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酒楼更名

作品:《重生1980:在深山打猎邂逅娇妻

    半个月后,养殖圈舍建起来。


    陆琦和赵洪斌打算先养一批鸡鸭,还有一些野兔。


    养鸡鸭,主要是为了下蛋。


    走地鸡和走地鸭的蛋,无论是营养和价值,都比城里那些好。


    最主要的,他想拿这些给玲玲补身子。


    至于那野兔,主要是因为它们太能生。


    只要配对,一年下来,少说能生下一百来只。


    这样,他们冬天不仅有兔肉,还有兔皮卖。


    按着这样路子一直发展下去,要不了多久,顶多十年,他就能赚到一笔大钱。


    到那时,他只要等到那个准许百姓下海经商时期,便可大展宏图!


    “吃饭了!”


    就在陆琦畅想未来时,赵玲玲提着一个菜篮子,肚子慢悠悠朝他们走来。


    陆琦和赵洪斌连忙上前迎接。


    “你都怀孕了,这送饭的事情就让别人去做,小心肚子里的宝宝。”


    陆琦接过篮子,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赵玲玲到一旁的石墩坐下。


    赵玲玲甩开陆琦的手,笑道:“不就是大肚子,别大惊小怪的,我没有那么矫情。”


    “而且,这还是头一个,要是以后再生几个,你岂不是要吓死?”


    陆琦听到这话,放声一笑。


    赵洪斌咳嗽一声,说道:“你们要秀恩爱,回家慢慢秀,我肚子饿了,要吃饭。”


    看到陆琦和姐姐如此恩爱,他很开心。


    也对赵玲玲的目光甚是佩服,陆琦终究没有辜负她一片真情。


    陆琦将饭菜拿出来,有鱼,有肉,还有一碟小菜。


    “大冬天,哪里来的鱼?”


    陆琦看到鱼微微惊讶。


    龙江冬天下大雪,河水结冰深厚。


    想破冰抓鱼,甚难。


    而且,他们村子距离最近的河也有三里路。


    赵玲玲道:“这鱼是邓村长送来的,说是感谢你高价收购村里的人货物,让他们增加收入。”


    陆琦闻言,微微咬了咬下唇,沉吟了下后,从口袋里拿出五角钱递给赵玲玲道:“玲玲,这钱你等会送给邓村长,就说这鱼我买下了。”


    “这不太好吧?”赵玲玲一脸为难,“邓村长是一片心意,你给他钱,这不是驳了他面子?”


    陆琦道:“我建这养殖场,就是为了给大家多一条出路,顺便赚点钱。大家愿意送来活物,已经是对我极大支持,再白吃鱼,不太好。”


    “而且,大冬天抓鱼,伤身。”


    赵玲玲沉吟了下,觉得陆琦所言有理,刚要伸手去接钱,被赵洪斌拦住。


    “姑爷,这钱不必送,我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说来听听。”


    陆琦看向赵洪斌,期待他有什么好的办法。


    赵洪斌道:“咱们现在都已经养殖活物了,为何不连水产物也一起养。”


    “据我所知,村子周围八条大河,十三条小河,一到冬天就有许多从漠河游进来的大鱼。但因为河水结了厚冰,因此极难捕捞。”


    “不过,咱们可以采用引流法。”


    陆琦听到“引流法”三字,眼珠子一亮。


    “你的意思是想将村东的池塘修缮,与村子最近的小河链接。”


    “对!”赵洪斌点头,“夏天,可以将鱼引到池塘里,冬天就算池塘结冰,只要鱼在内,咱们就可以就地砸冰取鱼,不用跑三里外那么远。”


    赵玲玲这时插嘴:“这是个好办法,但是这样鱼利就成我们独有,村子其他人会答应吗?”


    毕竟村外面的河都是属于大家共有的,河里的鱼也自然都是大家共有的。


    现在陆琦将河引到池塘里抓鱼,这不是便宜他一个人?


    村民肯定不会答应,闹不好还会出人命。


    “渔利肯定不能我们独享,而且光是挖那三里河渠,就需要几十号人齐心协力才成。”


    赵洪斌脸色凝重,“我的意见是将鱼塘按比例出比例分配利益,既出力的村民,根据出力的比例,享有鱼塘卖鱼后的利润。”


    陆琦拍了下大腿,下定决心:“就这么干!除了鱼,咱们还可以养一些虾和蟹,在鱼塘旁边还可以养几棵桑树,将来没准还能搞个织布厂。”


    决定后,陆琦当即起身去找邓村长。


    邓村长听了陆琦的提议后,甚是欢喜:“陆琦,还是你小子脑子好,我提议不仅是鱼塘,桑树,咱们还可以引水种水稻。”


    “在龙江,别的不说,土地那可是黑土,种什么长什么!”


    “对,咱们还可以集体劳作,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说着,邓村长就要出门召集村民。


    陆琦连忙上前拦住他,请他回来,说道:“邓村长,引水种植水稻,这件事我同意。但是集体劳作,不如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


    邓村长眉头微皱。


    陆琦知道邓村长为难,但他知道集体劳作,短时间大家齐心协力还可以,时间长了,要是有人偷懒,或是别有用心,甚至利益分配不均,就会闹起来。


    那时候,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包产到户,是好是坏,都是自己一家子承担,反而会激起大家的生产的积极性。


    “陆琦,你这个提法说实话,还真是够大胆的,容我想一下。”


    邓村长拿出一包土烟,递一根给陆琦。


    陆琦也不客气,拿出火柴点上,也给邓村长点上。


    邓村长抽着烟,脸色凝重。


    毕竟现推广的就是集体劳作,包产到户确实有些超前。


    一根接一根,不多时,邓村长抽完了一大包烟。


    最后他拍了下大腿,说道:“陆琦,就包产到户!”


    当晚,邓村长就召集村子里的人在广场上集合,讲了陆琦找他的事情。


    大家听说鱼塘利润按出力分,眼睛冒光,都举手要求报名参加。


    但听到种植水稻,要包产到户时,议论纷纷。


    “以前都是集体劳作,现在包产到户,这不是瞎搞吗?”


    “村长,还是集体劳作,这样大家能互帮互助!”


    “对,集体劳作是上面定下的规矩,咱们照着干就行了!”


    反对的,都是一些年轻小伙子。


    平时种地,都是偷懒,磨洋工。


    但因为是集体种地,就算他们懒,也有人努力将地种好。


    现在要他们包产到户,那他们还怎么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