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一口下去连籽带油

作品:《重回86:我从整座大山进货

    现在的雪蛤好久都没吃东西了,肚子里干干净净的,洗完后连内脏都不用去。


    王桂先把油下到大锅里烧热,加入葱姜蒜滋啦滋啦地冒气儿,再把切好的土豆给放里面,稍微地炒上一炒。


    再把洗干净的雪蛤倒到锅里,这铁锅倒了得有小半,再往里搁酱油啥的调味。


    王桂用木勺从旁的缸里舀水加进去,把粉条子给放上面,上面坐个铁帘用冒乎出来的热气蒸大馒头。


    “噔”得盖上锅盖,就烀着吧,把那雪蛤肉烀得软乎的,这香气儿啊登登向外飘啊。


    这也是赵家今年来头回吃雪蛤。


    等时候差不多了,王桂揭开锅盖,把帘拿出来,馒头捡在盘里,外屋地里都是散出来的热气。


    用筷子戳戳,雪蛤都熟透了,染上酱色,粉条子吃了汁涨开,满满登登。


    王桂用勺往锅底探,切块的土豆带着略微的焦边浸润在汁里,这样的滋味最好吃了。


    她拿个大盆使劲儿地往里盛,把盆儿都装的冒尖儿了。


    再往上面撒上碎碎的香菜和葱,添点儿绿色,这道菜真是绝了。


    赵兰蹲守在一旁,赶忙地伸手接过盆,笑眯着往屋里端。


    “小心点,慢悠着啊。”王桂笑说,“馋丫头。”


    今天赵家的晚饭也非常丰盛。


    烀野猪肉配上蒜酱,土豆粉条炖母豹,白菜土豆汤。


    王桂还捡了些油滋啦,和花生放到一盘当了个菜,凑上了四个菜,不走单。


    “哥,你从哪儿弄来这么多雪蛤啊?”


    赵兰把使筷子夹了一只大母豹,闷进嘴里。


    那肉被王桂烀得软乎,进嘴混着汤汁咬开,一嘴下去连籽带油,老香了。


    嘴里的还没嚼完呢,赵兰又使筷子夹了一个过来,那大母豹的颜色看着也鲜亮。


    “太肥了哥。”


    “哥今天赶上一个蛤蟆塘,没被人起过,就厚。我和你向哥抬一下午,还剩老些整不回来呢。”


    赵江摸了下他妹的头,“多吃点儿……”


    他原本想说多吃点雪蛤,那雪蛤油对脑子好,但想到上回被妈妈和妹妹笑的事,嘿嘿一下就改了口,自个儿倒是想乐了。


    “江儿,你吃完饭拎点儿的,给你小舅还有小姨家带过去。”王桂想起来。


    “妥,吃完我就去。”


    赵江整口吃下一个母豹,嘴满满地嚼。


    他乐意吃大粉条子,身子支楞起来,使筷子夹上粉条往上提,胳膊拉起来,这大粉条子冒着热气被他赶忙地接到碗里。


    赵江吃到嘴里,这在汤里泡开的大粉条最有滋味,里面还有先是焦边又浸润了汤汁的小土豆块,外面脆里面软糯的。


    这一口下去真是攒劲儿。


    “妈,你多吃点儿,这大母豹肚里都是籽。”


    赵江夹了一个,王桂用碗接上,也是跟着粉条吃,“哎呀,真香。这当季的真是出油啊,等上冻还吃不到了。”


    不用儿子夹,王桂自个儿又下筷子了。


    赵江又干了两只,再夹了筷烀野猪肉,在蒜酱里滚上一圈送到嘴里。


    他感觉有点不过瘾,下了炕,去外屋地里拿了些辣椒,在灶边慢慢烘烧了会儿。


    赵江重新进屋,把那变脆变酥的辣椒用手碾碎,加在自个儿的碗里。


    那野猪肉滚上蒜酱后再沾上碎辣椒,带点儿劲儿,更香了。


    赵江把一颗整的辣椒喂到嘴里,酥脆的,再吃下粉条配母豹,这滋味,真是难得。


    “哥,我也来点儿。”


    “喏,给。”赵江给了妹妹几颗辣椒。


    自己又拿上大馒头,在汤里浸了下干到嘴里,扎扎实实。


    赵江搂得正美,就看到对面有双筷子在夹花生米。


    筷子叨来叨去,就是不着劲儿,那颗花生米就滑来滑去。


    “爸,你用手……呗。”赵江想说让他爸用手拿,抬起头,却对上了赵山的目光。


    他爸压根就没看盘里的花生,正瞧着他呢!


    但是脸色平静,看不出什么表情。


    赵江心里一突突,突然想起来,自家老父亲今儿也进山了。


    一家人的注意力好像都在自己的抠的蛤蟆上,自己和赵兰都没问他干回啥了!


    这打围的人,不就喜欢讲这些事儿吗。


    自己搂起饭来,也真是忘了。


    “爸,今儿进山打了啥呀。”赵江赶忙问。


    赵江喝酒的动作一顿,瞅着儿子,“一头炮卵子,一头黄毛子。”


    赵江正想吹一波他爸,就听赵兰嘴里闷着一整只雪蛤,含糊不清地说:“爸,哥上次干了五头。”


    赵山老爱讲打围的那些事儿,喝了酒更喜欢吹些牛,好多事儿赵兰小前儿都听了好几遍了。


    她说话时候眉毛一挑,对着赵江笑。


    赵江:……


    他给妹妹又夹了只母豹,低声说:“快吃吧你!”


    “爸,你今天去的林子肯定密。”赵江给他爸找补。


    可赵山没当回事儿一样,小口啜饮,顺着嘴里的肉,不知想到了啥,嘿嘿一笑,“今年的蛤蟆确实肥。”


    赵江感觉他爸心里肯定有事儿,但也不清楚是啥。


    四个菜除了白菜土豆汤剩点儿汤,其他的全部被一家人造的干干净净。


    就连土豆粉条炖雪蛤的汤汁儿都被赵江用馒头蘸了,一家四口是沟满壕平,连他妈王桂也咂摸着嘴,吃得过瘾了。


    赵江抹了下嘴边的油,“妈,我去给小舅和小姨家送蛤蟆去。”


    “诶,就这两桶,你去吧。”王桂指了下旁的地上,每桶里都装了小半的蛤蟆。


    赵江一手拎一桶,就近先去了小姨王月家。


    走到院外面,赵江没急着进去,先喊,“小姨,小姨夫!”


    院子里的狗原先在叫,但听到熟悉的声音也就没咋吭声了。


    像小姨家的狗,只能是个看家示警。


    这只白狗性格有意思,它冲生人叫,也冲其他狗吠,但真松开绳儿,它就沉默了,往小姨背后走。


    这样的狗进山能干下猎物才怪。


    打围的狗不是啥样的狗都行的,和人性格不同一样,狗的性格也千奇百怪。


    但能上山打围的狗,首先脾气就不能好,得狠,得好强。


    再从这些狗里淘选,再分成帮腔子和头狗,头狗里又分好坏,帮腔也分硬帮腔和滑头。


    所以猎狗才这么贵和难找,会打围的人,轻易也不会卖狗。


    真有好头狗也绝对是配着帮腔子挑帮一起卖,好起价啊。


    要单卖了头狗,那剩下的狗也没人要。


    头狗没了,狗帮就等于散了,硬帮腔子却从来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