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平等交流源自信息差
作品:《知足常乐》罗建民还是小看了自家侄子。 “你那块地有点浪费了......” 大家心领神会之后,唐海林多感叹了一句:“否则等到建成后对外销售,倒是可以赚上一大笔的。” 他现在还不知道罗阳的计划。 这个计划通过内部倒手的方式来消化渠道融资的成本,又解决了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时间跨度长达四五年。 但是对外不能这么说。 “唐叔,您说的没错,这块地认真搞项目的话,赚个一两亿,问题不大。” 罗阳笑着道:“但是我的观念和老丈人那边差不多,情愿赚钱辛苦一点,赚钱速度慢一点,还是希望以实体制造业为主,凭借这个为社会增加财富,拉动就业......” “还别说,我就是佩服你岳父这一点。” 唐海林蛮赞同的道:“本来以他的实力,要在地方上搞垄断性产业,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他偏偏走了新能源制造的路子,在五六年之前,很多人看不懂,但是现在看来,都得夸一句有远见......” “别看着房地产业对gdp贡献大,税收上也贡献不小,甚至拉动上百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但是除了在钢铁、施工机械制造上,其余方面对于产业升级就没多大帮助了。” 罗阳感叹道:“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上,大部分生产依旧处于底层,只有部分突破到了中间,极少数算是走在了前列......”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从软件到半导体,从汽车工业到航空航天工业,从精密仪器到精细化工......的确落后很多。” 说起这个,罗建民也能插上话。 “所以这就是你要走实体制造业的原因之一?” 唐海林顿时对罗阳有些刮目相看:“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倒还有一些情怀......” “中间也受到我家老丈人不少影响,他不止一次的和我说起过,撇开情怀,选择和国家发展的大方向息息相关。” 完全从自己嘴里说出来,就有点吓人。 所以罗阳开始给姜远山戴帽子。 他进一步解说道:“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上面一直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希望从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上着手,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的确,这是市里开会的时候经常提到的内容。” 聊到现在,唐海林的谈性开始浓起来:“虽然上面再三强调,但落实到下面的时候,总有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阻碍深化和调整,我们南方沿海地带还好一点,往内地去,光是资本和创新两样,就卡死了改革的路子......”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触,是因为他在这一两年里就要更往上走一步。 算不上主政一方,但也可以算是引导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导之一了,所以对罗阳这个话题相当感兴趣。 “是啊,资本和创新......” 当唐海林提起这个的时候,罗阳也忍不住感叹起来。 “在制造业方面,很多卡脖子技术都掌握在西方人手里,要想创新,就要有政策,有资本......但是国家这么大,企业这么多,很难统一思想,下定决心搞创新,突破技术难点。” 罗阳咂嘴道:“就像这次光伏产业危机,欧米那边政策一转向,国内产业就举步维艰......” 说起这事,唐海林也是有发言权的。 因为阳市不止姜远山一家光伏企业,其余规模小的供应链企业不算,国电光伏也有大笔投资,也因为欧米那边政策风向变化,导致企业步履维艰。 “是啊,的确太被动了。” 唐海林颇有感触的道:“你岳父原本分三期扩大产能,现在只建了个一期,就算这样,生产线也基本停滞着,他的二期、三期土地要不是你帮着消化,不知道搁到什么时候......” “唐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罗阳这时候笑着道:“当我们被卡到痛心痛肺了,才会让这个产业里的国人横下一条心来搞创新,看着吧,国家相应的扶持政策很快会一条接一条出来。” 岂止光伏产业......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往后的岁月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芯片产业,要不是米国那边老川上台后拼命卡,卡到国内芯片产业欲仙欲死,怎么可能从上到下一条心的开始搞研发,搞自己的全产业链? 造不如买的观念,在很多企业身上得到体现。 