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贞观天宝大杂烩

作品:《[李世民]历史救火从安史之乱开始

    为了尽快一统内政,共御外敌,李世民采取了崔光远的建议:直接摊牌。


    太宗文皇帝的头衔,在天宝年间依然有极大的威望。


    没有什么比太宗文皇帝显灵更加振奋人心的了。


    但是想让大家相信太宗陛下回来了,尤其是大唐中枢朝廷的人精们相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隆基出逃后,大量朝臣连夜跑路。也亏得李世民封城的速度快,还是留下了不少手脚慢的人。


    这些人里面当然不包括大唐中枢高官,所以今日到场的就没几个紫袍,大多数都是红袍,甚至还有被拉来凑数的绿袍。


    现在这些人在大殿上晕乎。


    他们被玄甲军押送过来之前,有多少人秉持着拼命的心态,准备鱼死网破。


    结果就来了这么一个炸裂的消息。


    辅机是真辅机,敬德是真敬德,玄甲军也是真玄甲军。


    李世民抛出的消息实在是过于炸裂,炸得天宝朝臣集体宕机了。


    当然质疑声并不是没有,但是有崔光远在,能让这群人质疑伟大的太宗文皇帝陛下?


    绝对不可能。


    更何况还有真理玄甲军驻守在大殿外。


    天宝朝臣还没消化了李世民的身份,李世民接着又是一个个炸弹扔出。


    “众卿有些疑惑很正常,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臣属们。不过鉴于我才28岁,我也不知道他们最后是什么位置,所以我就介绍一下名字,你们自动对号。”李世民道。


    “这位是李孝恭,目前是赵郡王。”


    “这位是李靖。”


    “这边坐着的事长孙无忌,那边是房玄龄,杜如晦。”


    “还有尉迟恭,程知节,段志宏……”


    李世民一个个点名,天宝朝臣晕头转向:陛下求你了,别扔炸弹了,我认,我认还不行吗?


    等到李世民介绍完,道:“有什么想问的吗?”


    一位天宝朝臣弱弱地问道:“陛下,魏征呢?”


    “魏征?”虽然魏征是个有本事的谋臣,但是他真的这么重要吗?李世民心中不由地嘀咕,“魏征要杀我,被我捆了关在秦王府呢。”


    天宝朝臣们互相看了看,没人敢接着问这个问题了。


    不过其他问题可以问,又有人以更加弱弱地声音问:“陛下自称秦王,臣请问陛下,来之前,是还没登基吗?”


    李世民露出一抹善意的微笑:“快了,不来的话,现在应该是太子了。”


    天宝朝臣们脸色一变:完啦!是正在玄武门之变的太宗陛下,是太宗陛下promax!


    “还有人有什么问题吗?”李世民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四下看了看。


    天宝众臣低下头,生怕被看到。


    “我有。”李孝恭说话,“我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在这儿,我们的大唐呢?”


    李世民对李孝恭还挺客气:“稍后我派人专门给赵郡王解释,如何?”


    李孝恭点点头。


    “诸位都没有疑虑,那我们先议一议叛军的事情。”


    李孝恭与李靖又是一惊:“叛军?什么叛军?”然后就被长孙无忌和尉迟恭按了回去。


    天宝朝臣的头更低了。


    李世民淡淡道:“安禄山的事情,我已然全部清楚了,当今皇帝昏庸无能,朝中奸佞横行,以致于此祸。现如今皇帝已经出逃,而我与我的臣属们刚好又来了。所以自即刻起,你们需听我秦王教令。”


    “有人有异议吗?”


    贞观朝臣不存在异议,天宝朝臣不敢有异议。


    “潼关已经失守,据探,安禄山在潼关陈兵十五万左右,日夜袭扰长安。”这是老六告诉李世民的。


    “目前,我们猜测他们借着胜仗,于近期动手强攻长安,兵力在五万左右。长安兵力目前只有万余,所以我需要招兵组军,我的玄甲军不动,除开左右十二卫外,再另设天策军。”


    “至于统帅你们不必担心,都是现成的。”


    天宝朝臣:我们一点也不担心,您这满手ssr随便打都不会输。


    “陛下是要恢复旧制吗?”某位兵部郎中反而问了个刁钻的问题。


    “改了很多吗?”李世民也问道。


    那位兵部郎中不敢说话了。


    “我长得那么吓人吗?你们总是这么不说话算怎么回事?我又不会吃了你们。”李世民开了句玩笑缓解气氛。


    殿内氛围顿时一送。


    “确实是改了许多。”另一位不知名小官。


    “那就麻烦了。”李世民想了想,“改制要时间,我们最缺时间,我们的时间不能浪费在这种事情上。现在什么样就什么样吧,先不改制,但天策军必需优先设立,我们马上就要打潼关了,这事儿着急。”


    还得是太宗,直接就是收复潼关。要是当今陛下,他先想的一定是往哪儿跑。


    “招兵买马的事情由民部与兵部商议进行,今日就开始,务必为第一要紧事。”


    “是。”天宝朝臣中属于户部与兵部的几位郎中一同领命。


    “民部出个人,来回答我问题。”李世民指了指


    于是户部出来了一个绿衣主簿,低着头跪在地上。


    李世民惊叹道:“你们民部没有人了吗?怎么都轮上你了,你的主官呢?”


