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周楚的诗,轰动京城

作品:《大明:最强锦衣卫,屠戮百官

    “偷得浮生半日闲,乘兴何须挂云帆。”


    “我为陈王府中客,醉饮万古不恋权。”


    “昔年太白宴邱生,太白亦羡陈王癫。”


    “酒醉可邀天上月,亦可常伴美人眠。”


    (除了第一句不是原创之外,其他都是我自己写的,还凑合吧我觉得)


    “好诗!好诗啊!”


    楚恒看着自己写在纸上的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拍大腿。


    “这个周衡器,大才!真是大才!”


    楚恒看着手中的诗,越读越觉得这首诗简直是绝妙,甚至有可能流传千古。


    “怪不得他能成为唐伯虎的学生呢,这狂放的模样和唐伯虎当年没什么两样。”


    楚恒忍不住感慨道。


    “爹,衡器可不狂放,他做事极有章法,这不是和阳明先生还有六如居士一起喝酒喝醉了,才写的这首诗嘛。”


    楚璃怕自己的爹对周楚有所误解。


    她很清楚,世人都称赞唐伯虎,文武百官很多也都仰慕唐伯虎。


    但唐伯虎的性格绝不适合为官。


    太狂放不羁了。


    当年唐伯虎乡试第一之后,愈发狂放,流连青楼。


    为此他的好友祝枝山和文徵明都好言相劝,让他收敛心性,不要再如此下去。


    两人写信规劝唐伯虎,不过唐伯虎一向如此,率真洒脱,狂放不羁。


    甚至跟文徵明回信,说我一向如此,你又不是不知道,要是看我不顺眼,那就不要和我做朋友。


    为了此事,唐伯虎差点和文徵明绝交,也就是文徵明性子好,一般人还真受不了彼时的唐伯虎。


    这些事在坊间流传甚广,很多人喜欢唐伯虎的字画和诗,但对唐伯虎的年少轻狂,多少有些不屑一顾。


    特别是官场,最容不得的就是唐伯虎这种人。


    楚璃很喜欢周楚写的这首诗,自从前几日这首诗流传出来之后,恨不得时时刻刻都读上两遍。


    但又怕父亲对周楚有所误解,所以忍不住出言解释。


    “怎么?这么护着这个周衡器?”


    楚恒略带调侃的看着自己的女儿道。


    楚璃听到这话,脸顿时红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当然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否则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那点心思?我如果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还会允许你和他来往?”


    说完这话,楚恒叹了口气。


    “原本为父还想等这周衡器再长大些,看看能不能将他招入我楚家当个赘婿,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看到那一天了。”


    楚璃听到这话,心中一惊。


    原本听到前半句应该是欢喜的,但听到后半句,楚璃心中一沉。


    结合自己父亲这些天忧心忡忡的模样,楚璃有种很不好的感觉。


    “爹,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最终楚璃还是没忍住,问道。


    “能有什么事?就算有事,也不是你该考虑的。”


    楚恒有些宠溺的看着自己的女儿道。


    “以后对你弟弟好些。”


    楚恒下意识的嘱咐道。


    其实楚璃和她弟弟的感情一直都很好。


    但楚恒此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出事,就想着趁现在,一点点能嘱托的都嘱托了。


    楚璃听到这话,心情愈发沉重。


    不只是楚家。


    周楚写的这首诗这几日在京城流传甚广。


    周楚和唐伯虎王阳明二人月下醉酒,更是成为一段美谈。


    醉仙楼的酒被重新命名为陈王酿。


    陈王就是曹植,也是李白和谢灵运等人的偶像。


    同样是天下文人墨客,以及喜欢喝酒的人的榜样。


    这让本来就异常火爆的醉仙楼,变得愈发火爆。


    醉仙楼的蛋糕,更是成为京城达官贵人们都难求的美味。


    无数达官贵人想要在醉仙楼吃一顿饭而不得。


    不过周楚也不敢得罪那些位高权重的,但凡三品以上的官员,都会直接安排包厢,不必排队。


    平日里总会留着一两个雅间,以备不时之需。


    至于三品以下,有韩玠这个户部侍郎镇着,没人敢闹事。


    所幸京城之中,三品以上的官是有数的,总不能都来醉仙楼吃饭,倒也运转的过来。


    此时的周楚却在家中跟暮云瑾讲着兵法。


    主要讲的是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的内容。


    这两本兵书,周楚以前还发表过相关的论文,不说倒背如流,但也极其熟悉了。


    论打仗,截止到清末,所有将领之中,戚继光算是集大成者。


    后世的很多人只知道戚继光抗倭,却不知道他北征蒙。


    戚继光一生打了无数仗,战绩已经不是能用辉煌来形容的了。


    在周楚看来,那简直堪称神迹。


    花街之战,一千五百人对阵四千倭寇,歼敌308人,死亡三人,战损比1:103。


    上峰岭伏击战,以一千三百人伏击三千倭寇,歼敌300人,死亡三人,战损比1:100。


    白水洋战斗,以一千五百人对阵两千多倭寇,全歼敌人,死亡三人,战损比1:700。


    林墩之战,六千人对阵四千倭寇,歼灭倭寇三千人左右,死亡九十人,战损比1:44。


    平海卫鏖战,三万戚家军血洗一万倭寇,歼敌2622人,死亡16人,战损比1:163。


    仙游之战,以三千名戚家军对阵一万五千名倭寇,1498人,生擒一人,死亡24人,战损比1:62。


    还有无数类似的案例。


    甚至相较于戚继光的抗倭战绩,他镇守蓟州的战绩更加亮眼。


    史料记载:蓟镇十七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戚继光去之前十任将领都干不好的活,他一去全都搞定了。


    戚继光不止防住了,还打出了无比耀眼的战绩。


    上一世,周楚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震惊的无以复加。


    对这些数据,仍然历历在目。


    如此恐怖的战损比,戚继光是如何做到的,成了周楚内心的疑惑。


    于是就开始仔细研究。


    研究之后才发现,戚继光之所以能保持如此恐怖的战绩,兵法的运用自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在于两个字:练兵。


    这是无数将领都忽略的一件事。


    兵仙韩信注重练兵,所以韩信是兵仙。


    两本兵书之中写的很详尽,从如何选兵、练兵、为将、赏罚、器械到射法,全方位手把手的教你练兵打仗。


    甚至能细节到怎么处理一个逃兵的问题,戚继光都洋洋洒洒的写了十几篇。


    可谓是保姆级的兵书了。


    如果说孙子兵法这种兵书像武侠小说里的总纲,那么这两本兵书就是具体的招式。


    后来满清所谓的那些个名将,几乎人人都看这两本兵书。


    曾国藩和左宗棠更是书不离手。


    不过周楚并没有全部都讲的那么详尽,也没有说这两本兵书的事。


    他想着这两本兵书,还是等戚继光以后自己写吧。


    周楚则是结合后世的军队如何练兵,以及特种兵如何练兵,综合的跟暮云瑾讲了练兵和军纪的重要性。


    其实周楚原本是不想讲这么详细的。


    但架不住暮云瑾求知若渴,总是不停地追问。


    “你说你一个女孩子家,学这些干啥?”


    周楚有些无奈道。


    “将来我可要领兵打仗的。”


    暮云瑾认真道。


    大明是允许女人统兵的,比如戚继光的老婆,以及大明最后一位能打的女将军秦良玉。


    虽说数量远不如男将领那么多,但每一位都是堪称女战神一般的存在。


    戚继光怕老婆是有原因的。


    “你认真的?”


    直到此时,周楚才开始正视起暮云瑾对于带兵打仗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