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帝王心术···制衡

作品:《诸天影视剧变

    其实他留下的后手,不只是赵宗全。


    在皇帝还没有子嗣的时候,第一选择其实是蜀王,能力出众不说,势力也不小,第二选择才是赵宗全!


    如今他有了亲儿子,却也想要找个宗室来辅助他儿子,但能力出众的蜀王就不在他的考虑范畴。


    因为像蜀王这样的宗室子弟,已经有能力威胁儿子的帝位了。


    而赵宗全就不同了,他只是一个禹州团练使,而且这些年还算恭顺听话。


    在朝中又没有丝毫根基,让他来汴京辅佐他儿子,便成了最佳的选择。


    到时候,既不会威胁到自己儿子的皇位,又能跟张家相互制衡。


    想到这里,皇帝又叫回了准备去传旨的太监:


    “等等~,传朕旨意,让禹州团练使赵宗全以最快的速度回京!”


    说到这里,皇帝想了想再次说道:


    “至于荣国公他们,便等赵宗全到了以后,在一起召见他们吧。”


    ······


    英国公府。


    林昊放下了宫中传回来的消息!


    就在皇帝派人去给赵宗全传旨的第一时间,林昊就已经收到了消息。


    “呵呵,有意思!“


    林昊早就查到皇帝和赵宗全有联系。


    在原剧情中皇帝被兖王逼宫的时候,居然第一时间就写下血书,册封赵宗全这个素未谋面的冷门宗室为太子。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事情,按理说他当时第一选择是,拿虎符调集城内的禁军平叛。


    结果皇帝却是写下血书,千里迢迢的禹州到赵宗全那里,再让赵宗全带着虎符来汴京,再去找禁军来救驾,可谓是谜之操作!


    因此林昊一直在探查二者之间的关系,果然让林昊查到赵宗全就是皇帝留下的后手!


    不过林昊对此已经不在意了,如今驻扎在京郊的几个大营里几乎全都是林昊的人。


    而且他不仅掌控着整个大宋的情报网,还暗中掌控着皇城司这个情报机构。


    要是他林昊想造反,别说区区一个赵宗全了,就算赵匡胤复生也无力回天。


    只不过他要是直接造反,纵使成功了,也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打下整个大宋的江山,打完以后还要几年时间抚平战争的创伤。


    花费的时间太久不说,战争也会导致大量的平民伤亡,林昊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况且,林昊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也知道治理国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完整的接手整个大宋的行政体系。


    不过皇帝又开始防着他了,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


    好在皇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就这几天的事情,至于皇帝找来的赵宗全制衡自己,林昊反而乐见其成!


    毕竟,生命在于折腾!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时间,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也就靠着一口气在撑着!


    三天后!


    皇帝难得的上了一次朝会,就在群臣三呼万岁之后,不知道是群臣的声音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皇帝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就突然感觉心口发闷,随后就是一阵天旋地转,直接昏倒在了龙椅上。


    “陛下~!”随后众臣惊呼道。


    随后皇帝就被送回宫中,数名太医为皇帝诊治!


    而朝臣们各自相互对视,眼看着皇帝就快不行了,新帝登基意味着新的机会。


    而且新帝还是一位两岁的孩子,这就让朝中的大臣,各自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小心思。


    而皇帝这一次,整整昏迷了一天一夜才清醒过来,和上一次短暂的昏迷不同。


    上一次昏迷后,虽然感觉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但感觉还能撑个十天半个月,托孤事宜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可这一次皇帝竟然再次在梦中,看到了赵家的列祖列宗在向他招手,他知道赵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太医,朕的身体还能支撑多久?”


    “这~!”太医支支吾吾的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才憋出一句话:“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其实太医通过皇帝的脉象,已经察觉到了皇帝的生命力,正在以极快的速度飞速的流逝着。


    按照现在的这个速度,怕是连三天都不一定撑的过去。毕竟皇帝的身体已经油尽灯枯,但太医却不敢说啊。


    “好了,你们且退下吧!”皇帝虚弱的说道。


    其实皇帝心里是有数的,因此也没有为难太医的意思,只是摆摆手让他退了下去。


    况且现在不是计较太医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是,托孤事宜已经刻不容缓,随即对身边伺候的太监问道:


    “禹州赵宗全到了没有?”