其实最聪明的是微软,他们就不搞什么制裁,甚至免费的把落后一代的操作系统给你用,为的就是让国内耗费时间去吃透这一套技术。 吃透了又怎么样,吃透的同时,你就被束缚在了这条技术道路上,而人家作为先发者,手里永远有比你更先进的一代技术,而你因为技术路线和沉没成本问题,想掉头都难! “你这个观点值得细品!” 聊天聊到这里,唐海林有了浓郁的兴致。 “咱们走一个!” 这次他主动举杯,示意罗阳和罗建民等人喝一个。 颇有当浮一大白的快意。 “其实不光是供给侧改革,还有需求侧的三驾马车。” 唐海林来了兴致,罗阳何尝不是。 他侃侃而谈道:“投资、消费、出口......投资在这几年里算是过量了,消费这一块,人均gdp在那里,咱们国家内需的量级至今不见起色,至于说出口......” 说到这里的时候,罗阳顿了顿。 “出口虽然一年比一年出色,但是对外贸的依赖却越来越重,近两年在经济增长贡献里的占比甚至超过了70%,重到外面稍有风吹草动,咱们就伤筋动骨。” 既然是茶余饭后的闲聊,罗阳也不避讳:“尤其是08年,蔓延性的危机一下子将外贸重创,要不然咱们也不至于搞出4万亿投资计划,不会搞出家电下乡的政策......” “是啊......” 唐海林作为市里的委员,在信息层面不弱。 他点头赞同道:“也正因为如此,08年之后,国家一直在想办法,要降低外贸在拉动经济增长贡献里的占比,除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之外,也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原因......” 再过个两三年,国家整体战略开始有了大的调整,改革也开始进入深水区。 但是起点就是在这几年里。 就比如即将在2012年颁布的扶持新能源政策。 又比如接下来要走的产业升级之路...... 晚饭吃到现在,聊天的内容大致还在侃大山的范畴里。 国家层面的战略走向,政策导向,导致这些出台的深层次原因,内在联系,外部影响......都不是罗阳、罗建民这几个人能说得清楚,说的透彻的。 哪怕唐海林都差得远。 他们的聊天内容还浮于表面,只不过比一般人看的深一些。 加上罗阳这个bug的存在,用因果倒推的手法来阐述一些观点,让之前的聊天内容多了一丝可听性。 又是一轮酒之后。 “唐局,现在外面有不少风声,说您在一两年后就要去分管城建这块......” 罗建民在建设口,唐海林要是升上去分管城建口,就是他上司的上司的上司。 现在有机会坐在一起喝酒,自然要多留一些印象。 “应该是吧!” 唐海林心情不错,加上罗阳的缘故,没有云山雾罩的遮遮掩掩。 “也是一堆麻烦事......” 他的话既可以说是回复的余音,也可以讲是自言自语的倾述:“前任高管走之前,把财政盈余用的差不多了,现在的市里头大着呢,各方面都要用钱,城建也是大头......真怕债务在我任期内飞涨起来啊!” 城建这一块,的确开支大。 造路、造桥,花费大不大? 市政雨污水管改造,城市公园建设,花费大不大? 城市面貌改变,花费大不大? 村村通工程,新农村建设项目,自来水、燃气管道延伸向农村......费用大不大? 钱都从地方财政收入里出,不够怎么办? 只能举债! 听到唐海林这番话,罗阳倒是脑子一动。 “唐叔,咱们市里还没有成立城投公司吧?” “城投公司?” 唐海林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一个可以降低政府负债的路子。” 要说起这个,罗阳可就熟悉了:“我这里指的城投公司,涵盖范围比较广,不止房地产开发,也包括交通、市政这些内容在里面。” “细说......” 前面是论虚,现在聊的可是向实。 “实际上就是把现在的几个局的部分功能予以剥离,剩下行政指导和审批,在生产建设部分,重新组建地方国资性质类投资公司......” 罗阳按着自己的记忆论述道:“以后的城建项目,交给企业去搞,企业自己举债,自己建设,保留资产......当然,也允许企业自我经营,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业务量。” “你的意思是用企业举债来替代政府举债?” 唐海林一下子就抓住了罗阳话里的重点,并咂摸出了一点味道。 “启动资金呢?” 中间还有若干关键环节没想通。 唐海林追问道:“如果还要用政府财政收入做担保,这样的意义并不很大。” “这个倒是不难,我举个例子。” 罗阳信手拈来道:“比如交通系统,相信本地人都知道,目前交通系统在市区的车站、仓库、维修场地......数量不少,别的不说,光是地皮就值不少钱吧?” 咦? 唐海林眼前一亮。 “这我知道,光是现在不用的或是租出去的老车站,市区里就有三处,占地面积都不小!” 董大伟这时候也算是插上了一句话,帮着罗阳佐证。 “这倒是......” 唐海林用手指敲着桌面:“目前市区的建设用地还是能卖出两百多万一亩的,如果交通系统成立这样的城投企业,有这样一笔启动资金,应该能顺利运转起来。” “光看土地,其实这还不是最优选择。” 说到这里的时候,罗阳脸上的笑容更加自信。 他先是散了一圈烟,等到大家都点上之后,目光都聚集在他脸上时才继续说下去。 “城投公司的主力是搞地产业。” 罗阳由浅入深的分析道:“按照周期理论来看(实际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控周期),地产的好行情也就一两年时间,再往后,从一二线城市开始传导,影响到三四五线城市的时候,大约就在14、15年的样子。” 