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打饼炒鸡蛋

作品:《重回86:我从整座大山进货

    晚上吃过饭收拾好了,赵江躺床上睡觉呢,他妈王桂走了进来。


    “怎么了妈?”赵江撑起身子来问,害怕是有什么事儿。


    “没啥。”王桂走到他身旁站着,也不坐,手就往兜里掏。


    在赵江诧异的目光中,王桂数了一叠十张的大团结,向他递了过来:“儿子,拿着。”


    赵江下意识地伸手接住钱,拿好后又有点懵,捏着钱又往王桂那边推:“妈,给我这么多钱干啥啊。”


    前阵子他妈才拿了十块给他压兜,这年头没啥娱乐活动,赵江又不看小牌,也没什么不良嗜好。


    光是在屯里买点吃喝的,这钱也花不完呀。


    这下王桂直接给了他一百元,不问清楚,赵江不敢拿呀。


    “小点儿声。”王桂朝屋外看了眼,“妈寻思,你不想要狗嘛。”


    她拍拍赵江肩膀,“妈也看不来狗,这钱你拿好,有合适的就买了!”


    王桂现在觉着,有狗的话,上山也能帮着儿子啊。


    猎狗护主,真遇到危险,它们会豁出命来救赵江。


    而且王桂听她弟他们都说,小牛顶个的头狗,只要不是太差的猎狗,都能给带出来。


    王桂说完话,也没等赵江回应,就往屋外走,临出门头探出去了,又转回来,用手指往外戳戳,小声地说了句:“别和你爸说昂。”


    这笔钱里,还是克扣了点儿赵山每月零花的!


    母子二人对视一眼,嘿嘿一笑,赵江在嘴上做了个拉拉链的动作,王桂带着笑意回了屋。


    “你去干啥了啊?”赵山躺炕上问。


    “去把苞米粒儿和红豆搁水里泡上了,明早吃大碴子粥。”王桂面色无异。


    “昂。”赵山不疑有他。


    晚上小牛还真的放屁了。


    那狗吃肉吃多了,肚子里就都是油,圆鼓鼓点,放出来的屁很臭。


    赵江眉毛一皱,捏着鼻子,是被臭醒的。


    “你这屁噗啊噗啊不带停啊。”赵江赶紧下炕把门打开散气儿。


    他又经管着小牛把屎尿给排了,小牛在院子里乱逛,让他给抱回去了。


    这时候已经快六点了,赵江吹了会儿风,屋里感觉还是有点臭哄,索性就不睡起床了。


    今早儿王桂做得就是大碴子粥,又把昨晚吃剩的肉给热了热,加盘咸菜疙瘩上了炕桌。


    眼瞅没啥人动筷子了,赵江就把剩个底儿的肉赶到碗里,又干下一碗热乎的糊涂粥。


    “哥,别忘了给我买糖饼。”赵兰还特别叮嘱了下,“摆摊的是个大姨,挂了红布。”


    “行,哥忘不了。”赵江点点头,“有那么好吃吗?”


    赵兰还专门说两遍,生怕他忘了。


    “上次我同学午饭带的这个,给我掰了一块儿,香香甜甜的。”


    赵兰舔舔嘴唇,显然对这个味道念念不忘。


    “放学回家,哥保证给你放桌上,你等着造。”赵江说。


    他眼瞅赵山走出了屋,拉了下赵兰往出走的书包带儿,“兰,你等下的。”


    “咋了?”


    赵江手往怀里一摸,拿出一张大团结,塞到赵兰点裤兜里,“你个馋的,有啥想吃想喝的,自己去买哈。”


    他是怕学校里,要是有同学用的本子好看啊,后面带橡皮的铅笔啊,赵兰没有,心里失落。


    “不用哥,我只是馋那糖饼子,给我这么多干啥。”


    “再说,妈有给我钱用,够花了。”


    “这另算的,咱妈给的就拿着,这哥给你的也揣好啊。”


    这时候屋外传来人声,“江哥!”


    应该是方婧,向登峰他们都来了,准备一起去赶集,怕去晚了少瞅到好东西。


    “收好啊兰,别和哥犟。”也不等赵兰反驳,赵江就下炕出屋:“来了!”


    赵兰站在原地,手在兜里摩挲了下还带着他哥体温的那张大团结,笑了笑,把头发往耳朵后一挽,也背着书包出去了。


    说了阵话,赵兰先走了。


    一行人走在道上,奔大集的方向。


    “我老舅没来啊。”赵江问陶灵灵。


    “嗯,他上山看


    对子去了。”


    “昂。”赵江点点头。


    王竹没来,他不上班,但这段时间却也挺忙。


    王竹不怎么打狗围,却擅长溜围,而且会下各种拍、夹、对。


    除了黄皮他不弄,其他的他都会划拉。


    像所谓的桥对,要用整段的树来做。


    做的时候是比较费劲儿,还得趁早,但弄好以后就能长期使用很多年。


    弄这玩意儿有诀窍,放山里其他打围人瞅着了也整不明白。


    但赵江他老舅好钻研,门门道道是说的清清楚楚,和赵江一起把它给整得亮堂了。


    王竹前年就在山里放了一批,今年三四月又做了几个,放到山里。


    不用去管,过好几个月,桥对子就和那自然存在的倒木一个样了,山牲口根本分不清。


    简单地来讲,当有灰狗子啥的从它上面走过,就会把下面的拉棍触动,让原本在上方悬着的对子落下来,给灰狗子压住。


    这样弄出来的皮张一点损失没有。


    像赵江和向登峰拿弹弓去打,顶多算玩票性质。


    正经想靠皮子掏钱的,得像王竹这样在山里下对子。


    前期制作也辛苦,费时费力,眼瞅快落雪到皮毛好的时候,王竹就上山去调整桥对。


    之后他也基本隔个一两天,就要上山把整的对子全溜一遍。


    运气好,山里野物厚的话,能划拉不少。


    等到了大集上,王桂她们要去看看布料。


    赵江就和向登峰一起去逛。


    “咱先去找一挂红布,卖糖饼的大婶。”赵江边走边看,“兰要吃。”


    向登峰心里,赵兰跟自家亲妹妹一样,点点头:“好。”


    像东北此时的一般家里,日常是高粱米和玉米面占据绝对的主导。


    白面和大米是极少吃到的。


    而用面粉做成的糖饼,更是绝对的亮色。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打饼炒鸡蛋。


    说的就是这糖饼,是家里挨一年到正月时候才能吃到的美味。


    俩人没费什么功夫,就瞅到那写着招牌“韩氏糖饼”的红布。


    俩人还没走到近前儿呢,就闻到一股子甜香飘来。


    走到摊位前,一位收拾的很利索的大姨,手脚不停地在摔面团,捏剂子包糖饼。


    一旁的热油滚滚的铁锅里,有个老爷子,正使长长的夹子,不断翻转炸着的糖饼子。


    热滚滚的香气袭来,赵江和向登峰都是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