考上了状元,贺兰在面对她和公主之间选择了公主。


    这一选择,只要是个人便懂得如何选择,是选择贫穷的渔女还是选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渔女此刻心中还是怀有期望,她觉着是状元郎心有苦衷,才娶了公主。


    但事实并非她所想。


    状元郎并未与渔女相认。


    渔女心灰意冷的回到岛上,直到状元郎再次找来。


    两人重新见面,状元郎说着各种不由衷的理由。


    渔女从一开始的期翼到心灰意冷,她没有接受状元郎娶她为妾的劝说。


    书中故事的结局是渔女绝望的投入了海中。


    海的女儿差不多被穆清全部都改编了一遍,差不多也只带了个名。


    整个故事跌宕起伏,高潮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书中的结局到此为止。


    安平大剧院开业的目的是让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考虑到话剧的影响力,穆清为了结局更加符合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


    话剧的结尾小小设置了一处悬念。


    这里相当于第二种结局。


    渔女跳海后并未死亡,而是被同是女性的好友所救。


    渔女经历了一次死亡才明白自己不应该为男人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


    她虽然不再发出美妙的声音,但她四肢健全,她靠着自己的双手发现了一种美味的调味料也就是蚝油。


    渔女和好友一起行商,他们制成的蚝油名满天下,甚至还被皇上夸赞,两人因此成为女官。


    话剧的结局做了改动,从残缺的艺术美改为了大圆满的结局。


    在这个话剧的剧本之中,穆清引入了女性独立的思想。


    以话剧的形式讲故事在这个时代还是独一份的事,来到安平的人越来越多。


    穆清在话剧的最后夹带私货。


    蚝油这一种调味料除了黍城还有安平,鲜少人知。


    借着这次的话剧顺便宣传蚝油,提高蚝油的销量。


    看台下的百姓一开始被黎萍饰演的渔女吸去了目光,后来在看到冬天海岛冰冷,渔女只能靠着单薄的被褥保暖,他们的心像是被双手抓住了般,心疼而又揪心。


    来这看话剧的百姓都是奔着免费的噱头以及生活枯燥来找到乐子来的。


    他们知道戏曲,但戏曲是开业第二天的剧目。


    对这话剧他们就抱着听故事来的,没想到海的女儿这场话剧属实让他们切实沉浸在了故事里。


    从一开始画面精美的场景到清晰的声音再到演员精湛的演技。


    他们看着渔女如同和其一起生活在海岛上一般。


    在观看到渔女和状元郎互诉情意时他们祝福着两人美好的爱情;


    在状元郎高中状元时,他们大声喝彩;


    而在渔女久久等不到心上人之时,他们又心如急焚,恨不得走入画面之中替渔女去寻那状元郎。


    李小花一家之前就在黄县生活,这次听说有戏曲看,起了个大早去投奔全家搬到安平了的李老头。


    李小花带着李老头家的两个孩子,还有自己的女儿李胜男就来了剧院。


    李老头家就在安平,他们来得早占了一个好位子。


    李小花看着舞台上的黎萍,尽管她一开始为两人的爱情叫好,但也不妨碍她在作为局外人见到状元郎面对皇上指婚时的犹豫。


    “朕将永宁公主赐婚与你,你可愿否。”


    那高位上的声音掷地有声。


    状元郎跪在那,众人看不清其神色。


    李胜男人小,她今年七岁,已经到学堂学习了一段时日。


    李老头抠搜但舍得出钱送孩子去启蒙,李小花受其影响,她只生了一个女孩,没有因此重男轻女。


    如今安平的学府渐渐发展。


    各县都有不同学堂,学堂内的学习相当于小学教育,小孩要读三年,然后毕业,统一安排考试,考试通过的可以前往县学学习。


    县学中学习的内容较多且杂,有初中知识也有高中知识,在县学读三年后再统一考试,通过考核的可以前往安平最高学府也就是府学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等到从府学学成一般官府会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


    学习成绩好的人可以跳过这两个三年的学习,只要能通过县学最终考核的也能直接进入府学学习。


    喜欢全宗门穿到古代后我带头造反请大家收藏:()全宗门穿到古代后我带头造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