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天真的朱允炆赈灾,大明版何不食肉糜

作品:《大明:不装了,我是你爷爷朱元璋

    鹅毛大雪飘散一阵,到了下午时分,终于停了。


    朱允炆也在户部提了库银,在户部官员的帮助下,买了三千套衣服,一千斤肉,全部煮熟。


    足足拉了五大车,浩浩荡荡向城门而去。


    他倒想亲眼看看,林洛和朱桂等人弄了些啥。


    结果到了城门外饥民的聚集地,下了马车,朱允炆也差点被那难闻的气味熏晕。


    “条件如此之差?”


    朱允炆看着泥地里,或躺或坐,面黄肌瘦,满身污垢的灾民们,他们身上还有刚刚落下来的雪。


    在寒冷的空气里冻得直哆嗦,就在他们脚下,还有不少的排泄物,简直可怕!


    “你们户部是怎么赈济灾民的?”


    “殿下,赈灾历来都是如此,下官并未有任何贪赃枉法的地方,请殿下明察!”


    户部侍郎胡春冷汗直冒,忙不迭的解释。


    当今圣上对贪官的处罚,堪称历朝历代最为严厉。


    况且天子脚下,皇上亲自吩咐,皇长孙主持督办的事务,给户部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出岔子。


    “历来如此?”


    朱允炆皱眉,疑惑的扫视着随行官员,以及那些粥铺。


    目光最后停留在了饥民身上,百姓的日子竟是如此凄惨?


    “不管过往的灾民怎样,现今他们来到了应天城,皇爷爷既然把赈灾的事交给本宫,本宫就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


    怪不得十三叔他们要告状!


    朱允炆自己看了都生气。


    “马上把衣服和熟肉都发下去!”


    “三天之内,必须在城门外,修建房屋安置百姓,打井汲水供百姓洗漱饮用,房屋必须配备茅厕和浴桶……”


    “殿下,赈灾从来没有这么做的。”


    户部侍郎胡春面露难色,“且不说其他,光是修建房屋安置百姓这一条,所花费的银两就是朝廷难以承受的!”


    “大概要用多少银子?”


    朱允炆问道。


    “眼下有四千饥民聚集在南城门外,东城门外也差不多,也就是一共八千饥民。”


    就这短短白天时间,两个城门外,已经比林洛他们中午来时,各自又多了大约一千饥民。


    “且不计算陆续而来的灾民,光是安顿现在这八千人,就至少需要一万五千两。”


    “八千饥民,一万五千两银子?”


    “那岂不是每个饥民才花二两不到?”


    朱允炆有些生气,莫不是这户部也和他作对,偏不让他顺利的完成赈灾?


    “你等尽管去办,本宫自会向皇爷爷报告,区区一万五千两银子而已,我大明会因为舍不得这点钱,眼睁睁的看着百姓冻死?”


    “遵命”


    听着朱允炆天真的话语,胡春直接断绝了继续劝说的念头。


    明明皇上批复的奏折,已经有完整的赈灾措施,与户部往年所做,并无二致。


    怎么到了实行阶段,皇长孙殿下就犯傻了?


    朱允炆此时,满脑子都是有人故意在害他,又被一大群饥民身上散发的气味熏的恶心想吐,早就忘记奏折上的内容了。


    反正,那都是黄子澄口述,朱允炆只负责抄写,压根就不懂太多。


    胡春也不再多言,户部的银子,皇上说怎么花就怎么花。


    “朝廷在皇长孙朱允炆的请求下,给饥民发衣服,发肉啦……”


    不多时,这个消息在饥民中流传开来,所有人都挤在了粥铺前,伸长着脖子,流着哈喇子,眼睛死死的盯着桌上散发着香气的肉。


    今天也不知道是啥好日子,先是中午有皇子皇孙们来送咸菜,还亲自动手盛粥给他们。


    现在又有皇长孙来送衣服,送肉。


    每人一套新衣服,四两肉!


    这日子,比不闹饥荒时过得都要好!


    领了衣服的灾民们,根本顾不得礼仪避嫌之类的,就地把自己身上那脏的不能再脏,破的不能再破的布条脱下,套上新的衣服,欢天喜地。


    有稍微讲究一点的,从地上捧几把雪,把光着的身子擦洗一下,再换新领来的衣服,向朱允炆的方向跪下作揖,口中还高喊着,“拜谢皇上,拜谢皇长孙!”


    本来干干净净的衣裳,这一跪也就沾满了泥水。


    朱允炆就看着三千套新衣服,在灾民身上干净不了半刻钟,全部变成了脏兮兮的旧布料……


    随他们去吧,总比之前那些破烂布条要保暖!


    朱允炆无奈,又指着粥铺。


    “给饥民们的粥太稀了!”


    “这么点米,要把百姓饿死!”


    “每个饥民增加一倍的分量!”


    “明天必须换掉!”


    “皇上万岁,皇长孙千岁!”


    有四两肉吃,谁还在乎那一碗稀米汤?


    差不多四千饥民,山呼海啸般的感恩戴德,简直把朱允炆视为再生父母。


    这一闹腾,各种酸臭味也包围住了朱允炆。


    朱允炆十分的难受,但看着饥民们脸上发自真心的感谢和欢喜,拥戴与感激,朱允炆又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一种飘飘然的力量感。


    这是民心!


    用两千两银子,就能轻松收获!


    “原来皇爷爷常常给我讲的,获取天下百姓的民心,是这么一回事儿?”


    “也不难!”


    朱允炆想到,强忍着口鼻的不适,向饥民们露出和善的笑容,还挥了挥手。


    饥民们更加的激动了,而且越积越多,不一会儿肉和衣服都发完了。


    “殿下,请您回宫,其余的事交给下官。”


    胡春眼看饥民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长,已经拥挤不堪,急忙招呼兵马司的守城卫军护住朱允炆。


    锦衣卫也在朱允炆身边形成了一个保护圈,紧张的注视着人群。


    朱允炆却不怎么乐意,“还有那么多的人没领到衣服,没领到肉,这怎么行?”


    “再去提五千两白银,买衣服买肉,发给没有的饥民!”


    “否则太不公平了!”


    面对越来越多的饥民,朱允炆心里其实也有些慌了。


    不是说只有两三千的饥民吗,怎么现在看起来,翻了四五倍!


    稍微一算,这一顿大概就要六七千两银子,还只是一顿!


    天天如此,一个月岂不是要二三十万两银子?


    还要给饥民们盖屋安身……


    朱允炆带着衣服和熟肉来城外时,只是想一探饥民的真实情况,再发放东西,用实际行动向皇爷爷表明,他是真真正正的在做事!


    看到饥民们的惨状,朱允炆也是真情实意的心里很难受,必须得改善饥民们的条件。


    朱允炆长在宫里,就算一切从简,十几年来吃的穿的,所见所闻,也都千百倍于普通百姓。


    所以在朱允炆眼中,那随随便便的几两肉,一晚迷,几尺粗布衣裳,根本算不了什么,挥手就有。


    甚至都不能满足一个人每天生活的基本需求。


    直到这时,他才琢磨出,有些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