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代民受罚,将军仁义

作品:《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

    却说王垕来到螽神庙,此乡三老领全乡百姓跪拜,想要王垕发放赈灾粮。


    但王垕却知道,这个乡处于灾情边缘,并未受太大损害。


    他们之所以拜螽神,是希望螽虫之灾不要南下,大规模蔓延至此而已。


    见王垕眼睛死死盯着自己,老者心中忐忑,却忽然听到王垕哈哈大笑道:“本侯今日带了赈灾粮数三十万石,所有受灾之地百姓,皆有机会分得赈灾粮,不过你们却需按本侯要求去做。”


    老者与众百姓听闻大喜,忙问:“请东牟侯示下!”


    王垕朗声道:“所有百姓皆可制作捕虫网,捕猎蝗虫,晒干之后,至怀恩亭本侯食邑换粮,每五石干虫换粮一石,数量不设限制!”


    听到王垕这么说,百姓顿时大吃一惊。


    就连旁边喜怒不形于色的司马懿,此时也面露不可置信。


    赵云等都没反应过来。


    王雷甚至立刻提醒道:“公子!据传天虫为螽神使者,不可轻易猎杀!”


    老者与百姓反应过来之后,甚至立刻磕头喊道:“东牟侯饶命,我等不要粮食,只请东牟侯放我等一条生路。”


    王垕却并不说话,而是等百姓喧闹之后,这才打马来到神庙前。


    勒马转身,面对众人,他锵的一声拔出腰间青釭剑道:


    “螽神在上,猎杀天虫之令,乃我东牟侯,大汉镇东大将军王垕所下,你若要找麻烦,便来寻我,与百姓无关,今我于此立誓,绝不有半分怨言,若违此誓,有如此箭!”


    说着,单手从马上箭囊中拔出一箭,以指折断。


    此时之人,对于神鬼之说,深信不疑,甚至司马懿这种读书人都不例外。


    毕竟儒家之学,便是从神鬼伊始。


    王垕的话,让赵云等人皆大惊失色。


    就连司马懿脸色也阴晴不定,不知道心中想些什么。


    王垕却还远没结束,而是让司马懿过去。


    “司马懿!你立刻取来纸笔,将我之画像张于庙宇,并写明事由,但有百姓因捕猎天虫而惧怕,便来此转祸于我!”


    王垕这话,百姓自然听得清清楚楚,那乡三老顿时老泪纵横,再次下跪,高呼谢恩。


    其他百姓眼见如此,也纷纷拜谢。


    王垕知道,要想根除蝗虫,唯有转变意识,但意识转变,哪里能一朝一夕。


    他还有第二步,但却并不在此时说。


    蝗灾自古为大祸,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时期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


    王垕的第二步,就是把蝗虫作为食物和饲料。


    别人不知道,他却知道如何去除毒素。


    苯乙腈的存在使得许多鸟不敢靠近蝗虫群,因为它们具有强烈毒性和浓烈的毒液气味。


    尽管这些毒素如果不长期摄入,便不会致命,但少量摄入后也会导致不适,如腹泻等症状。


    不过这些对于王垕来说,却无任何问题,蝗虫在他眼里就是宝贝!


    因为他知道苯乙腈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挥发性,其沸点虽然为233.5℃,但在常温下也可以挥发?,只是速度慢一点,需要几天晾晒。


    以火烤可以高温挥发,唐太宗估计就是这样才能吃下蝗虫。


    但王垕却只需要将其晒到干透,然后利用水力磨盘将其研磨成粉,烘干可当人吃的食物,也可加入麦麸用于做最上等的鸡饲料。


    没错,比粮食更上等的饲料,妥妥的高蛋白。


    就算是加入面粉,烤制成饼干,供人食用,比麦饼更有营养。


    所以这次,他打算在中牟县自己那三千亩地里养鸡,开养鸡场,开饼厂。


    他有人工孵化鸡蛋的理念,只需要大量购买鸡蛋,甚至直接购买成鸡,养鸡场也很快就可以开起来。


    到时候所有蝗虫,就会转化为真正的能量,这性价比不会低。


    而且他三弟王黎,一直在中牟县发展养鸽项目,如今鸽子都已经养到了数千只,鸽笼占地数十亩,这也需要大量饲料。


    没多久,司马懿就画了王垕画像,张于庙内。


    重新上路,赵云道:“将军!如此,是否会有损将军之福寿?”


    王雷、王二虎纷纷附和。


    司马懿自然也是此想法。


    本来王垕想发表无神论,但想想自己现在已经生在这个时代,觉得应学学人家刘备,当下郑重说道:“百姓困乏,民生凋敝,若能以我一人之福寿,换百万百姓之安,此笔交易,我愿做!”


    “将军仁义!”


    赵云心中自是感动不已,司马懿此时竟也附和着夸了几句。


    行不得二个时辰,快至中牟县城,早有河南尹夏侯惇得知消息,领郡内官员出来迎接。


    让王垕没想到的是,夏侯惇单眼瞧人,竟以下级礼仪来接他。


    “河南尹夏侯惇领郡内属官,恭迎东牟侯!”


    “岂敢岂敢!夏侯太守为我前辈,莫非要折煞侄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可是夏侯惇!


    这王垕怎么敢受?不仅不能受,还得把自己辈分位置摆清楚,夏侯惇与曹操亲如兄弟,虽不以兄弟相称,但跟拜把子也差不多。


    虽然自己现在名声在外,但他知道的,曹操最信任的,还是夏侯家和曹家人。


    从曹操任命其为河南尹就可见一斑。


    河南尹乃许都北方门户大郡,非绝对亲信,不可能坐镇。


    当然,此前王垕兵驻中牟县,后又换到白马,也算是绝对信任之将,方能如此安排。


    而王垕其实最想亲近的曹家与夏侯家之人,便是夏侯惇。


    因为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其曰:“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这是个很明白曹操心思之人。


    夏侯惇请王垕一行入县城,为其接风。


    其实夏侯惇早已听闻王垕于螽神庙之事,所以才对其礼敬有加。


    宴会时二人说开,互相佩服对方人品,自是极好沟通。


    让夏侯惇没想到的是,原本他以为,王垕只不过在那一处蝗神庙如此行事,却不想他要自己将整个河南各乡皆如此,且请他以郡中文书发至各县,这就让夏侯惇更为震惊了。


    他根本难以想象,还有此等不畏死之人!


    但王垕执意如此,夏侯惇也只好先嘴上应承,暗地里却直接命人快马报至许都。


    此事关乎王垕性命,他也不敢胡来,需得经曹操同意。


    王垕随代表大司农赈灾,但首先,他是曹操义子,夏侯惇拎的清楚。


    喜欢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请大家收藏:()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