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西域之行,辽国太子野心凸显!

作品:《我,重骑30万,请皇上退位让贤

    辽国太子耶律基在接到父皇耶律大河的口谕后,当即轻车从简,只带了一队精干的随从,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域。


    他的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和紧迫感,深知此次西行游说诸国的任务非同小可。


    辽国与大明的战争一触即发,而辽国虽强,但面对大明那庞大的军力和先进的火器,耶律基也不得不为辽国的未来做打算。


    在父皇的口谕中,要求太子耶律基以威逼利诱的方式在西域圈出一块地,以便辽国万一在战败之后,还能有一块安身立命的土地。


    但,对于太子耶律基而言,他此行亲自出访西域,可不仅仅只是为了跑马圈地而来,他也有着自己的野心和思考——他要游说西域诸国出兵西征,与大辽一起对抗大明王朝!


    历经数日的长途跋涉,穿越了茫茫戈壁和险峻的山脉,太子耶律基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西域大月国都城月亮城。


    月亮城坐落在一片广袤的绿洲之上,城墙高耸,城楼巍峨,充满了异域风情,城内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繁华异常。


    耶律基站在城门外,望着眼前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都城,心中不免豪情万丈。


    作为辽国的太子,他肩负着辽国的未来和希望。


    此次西行,他不仅要为大辽争取到一块安身之地,更要展现出辽国的威风和实力。


    随即,耶律基摆出一副宗主国太子的傲慢姿态,命令随从前去和大月国的官员交涉。


    他要求大月国国王吐尔逊亲自出城接驾,以此彰显辽国的尊贵和地位。


    当辽国太子耶律基突然造访大月国的消息传回城内之时,连同大月国国王吐尔逊在内的一众大月国文臣武将,俱是一惊,当即在王宫大殿内紧急议事。


    大月国王宫大殿内,烛火通明,气氛凝重。


    国王吐尔逊紧急召集满朝文武议事,大殿之上,群臣肃立,静待国王示下。


    吐尔逊坐在镶嵌着宝石的王座上,目光深邃,眉头紧锁,显然对于宗主国太子耶律基的突然来访,他心中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诸位爱卿——”


    吐尔逊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的说道:“辽国太子耶律基突然造访我大月国,此事非同小可。朕敏锐的察觉到他此行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但就是不知道耶律基此行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话音刚落,大殿内一片寂静,群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耶律基的来意。


    相国艾尔迪,这位年迈而睿智的臣子,此时站了出来。


    只见他捋了捋长须,沉声说道:“陛下,微臣从往返中原的西域商队口中得到消息,那正在崛起的中原大明王朝正在急剧扩张西征,其势力已不容小觑。而辽国,作为占据河西走廊、垄断丝绸之路的强国,与大明之间已经形同水火,迟早有一场大战。”


    顿了顿,艾尔迪继续分析道:“耶律基此行前来,怕是和辽国与大明之间的战事有关。辽国虽强,但面对大明那庞大的军力和先进的火器,也不得不未雨绸缪。他们或许是想在西域寻找盟友,或是圈出一块地作为战后的安身之所。”


    哗!


    此话一出,王宫大殿内一片哗然。


    在场的大月国官员们俱是神色紧张,议论纷纷。


    有的担忧辽国与大明的战争会波及到大月国,有的则担心耶律基此行是来逼迫大月国站队,还有的则在思考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


    吐尔逊听着群臣的议论,心中更加忧虑。


    他很清楚大月国作为西域的一股势力,虽然有着自己的骄傲和尊严,但在辽国和大明这样的强国面前,却显得微不足道。


    一旦卷入他们的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诸位爱卿——”


    吐尔逊再次开口,打断了群臣的议论,道:“耶律基此行来意不明,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朕决定,先礼后兵,以礼相待,同时加强边防,以防不测;


    相国艾尔迪,你负责与耶律基接触,探听他的真实来意。其他官员,各司其职,确保大月国的安宁。”


    “臣,谨遵王命!”