他说的很肯定,因为这是发生过的事情。 “前一两年行情好的时间里,正好用来协调内部,促成城投公司成立。” 罗阳解释道:“等到行情低谷期,城投开始有意识的往城东方向储备土地,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房价低迷,拆迁和征地的难度及成本可以低一点。” “低谷期储备好净地,等到下一个周期开始,再高价拍出土地......” 本来就是国土的一把手,唐海林一听就懂:“前期成本由城投举债来搞,用折中价格将土地收入囊中,土地出让金上缴地方财政,同时这批土地可以抵押给银行套出资金,循环往复......等到行情起来,高价拍出土地,盈利成为城投公司的收益,支撑它在城建其他方面的投资......” 对于专业人员而言,一点就透。 罗阳继续出主意:“期间还可以做一些动作,等到土地收的差不多了,位于市区的人民医院本来就存在拥挤的现状,可以考虑往东面搬迁一下,市区里现在的中小学,唐叔不觉得班级太臃肿,一个年级四十几个班,拆分部分到东面......” 讲到这里,别说唐海林了、罗建民了,就算是董大海,罗建国和古洪兰都听明白了。 东面一片空白的地方,土地本来不值钱,一旦将医院、学校等配套搬迁过去,那边的土地将急剧升值! 而且顺带还卖了教育、医疗等系统的好,毕竟增加了城市教育和医疗资源。 最最关键的是:城投公司的资金和发展问题,一下子有了方向。 剩余的不需要罗阳再多说什么了。 其实搬迁医院和学校这个主意,他说不说都无所谓。 市里一旦下决心要组建城投公司,这个方法一定会有人想出来,早点晚点而已。 饭局的后半段,酣畅淋漓。 要不是明天上午还要帮着罗阳上姜远山家提亲,唐海林一定喝个不醉不归。 即便这样,六点出头开始的晚饭,一直吃到将近九点才结束。 目送唐海林的车子消失在视线里,罗建国和罗建民同时收回目光,齐刷刷的看向罗阳。 “年前还要定亲,知道你忙,春节期间倒要好好和你扯一回!” 罗建民拍着侄子的肩膀道:“现在轮到我向你请教了,真是......难以置信啊!” “三叔,说穿了也不稀奇,我每天都抽出一两个小时时间,浏览报纸和主流网站上的新闻。” 罗阳谦虚的道:“多看,多想,长期积累,换你也行!” “诶,这倒没有试过。” 听了罗阳的话,罗建民若有所思。 虽然一定级别的领导办公室每天都被送报纸,但大多是地方上的媒体刊发物。 能多一份参考消息和新华日报就算是不错了。 而且即便定了报纸,能够坚持每天花费一两个小时来看的...... 除了特定的宣传部等单位,也就临近退休的有可能。 更不要提坚持浏览主流网站的新闻了。 “二哥,嫂子,我先回去了。” 临走之前,罗建民和罗建国、古洪兰打招呼:“你们放心,明天上午8:58分,准时站到姜家门口!” 说完之后,看了董大伟一眼:“定亲要送的东西很多,车子务必提前到小区外面,和我们汇合之后一起进去......” 董大伟随即拍胸脯保证在8:30前到。 接下来也没什么好交代的了,于是各回各家。 罗阳跟着爸妈返回乡下老房子过夜。 到家之后,罗建国借口抽支烟,扯了儿子到院子里。 “爸,有事?” 罗阳一眼就看出罗建国有事要说。 “阳阳......问你个事!” 明暗交替的烟头映衬出罗建国的面孔,但是光线太暗,看不到表情。 “你和梁家那位姑娘还有往来吗?” “爸,你问这个干嘛?” “我就问你们还有没有往来。” 罗建国坚持道:“你眼见着就要和姜帆定亲了,和那边要是还有牵扯......最好还是断了吧!” “爸,我和梁大小姐仅限于工作上的关系,哪怕有好感,也没有到挑明的地步。” 罗阳回答的很确定:“而且她现在已经去了国外,我和她将近一年半没有联系了,根本没必要担心这个。” “那就好!” 听到儿子回复的这么坚定,罗建国松了一口气。 “小姜在你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放弃,你可不能对不住人家。” 罗建国不放心的最后诈儿子:“除了小梁之外呢......和我说说没关系,要是被你妈知道,抽筋扒皮还是轻的!” 他不是古洪兰,因为常年在外面做工程,知道金钱对于小姑娘的杀伤力。 罗阳年少多金又帅气,还在读着大学。 要说身边没有女孩子喜欢,打死罗建国都不信! “我......你还不了解吗?” 姜还是老的辣,差点就把某人交代出来。 “姜帆也常去学校找我玩的,而且在松江买了房子,我的周末时间绝大部分都在陪着她。” 罗阳拿出姜帆来佐证,同时道:“而且我现在手头上这么多产业,忙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想别的。” 罗建国一下子就被转移了注意力。 “儿子,你老实交代,现在名下有多少产业了?” 在罗阳定亲前夕,罗建国终于问出了这个问题。 “你是问企业数量还是问资产?” “都说说吧。” 罗建国笑骂道:“小兔崽子,还和我卖起关子来了。” “现在我全资控股、绝对控股以及投资参股的企业加起来得有15家。” 罗阳汲了两口烟,不紧不慢的道:“要算个人资产的话......具体数字还不清楚,但是超过10个亿应该问题不大!” 超过10个亿!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 嘶...... 罗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