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朱棣随意露出一点杀意,崇祯秒怂
作品:《让你写日记,你咋写古代女人们?》 崇祯现在如同小鸡啄米似的一个劲得点头,别的他现在做不了啊!
他反抗,他抗议?
管用吗?
刚才说到祖训一事,太祖和成祖接连甩锅。
啪啪打他脸啊!
你崇祯不是说有祖训的吗?
为何咱老朱和棣儿不知道,你这不是给自己找借口是什么?
所以啊!
崇祯想通了,他这次来算是聆听圣裁的,太祖说啥就是啥吧!
他只能点头配合着。
江白之所以把大明末年发生的一些事情详细地告知朱元璋,是因为他觉得此事若由他来发声,威慑力远远不够。
但若换成朱元璋来,那性质就不同了。
他在崇祯的心中分明是比不周山还要坚固不摧。
当然不周山也有倒下的那一天。
可那也是神仙所为,凡人无法去撼动太祖。
江白此举一来可以老朱好好改造一下崇祯,二来通过老朱自己来分析,有助于后面安排他或者朱棣去大明末年坐镇指挥。
他可没有忘记这个系统随机任务还未完成呢!
“崇祯啊崇祯,你可真是让朕不知该如何评价你才好了!
原本手中握着一把上好的牌,却硬生生被你打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
明明有着两次能够扭转乾坤、反败为胜的绝佳时机,可你居然一次都没能紧紧抓住。
恐怕直到如今,你依旧对此浑然不觉、如坠云雾之中吧?”
朱元璋满脸怒容,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
“恳请太祖您老人家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崇祯诚惶诚恐地点着头,同时小心翼翼地开口回应。
“罢了,既然你有心求教,那朕便好生与你讲讲。
这头一回机会便是与清军议和一事。
想当初,在你身边是否有一名唤作陈新甲之人?而提出这议和之策的,正是此人吧?”
朱元璋目光如炬,紧盯着跪在地上的崇祯问道。
“回太祖,确实如此。此人彼时担任我朝兵部尚书一职。”
崇祯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如实回答。
“嗯,果不其然。照他当时所谋划的,应当是暂且稳住清军一方,随后便可腾出双手,将全部兵力集结一处,全力剿灭那些揭竿而起的乱贼逆党。
倘若此事当真能够得以顺利施行,且不论能否令我大明王朝重振雄风、完全恢复往昔之辉煌,但至少可以为大明强行延续数年寿命,这点想必是毋庸置疑的。”
朱元璋一边侃侃而谈,一边圆睁双眼,狠狠地瞪视着眼前跪地不起的崇祯。
“太祖啊,您说得太对了!
朕……哦不对。
那时的我确实是支持陈新甲所提出的办法呀。
但怎奈朝中竟有那么些大臣搬出儒家的大道理来压制于我,我真是无可奈何啊!
那些文臣简直就是我的绊脚石、拦路虎,他们耽误了国家大事啊!”
崇祯皇帝一边激动地说着,一边不停地捶打着自己的胸口,脑袋也来回摇晃着,满脸都是痛苦和悔恨之色。
“够了!别在这里惺惺作态了!你不过就是一棵随风倒的墙头草罢了。
你自己在政治立场上如此摇摆不定,别人随便几句话就能让你犹豫不决。
别忘了,如今可是乱世,必须要用重典治国!
对于那些胆敢违抗旨意、心怀不满的大臣,你完全可以挑出一两个人来好好查一查他们,给他们点颜色瞧瞧,让他们知道厉害。
如果这样还不能镇住他们,那就直接杀一儆百!
想当初,就因为你所说的某些大臣的横加干涉,你竟然狠心将陈新甲处死了?
他这一死,与清军议和之事自然也就中途夭折啦!”
朱元璋怒目圆睁,伸出手指直直地指向崇祯皇帝,那气势仿佛要将他当场戳死一般。
“还有一次也能让大明续命,你又犹豫不决。人家起义军头头李自成都攻入都城了,某种程度上大明基本宣布结束了。
这时,李自成派使者来找你议和,让你封他为西北王,把长安一带封赏给他。
你当时都无兵可用了,人家能提出议和,给他就是了。
假若真给他了,他说不定还能代表大明远征清军,到时候他们两家相互掐着,你来个黄雀在后,到时候收拾他是不是更容易些?
若那次李自成死了,那他的封赏自然也没有了。
大明朝有什么损失?”
“太祖,都是那些文臣误我啊!他们拿出了祖训来,上面说大明基业寸土不可让与人。”
这件事按理崇祯并不知情,毕竟现在李自成还未入京。
只不过,那些文臣经常会拿出这样那样类似的祖训来压崇祯。
崇祯都不知道有多少祖训需要遵守了。
“放你娘的狗屁!朕从未这么说过,老四你说的?”
朱元璋瞥了一眼站在后面的朱棣。
“父皇,这话断然是后世不孝子孙造谣污蔑,自己没能力做好,就搬出祖训来,拿父皇来开玩笑,真应该诛杀!”
朱棣也被一个个莫名的祖训给搞了一肚子火。
感受到永乐大帝突然冒出来的杀气,跪在地上的崇祯已经瑟瑟发抖了。
上吊演习差点酿成人间悲剧的他,此刻已经懂得了好好爱惜自己的小命。
就算这次没有跟江白来见朱元璋,他崇祯也打算到时候跑路了。
本身逃到南方也是他最初的想法,这样自己心爱的女儿们暂时也不用死了。
在他的想法中,最好能摆脱掉那些整日搬弄祖训的老匹夫们。
“哎呀呀,我说老四啊,朕不过就是随口这么一问罢了,你怎么如此冲动,竟然动了杀意呢!
瞧瞧你这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可把人家崇祯皇帝吓得不轻呐!
倘若他真被你吓出个什么好歹来,这大明末年的烂摊子谁去收拾啊?
难不成要靠你一个人吗?”
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眸,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话语之中虽带着几分责备,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试探和考量。
朱棣闻言,心头一紧,连忙抱拳躬身道:
“父皇息怒,儿臣一时鲁莽,还望父皇恕罪。
此事儿臣全凭父皇定夺,您认为儿臣可以前往,那儿臣自当遵命前去查看一番。
当然啦,若是父皇愿意亲自出马,那儿臣愿做您手中最为锋利的那把宝刀,任凭父皇指挥调度,您指向何处,儿臣便奋勇杀敌,绝不退缩半步!”
说罢,朱棣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望向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