    绿衣主簿战战兢兢道:“回太宗陛下的话,户部……民部尚书杨国忠,民部侍郎杨晓,还有民部各司郎中,员外郎,均随陛下西狩,现在就剩下我和另一个主簿了。”主簿户部民部说的都要咬舌头了。


    民部空了,那许多事情都问不了了。主簿能知道什么啊?李世民不至于揪着一个主簿了解情况:“既如此,玄龄,你以前管过粮草,先代领民部尚书职,所需人等许你便宜行事。你先把粮草兵器盘算盘算,给我个数。”


    房玄龄拱手领命。


    忽略掉绿衣主簿快要冒星星的脸,李世民继续道:“好,那么这件事就先这么定了,接下来说第二件事。”


    “天下无二主,我与我的臣属也有离开之日,所以我在这里不会称帝。因此,你们对我称殿下即可,不要让我再听到太宗陛下,太宗文皇帝陛下这个称呼。”


    他在得知自己的谥号是“文”时,确实很高兴。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文”字是最高等级的美谥。


    但是天天听人称呼自己的庙号谥号,也挺闹心的。


    “陛……殿下也有离开的时候?殿下不能不走吗?”一位天宝朝臣问道。


    李世民微笑以对:“我是从我的大唐过来的,一直留在你们这儿,我的大唐怎么办?”


    “……好吧。”这位天宝朝臣委委屈屈。


    贞观朝臣不由侧目:他们好像不太喜欢他们的皇帝啊。


    当然,这样处理李世民与李隆基的关系,还是会有很大的问题。


    “殿下,那我们该如何对待当今这位陛下?”长孙无忌替贞观朝臣们。


    李世民回答道:“我也想过了,礼节上以天子之礼待之,不可逾矩。但他的圣谕嘛……”反正你们也不会听的。


    贞观朝臣们觉得勉强可以接受。


    “然后就是中枢空置的问题了。皇帝带人跑了,但是朝廷还得运行下去,如今三省六部到处缺人,后面的,你们有什么意见?”


    天宝朝臣又开始不敢说话了。


    “说话!别在那装哑巴。你们就当自己是我的臣子好了,不要有什么负担。”


    只是李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338758|16780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世民对于自己成为皇帝的事情欣然接受,但天宝朝臣们对于成为太宗陛下的臣子,一时还是有点反应不过来。


    这群人就你推我我推你,推的贞观朝臣们都烦了:“至于吗?”


    至于啊祖宗们,你们都是大佬,我们只是一些小官啊,这种事情正常来说我们是不参与的。


    还是在场官职最高的礼部侍郎出列道:“我们全听凭殿下处置。殿下与各位前辈开创贞观之治,不如就按照贞观时期您执政时的班底来组建吧。”


    好一个我抄我自己。


    李世民与他的属下们还没翻史书,本来是是只知道自己赢了,现在不仅知道了自己的年号与自己经过历史检验的人事安排,还知道自己干的那不是一般的好,好到后人都认可。


    于是,贞观朝臣们开心的加入了讨论。


    大杂烩们一商量,就按贞观来。


    贞观天宝杂烩朝临时班底新鲜出炉。


    房玄龄代尚书省左仆射兼民部尚书,杜如晦代尚书省右仆射兼兵部尚书,长孙无忌代中书令兼吏部尚书,最重要的写出来,其他暂不赘述。


    只是在门下省长官侍中这个位置上,天宝朝臣提出了一个人:“殿下不若让魏征魏大人代任侍中。”


    “魏征真的这么重要吗?”李世民真诚提问。


    天宝朝臣们也没想到太宗陛下会问这问题,一时间卡了卡。


    还是那位礼部侍郎说话:“殿下,您与魏征是后世明君贤臣的典范。您说,魏征如镜,照之可以明得失。”


    “我对他的评价这么高?既如此,我也可以给他机会。”李世民十分苦恼,“但是他现在效忠的还是太子,我没时间了解他的心思,更没空考察他的能力。”


    礼部侍郎胆子也大了些,一拱手:“陛下不若交给我?臣虽无能,但口才尚可,让臣去请魏大人可行?”


    “可,全权交给卿了,准你明天去秦王府见魏征,若是有什么困难就去找辅机。”李世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迅速写下手教,盖下秦王印交给礼部侍郎。


    这可把礼部侍郎激动坏了:“多谢陛下,啊不,多谢殿下。”


    天宝朝臣们也逐渐开始熟悉起李世民的执政风格,开放,包容,高效,精确。


    开元时候的老臣隐退的隐退,致仕的致仕。这群留下来的人,不是在李林甫时期入仕的,就是在杨国忠时期入仕。


    他们没有体会过开元初期的开明。他们体会的朝堂,只有天宝的党同伐异。


    如今他们还是第一次见李世民这样的风格,一时忍不住将两位帝王做对比。


    当今真是比不上太宗陛下啊。


    现如今,他们竟然也放开了些。有人问道:“殿下,那我们要和陛下联络吗?”


    刚热闹起来的朝会顿时冷了下来。


    那人顿时有些拘谨,连忙请罪:“臣说错话了。”


    “不,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你说的是件事,是件大事,是件涉及到江山社稷稳定的事。”李世民赞扬道,“老实说,我也没想明白是否要和皇帝联络。现在我用的秦王名号,本应当由皇帝封赏。但是我没有避开李世民这个名字,他迟早会知道的。我们两见面就很尴尬了。论辈分,我是祖宗,他是孙子。论位置,他是皇帝,我是宗王。”


    “这事难办呐。”


    天宝朝臣们忍不住心中吐槽:那是你不让喊,不然你永远是太宗文皇帝陛下。


    代领礼部尚书的高士廉解围道:“殿下,事有轻重缓急,此事虽重,但缓,可容后再议。”


    “高大人说得对,此事容后。那我们说最后一件又重又急的事儿,我们先见个人。”李世民吩咐道,“带上来。”


    众人听见几声金戈碰撞之声,抬头,就看到两个玄甲军架着杨晓进入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