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百家争鸣的背后,也是利益之争
作品:《我刷的视频通古代》 春秋战国位面。
墨子看着弹幕中后世之人的众多观点,陷入了沉思之中。
不得不说,眼前巨幕这个视频,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相关学说,给了他许多的震动与启发。
他开始在心中重新思索起自己提出的一系列学说。
【法家则表示,既然旧的阶级制度崩塌了,那我们就直接搞一套新的阶级制度,来取代旧的制度。】
【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弹幕飞出:
“这个思路,其实没毛病啊,旧的东西不行了,那当然要用新的东西代替。”
“有一说一,法家的方案很务实,所以在当时,拥护法家的诸侯众多,各个国家的改革,貌似都是由法家之人发起并执行的。”
看着高空巨幕,历朝历代众多古代政治精英点了点头,法家确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受欢迎。
像魏国的改革、秦国的改革,都是由法家之人领头的。
【偏偏只有儒家,特别是孔子,坚持要克己复礼,并表示要坚持维护《周礼》那一套阶级制度。】
弹幕飞出:
“周公那一套,都已经被证明不行了,孔子还要坚持维护,这不妥妥滴开历史.倒车吗?”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已经完全改变了,怎么还能沿用以前制度?想得太简单了。”
“然而问题是,最后偏偏是儒家笑到了最后。”
“笑到最后的,并不是先秦儒家,而是融合了百家思想的新儒家。”
春秋战国位面。
孔子看着后世之人对他坚持克己复礼的否定,陷入了思索之中。
如果按照后世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说法,那么克己复礼的思想,的确是已经落后了。
但问题是,后世之人的学说,真的对吗?
孔子心中不愿意相信,毕竟,这是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思想。
【这大概就是道、墨、法、儒,这四家的基本主张。】
【网友们觉得哪一家说的更有道理?】
【实际上,哪一家说的都有道理,以至于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以,这些学派才会热衷于辨经,都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如果对方不接受,那么辩经的双方就会手提宝剑,把对方按在地上,很耐心的跟对方讲道理。】
【这大概就是“百家争鸣”的基本形态。】
弹幕评论飞出:
“哈哈哈,没毛病,如果不肯定听我的道理,但我也略懂拳脚。”
“从讲道理到讲物理,从文斗到武斗。”
“以(武)德服人,完全没毛病。”
看着高空巨幕,历朝历代不少古代精英直接乐了:“后世之人,还真是风趣,不过,话倒是没错。”
作为读过史书的人,他们明白,百家争鸣可不止是停留在口头辩论。
事实上,许多学派都在游说各个诸侯,试图践行自己派别的思想主张,然后通过国家之间的比拼,来分出胜负。
可以说,真的是提着宝剑,与其他学派讲道理。
【可能有人就要说了,辨经嘛,不就是辩论而已,至于搞得这么苦大仇深吗?】
【当然至于。】
【因为“百家争鸣”可不仅仅是比谁说话更好听,谁说的更有逻辑,而是一定要争出一个结论,争论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他们要争的,其实是话语权。】
【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们说了什么,这并不重要,他们是怎么说的,这也不重要。】
【能说出自己的主张,这才重要。】
【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这更重要。】
【这,就是所谓的话语权。】
大汉武帝位面。
刘彻微微颌首。
所谓话语权的概念,他在先前的视频中已经有过了解。
而对于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他很清楚。
话语权,代表的是制定规则的权利,或者,代表的是掌握利益分配的权力。
谁的话语权最大,谁就是制定规则的人,谁就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百家争鸣的背后,其实也是利益之争。
而利益之争,是无法单纯通过口头辩论来解决的。
【但争夺话语权,其实还是百家争鸣的表象。】
【要透过表象,才能看到这场争鸣的本质。】
【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并没有国家认同的意识,他们的认同感都只能来自于,自己的阶级。】
【因为在《周礼》制度下,明确了阶级,也就明确了自己的阶级地位,同时也就明确了自己的阶级利益。】
【就算是不同的国家,诸侯与诸侯之间、士大夫与士大夫之间,百姓与百姓之间,只要是阶级相同,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差别。】
【但不同阶级人之间的差别,却比人和狗的差别都大。】
【《周礼》制度下的利益分配,甚至不看你是人是狗,而只会看你的阶级地位。】
弹幕飞出:
“这种说法,并不局限于《周礼》制度,阶级斗争是一直存在的。”
“至今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没错,明确了自己的阶级属性,就能知道谁是自己真正的阶级敌人,谁是自己真正的阶级朋友。”
“所以,在古代社会,老百姓千万不要迷信什么明君,本质上皇帝跟老百姓就不是一个阶级,双方的阶级矛盾,同样是不可调和的。”
“是的,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一定会对平民阶级进行剥削压榨。”
看着高空巨幕中的众多弹幕内容,历朝历代众多皇帝们直接怒了:“妖言惑众!”
“一派胡言!”
“荒谬可笑!”
“其心可诛!”
在诸多朝代位面,不少皇帝高声怒喝道。
他们敏锐意识到了,后世之人宣扬的“皇帝与平民百姓存在阶级矛盾,且这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一观点的巨大危害性。
这是极有可能危害他们的皇权统治的根基的言论。
要知道,皇帝们天天鼓吹的,可是爱民如子。
现在倒好,后世之人直接从根子上,就把皇帝与平民百姓对立起来了。
这自然令皇帝们极为愤怒。
并且,他们绝不会承认后世之人这样的说法。
这一刻,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他们的立场都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另一边,历朝历代众多平民百姓看着高空巨幕,却是心头巨震。
“皇帝与老百姓存在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说法,与他们长久以来接受的,忠君教育截然不同。
这对他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震惊之后,许多古人陷入了迷茫之中。
一时之间,他们不知道该相信哪一种说法。
其中,有一部分头脑灵活,敏于思考,并且有文化知识的平民百姓,心中则是隐约有一个想法,那便是不用期待什么明君圣君了。
也许,后世之人说得是对的,只要是皇帝,那都与他们不是一个阶级,都是他们的阶级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