    相国艾尔迪拱了拱手,当即领命。


    其余大月国官员,也纷纷领命而去。


    吐尔逊坐在王座上,望着大殿内忙碌的身影,心中默默祈祷:愿大月国能够度过这次危机吧!


    很快,大月国相国艾尔迪便带着国王吐尔逊的命令,亲自前往城外迎接辽国太子耶律基。


    大月国作为辽国的藩属国,对于宗主国的太子来访,自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迎接耶律基的仪式上,大月国搞得极其隆重,城门外彩旗飘扬,鼓乐齐鸣,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列队迎接,百姓们也纷纷涌上街头,一睹宗主国太子的风采。


    当城外的耶律基看到大月国众臣前来迎驾之时,心中傲慢的虚荣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他骑在高头大马上,目光扫过迎驾的队伍,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


    然而,当他发现大月国国王吐尔逊竟然没有在迎驾的队伍中时,脸色顿时就垮了下来,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相国艾尔迪见状,连忙上前一步,向耶律基请安问候,并且邀请他进城。


    他恭敬地说道:“太子殿下,我大月国国王吐尔逊因身体抱恙,无法亲自前来迎驾,特命微臣前来迎接。国王已经在王宫大殿内设宴,就等太子殿下大驾光临。”


    哼!


    耶律基听了艾尔迪的话,只是冷冰冰地问了一句:“为何大月国王吐尔逊没有亲自前来迎驾?难道是他不把本太子这个宗主国的继承人放在眼里吗?”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质问和不满,显然对吐尔逊的缺席感到十分不悦。


    闻言,相国艾尔迪心中一凛,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再次恭敬地回答道:“太子殿下息怒,国王吐尔逊确实身体抱恙,无法亲自前来。但国王对太子殿下的到访极为重视,已经吩咐微臣等全力招待,务必让太子殿下满意。”


    事已至此,耶律基也只得就坡下驴,他冷哼一声,没有再说什么。


    随后,他跟随盛大的迎驾队伍向大月国宫殿走去。


    一路上,他看着繁华富饶的月亮城,心中不禁暗暗赞叹。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行人熙熙攘攘,穿梭其间;异域美女身着华丽的服饰,翩翩起舞,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耶律基看着这一切,心中突然涌起一个念头:大辽国迁都至此也未尝不可。


    这里地处西域要冲,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且气候宜人,风景秀丽。


    如果大辽国能够迁都至此,不仅可以借助大月国的力量巩固在西域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疆土,与中原大明王朝抗衡。


    然而,这个念头只是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


    耶律基也很清楚,迁都之事关乎国家大计,不能轻易决定。


    而且,大辽国与大明王朝之间的战事迫在眉睫,他必须尽快与大月国国王吐尔逊商议对策,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大月国王宫大殿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宴正在进行时。


    大殿内烛火辉煌,金碧辉煌,处处彰显着大月国的富庶与奢华。


    为了招待耶律基这位生性傲慢的宗主国太子,大月国国王吐尔逊可谓是费尽心机。


    宴席上,各种宫廷美食琳琅满目,葡萄美酒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耶律基坐在主宾席上,面前摆满了珍馐佳肴,他品尝着每一道菜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神色。


    除了美食之外,吐尔逊还安排了赏心悦目的歌姬舞蹈表演。


    舞姬们身着华丽的服饰,翩翩起舞,身姿曼妙,如同仙女下凡一般。乐声悠扬,舞姿翩翩,使得整个大殿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祥和之气。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国王吐尔逊也终于端着酒杯再一次来到耶律基身边。


    他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询问之意,借着酒劲,他轻声问道:“太子殿下,此次远道而来,想必有要事相商。不知殿下此行究竟是何意?若有我大月国能效劳之处,定当竭尽全力。”