    “回陛下,赵宗全昨日就已经赶到了!”


    “好!”皇帝闻言,顿时精神一振,随后吩咐道:“立即传旨赵宗全进宫!”


    “遵旨!”说着太监迅速领旨而去。


    很快赵宗全就来了,而在赵宗全来了之后,皇帝把身边的人全部赶了出去,然后单独接见了赵宗全。


    随后两人在寝殿内聊了一个多时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期间没人知道皇帝跟赵宗全聊了些什么。


    在皇帝跟赵宗全聊完之后,皇帝立即让太监通知林昊、韩章等人入宫来。


    而林昊一进入皇帝的书房,就见到在一旁伺候着皇帝的赵宗全!


    说实话,林昊对这位可是一点好感都欠奉。


    在原剧情中老皇帝可是没有儿子的,之所以让赵宗全继承大统,是因为在兖王和邕王逼宫之时没得选!


    老皇帝在匆忙之下写下血诏,封离汴京最近的,能力尚可的赵宗全来当太子!


    但这就涉及到过继之后,皇考和皇伯称呼上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皇朝历史中,由侄儿继承皇位的,自然不止一位,但是在皇考上有争议,且闹的沸沸扬扬,甚至对朝局产生巨大变革的有两次。


    一次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大名鼎鼎的“大礼议”,另一次便是历史上宋仁宗继任者发起的。


    就拿嘉靖和赵宗全来做对比,这两次都是皇考皇伯称呼上的区别,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


    相同是,两次皇考之争,其实并非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称呼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争权,争夺朝堂的控制权。


    不同之处就多了,嘉靖皇帝当初是和内阁争权,借此机会把旧臣权臣贬出朝局,增加皇权的影响力。


    而赵宗全则是跟太后的争斗,最终落点是皇考皇伯之争,因为关系到皇帝亲政的问题,甚至亲政后有多大的自主权。


    但问题是自从赵宗全接任太子之位,伺候皇帝归西之后,顺利的登上皇位,这件事就不应该有任何争议。


    当初皇帝传位给赵宗全,写下的立嗣诏书,可是明明白白的写着,立他为皇太子,而他也给皇帝送终。


    既然赵宗全接受了这个诏书,那就是从小宗过继到大宗,承认了皇帝为自己的父亲,那自然是认皇帝为皇考,生父为皇伯,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就说明赵宗全不愿意当皇帝的儿子,那说明他拒绝了皇帝赦封他为太子的诏书。


    既然如此,那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致命的打击!


    相对而言,明嘉靖皇帝就比赵宗全硬气多了,当年嘉靖皇帝抵京后便止于郊外。


    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来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


    而当时的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


    但尚未继位的嘉靖就是不肯进城,他明确的表示,他来京都是继承皇统的,而非继承皇嗣。


    他在继位的问题上摆名车马,而内阁大臣们终究没能没拗过他,因此也捏着鼻子认下了!


    这和赵宗全继位的立嗣诏书乃是天壤之别,嘉靖皇帝是在郊外受笺之后,再行进的京城。


    甚至于当时大礼议还没爆发之前,嘉靖皇帝为了明确这个立场,要以皇太后之礼迎接生母进京。


    如若他们不答应,他甚至提出愿意辞去帝位,奉母返回安陆继续当王爷这样种话,其态度之坚决,完全不是前后不一的赵宗全可比拟的。


    相比而言,赵宗全在接受立嗣诏书的时候,是没有推辞的,在继位之初更没有提出,加封太上皇甚至皇太后这种说法。


    只在自己掌握朝局,朝中诸相在韩章的努力下,纷纷成了他的人之后,想要从曹太厚那里夺权,这才推翻之前的既成事实,这何其令人不齿。


    言归正传,林昊、韩章、富弼同时向皇帝行礼道:


    “臣等参见陛下!”


    “免礼!”皇帝摆摆手,随后又对林昊几人说道:


    “朕,时日无多,太子尚且年幼,等朕殡天之后,望你们竭力辅佐幼帝······!”


