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明明不知道有皇位要继承,心里却还装着百姓!

作品:《大明:不装了,我是你爷爷朱元璋

    为百姓服务!


    这不是朱元璋第一次听到这句话。


    在正阳卫的食堂里,朱元璋就看过墙上的几个大字,也听林洛讲过。


    但那是卫所,是军中!


    朱元璋当时接受不了,现在也同样不认同。


    他的想法一如既往的坚决而简练,军队必须掌握在皇帝手里!


    军队历来是争夺天下的资本,怎么能是为百姓服务的?


    但现在换了个地方。


    林洛在文华殿内,与文臣学士说出此话。


    朱元璋顿悟了,军队不能为百姓服务,但这话放在官员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


    他杀贪官,约束功勋,皇子为非作歹,也一样的整治。


    为了什么?


    不就是告诫那些官员,对百姓好一点,多为百姓考虑一些,少一点自己的私心。


    “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


    “说的好呀!”


    “大孙把咱的心里话说出来了!”


    朱元璋几十年来整顿吏治,皇命诏书发了无数,没有哪一句能总结的如此简练通达!


    咀嚼着此话,朱元璋只觉得思想得到了升华。


    “还有后面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说的太对了!从小读圣贤书,进学当官了,却不想着造福百姓,反而贪赃枉法,鱼肉乡里!真不如别读书了,老老实实的当个农户种地,每年卖点……”


    “咦,红薯是什么东西?”


    “是和谷子一样的主粮,还是蔬菜?”


    又是朱元璋没听过的新奇玩意。


    反正今天在文华殿整个早上,大孙弄得都是稀奇!


    “算啦!”


    “大孙一颗拳拳之心装着咱大明百姓!”


    “明明根本不知道自己皇孙的身份,也不知道有皇位等着要继承。”


    “却依旧和咱这个皇帝一样,心心念念都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朱元璋既夸了林洛,又夸赞了自己。


    连带着气都消了不少。


    吓唬吓唬大孙得了,真要锤他,咱也舍不得呀!


    就让文华殿的侍讲学士们,好好教育大孙。


    天天和大孙讲道理,讲个三五年,朱元璋不信大孙不收心。


    “三儿,你说大孙真有延年益寿的法子吗?”


    回乾清宫的路上,朱元璋问马三。


    “林爷说有,那就一定有!”


    “皇上您的狼毒,不就是林爷给治好的?”


    “再说了,林爷不知道您是皇上,也不知道咱们在外面偷听,他没必要说假话骗齐泰。”


    马三对林洛,那是相当的佩服。


    朱元璋在脖子下的伤口处,按了按了,疼得龇牙咧嘴。


    “咱的伤还没好利索,去太医院换个药。”


    “咱才精神了两天,这狼毒到底解没解,还得多看看……”


    马三低着头撇撇嘴,心里很不屑。


    咱皇上突出一个嘴硬!


    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如果狼毒没有解,皇上能把传位诏书烧了,把几位国公爷又召回朝廷?


    “其实咱也不是贪心,就想为大孙多做点事儿。”


    “大孙到底还是太年轻,就这么把大明交给他,朕不放心呀!”


    朱元璋替自己解释了几句。


    说实话,谁不想多活几年,长命百岁。


    朱元璋的身体还算硬朗的,现在六十多了,精力依旧充沛,天天处理国事,批阅奏折,从不懈怠。


    可到底是和以往没法比了,以往看奏折看到三更才睡,天不亮就起床准备早朝。


    只需要中午打个盹就行。


    现在天已黑没多久,困意就上来了。


    中午连续几个时辰批阅奏折,脖子痛,腰也酸!


    特别是今年,大儿子朱标过世以后,朱元璋瞬间就感觉自己老了十岁!


    白发渐多,精神渐少。


    要不是大明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朱元璋真想多歇息一会儿。


    好在遇到了大孙,他才找到了人生新的乐趣。


    一边换药,一边和王菖蒲絮叨了一会儿。


    算是短暂的休息。


    朱元璋很快又回到乾清宫处理奏折,如今正是秋收时节,各地的粮税征收,关系到了未来一年大明的财政。


    北征蒙元也指望这些钱粮,一点都马虎不得。


    但天不遂人愿,今年偏偏不少地方都遭了灾。


    北方旱灾,还下了冰雹,出了蝗灾。


    南方水灾……


    特别是京师附近,歉收得厉害,江南主要的赋税地区,竟然要闹饥荒!


    朱元璋眉头紧锁。


    朝廷粮税钱少,一年两年的,大不了削减开支,咬牙挺住也过去了。


    可百姓怎么办?


    劳作一年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秋天收了,第二年不到夏天就没粮吃,要饿肚子!


    那滋味朱元璋太了解了。


    老朱家大都是被饿死的……


    奏折上只是短短几句话,朱元璋眼前却无数饥饿的流民,他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


    “唉!”


    “大孙口中的能降低天灾影响,产量高,抗虫害,抗旱抗涝的粮食品种,到底存不存在?”


    “他说的土豆,番薯,玉米,花生……到底是什么东西?”


    朱元璋不禁问道。


    马三正看在书房外,小眯一会儿,闭目养神。


    听到皇上说话,也知道不用回答。


    不过马三还是想了下,低声道,“有的吧……”


    “咱们每次去正阳卫,在林爷的房屋前,种了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以前小的还以为是什么奇花异草,现在想来,应该就是林爷培育的新品种!”


    其实林洛,这个秋天都已经吃上花生和玉米棒子了……


    “哦,是了!”


    朱元璋精神为之一振,接着用力的点点头。


    “肯定没错的!”


    他真心希望大孙能早点把那些高产农作物弄出来,最好是主粮。


    大明现在的土地肉眼可见的不够用,朱元璋亲自主导的军户制度,每户三百亩地都落实不了。


    可想而知土地短缺到了什么程度!


    而且只要天下太平,百姓休养生息,人口户籍增长起来是非常快的。


    历史上每个朝代,在短暂的繁荣后,中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土地税收问题。


    一方面朝廷希望人口户籍越多越好,能够收更多的税钱,也更多的劳力。


    严查隐匿户口,鼓励生育。


    另一方面,户口多起来,地却是一定的,种的粮食只有那么多,土地承载力有限。


    稍微再来点天灾人祸,对百姓都是灭顶之灾。


    朝廷设立粮仓,丰年收粮,灾年赈灾,都只是延缓了发生矛盾的过程。


    王朝的危机始终无法解决,历史的轮回,几千年谁都逃脱不了。


    朱元璋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但大孙林洛今天的话,为朱元璋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不知道提高产量能到什么地步?”


    “大孙收了很多荒地,沙滩地,山地……除了一小部分开作坊,绝大部分,他好像都留着,分给了军户。”


    “难道准备种他说那些高产物种?”


    是不是高产,朱元璋也拿不准。


    要是收的不多,大孙可就亏出血了。


    其实朱元璋也不奢求,只要能有平常粟米的一半收成,就足够了!


    大孙那些都是没人愿意种的烂地,普通农户开那些荒地得饿死!


    能整出来新主粮,就算产量不行,能让农户度过前几年的艰苦期也行。


    撑几年收点,填填肚子,等过几年地种熟了,收成就好了。


    咱以后去正阳卫,得多注意注意大孙门前种的那些东西……


    “皇上,该用膳了。”


    就这么一会儿,到中午吃饭的时间了。


    朱元璋的饭菜很简单,贯彻了一向节俭的风格。


    刚吃两口,他就方向了碗。


    “哎呀,不知大孙今天中午,吃不吃得惯宫里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