    闻言,耶律基微微一笑,他端起酒杯,与吐尔逊轻轻一碰,然后一饮而尽。


    放下酒杯后,耶律基目光深邃地看着吐尔逊,缓缓说道:“国王陛下,本太子此行确实事关重大。辽国与大明之间的局势日益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我辽国虽强,但面对大明那庞大的军力和先进的火器,也不得不未雨绸缪,此次前来西域,一是为了寻找盟友,共同对抗大明;二是为了在西域圈出一块地,作为战后的安身之所。”


    吐尔逊听后心中一凛,他早已料到耶律基此行与辽国和大明的战事有关,但没想到他竟如此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目的。


    他沉思片刻,然后说道:“太子殿下,我大月国作为辽国的藩属国,自然愿意与辽国同舟共济。然而,大明王朝势力庞大,我等西域小国实难与之抗衡。若殿下能给出更具体的计划或承诺,我大月国定当全力支持。”


    对于此次西域之行想要达到的目的,太子耶律基心中早都已经打好腹稿,当即对大月国王吐尔逊说道:“国王陛下,本太子心中已有一计;


    我大辽愿在大月国与大宛国之间接壤的争议地带,划出一块地作为辽国的驻地,此举不仅能解决大月国与大宛国长达数十年的边境纷争,为双方提供一个战略缓冲地带,更是能让辽国更好地保护包括大月国在内的西域诸国,不受明军西征的影响。”


    说到这里,耶律基微微一顿,目光如炬,意味深长地对着吐尔逊说了一句:“国王陛下,你也不想大月国重蹈三百年前被唐太祖陈怀安奴役的覆辙吧?那时的大月国,是何等的屈辱与无助,想必陛下心中比谁都清楚。”


    说完,耶律基也不管吐尔逊作何反应,当即端着手中的酒杯,身形一晃,便来到了舞池之上。


    他随着悠扬的乐声,和一众西域歌姬载歌载舞,好不快活。


    耶律基的舞姿虽不算精湛,但那股子豪迈与洒脱,却让人忍不住侧目。


    然而,大月国王吐尔逊在听到耶律基的计划后,脸上的笑容顿时就僵住了。


    他心中暗自思量,耶律基这番话,表面上是打着解决大月和大宛之间边境纷争,以及保护西域诸国的旗号,但实际上,却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耶律基这是打算借此吞并大月和大宛,未雨绸缪地准备若是辽国战败之后西迁的事情。


    此举,不禁让吐尔逊想起了百年前的历史。


    那时,盛极一时的大辽在面对后金、南唐和漠北的联合出兵之时,也是采取了类似的计谋,从而占据河西走廊,再次立国。


    现如今,耶律基是打算把百年前的计谋再用一遍,而且这一次,他选中的目标,竟然是大月国。


    吐尔逊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和愤怒,他作为大月国的国王,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被辽国所吞并?


    然而,他也清楚,现在的辽国势力庞大,大月国根本不是其对手,辽国在面对大明王朝之时也许会心有而力不足,但收拾一个小小的大月国,那还是绰绰有余的。


    若是一意孤行,恐怕只会引来更大的灾难。


    一想到这儿,吐尔逊只得强压下心中的怒火,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随后,只见他端起酒杯,对着舞池中的耶律基遥遥一敬,然后一饮而尽,心中暗自决定,一定要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让耶律基满意,又能保住大月国的独立和尊严。


    于是,在接下来的宴会上,吐尔逊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沉稳与智谋,与太子耶律基周旋于觥筹交错之间。


    每当耶律基提及那关于在大月国与大宛国争议地带划设辽国驻地的计划时,吐尔逊总是恰到好处地点头附和,言辞中透露出对耶律基提议的赞赏与认同。


    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


    在吐尔逊那深邃的眼眸背后,隐藏的是他对大月国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耶律基真实意图的洞若观火。


    他心中明白,耶律基的这番提议绝非表面那么简单,其背后隐藏的是辽国对西域诸国的觊觎与扩张的野心。


    小国政治,夹缝中生存,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