    随着皇帝的讲述,林昊渐渐发现了不对劲,于是林昊再度用技能查探了皇帝的想法。


    皇帝似乎是想让自己担任三司使,而不是掌管军政的枢密使。


    本来林昊觉得皇帝已经油尽灯枯了,就想要控制皇帝重新修改任命,但后来又想到,其实担任三司使也不错。


    要知道军方大部分力量,本就在林昊或者说张家的掌控中,该安插的重要位置早就安排好人了,纵然自己担任枢密使,也不会对自己有更大的益助。


    反倒是让林昊掌控了三司使,掌管了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能让他安排更多的人。


    因此这件事绝对大有可为,于是林昊便不在作妖,任凭三司使落到自家头上!


    果然,皇帝宣布了最新的任命,韩章继续担任丞相,林昊任三司使,富弼任枢密使,封赵宗全为濮王兼殿前司指挥使。


    皇帝准备让他们四个辅佐幼帝,显然更是想让他们四人相互制衡。


    林昊对于皇帝让自己担任三司使,而不是掌管军政的枢密使倒也不意外,毕竟林昊早就知道皇帝对张家的忌惮!


    但其他都好说,唯独对赵宗全为殿前司指挥使,林昊就有些不太满意了,这不是明摆着不信任他嘛!


    皇帝居然不信任他这个,劳苦功高的大忠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不过林昊也不在意,之前皇帝的亲信掌管殿前司,不是也没能挡住兖王和邕王叛乱嘛!


    “臣等必不负陛下所托,一定尽心竭力辅佐太子,为我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个人领旨后,自然少不了要对皇帝上表忠心了,反正漂亮话又不要钱。


    翌日。


    朝会上,皇帝匆忙的宣布了林昊四人的任命,皇帝就去见他的列祖列宗去了。


    皇帝驾崩后,朝堂上的大臣随之哭声一片!


    随后便是幼年新帝的登基,等这一些列的事情忙完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然而新帝只是一个两岁多的幼儿,自然不可能上朝处理政务,自然就需要请太后出来垂帘听政了。


    然而根据皇帝的遗诏,垂帘听政的居然是两个,一个是新皇帝的嫡母曹皇后,另一个则是新皇帝的生母是宜贵妃。


    于是大宋出现了,两宫太后一起垂帘听政的奇观!


    不过林昊倒是看明白了,不得不说,皇帝这几十年皇帝不是白当的,平衡之道玩的炉火纯青。


    两个垂帘听政的太后,两个王,两个文官,三方相互制衡,而三方的内部同样不是一条心,这就有效的避免权臣篡位。


    而后宫则是让两宫太后争权夺利,以免出现外戚做大的局面,皇帝为了自己的儿子,可谓是耗尽心力为新帝铺路了!


    短短不到一个来月时间,朝中可谓是风云变幻,让人目接不暇。


    先是兖王跟邕王造反,不过被林昊提前设计,结果二王都死在了陈国舅的刀下,直接成为了林昊登上王爵宝座的踏脚石。


    可惜这个燕王的封地在辽国,林昊倒是猜到老皇帝打的什么算盘,无非就是玩的驱虎吞狼的把戏!


    再然后老皇帝驾崩,新帝登基,以及四位辅政大臣势如水火明里暗里的争权夺利,其中最过分的就是燕王林昊。


    因为林昊借着邕王跟兖王造反一事,开始在朝堂上大肆排除异己。


    然而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件事其实是另外三人默许的,包括赵宗全也是有参与其中的。


    因为林昊和其余三人的一番动作,让朝堂上空出了更多的位置。


    而这些空出来的位置,当然是由四人安排自己人上位了。


    而其中林昊拿到的名额要比其他人多一点,其次是韩大相公和富大相公。


    而最少的,自然是根基最薄弱的赵宗全,不过他也借此机会安排了他儿子进入朝堂。


    另外还有十几个亲信,分别担任了殿前司和几个大营的将校职务!


    主要是赵宗全的底蕴太浅,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即便当前他拿得出手的人,都是老皇帝之前提点他时攒出来的!


    这一点上就连林昊都比他强,好歹林昊早就开始了人才储备!


    而两宫皇太后虽然垂帘听政,但她们为了拉拢四位辅政大臣,同时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利和地位,对此统统选择了视而不见。


    而如今的朝堂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了!


    喜欢诸天影视剧变请大家收藏:()诸天影视剧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