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这砖头水泥都还见着,房子还没影呢,就要我们给钱,我怎么看都像是骗子。”


    “就是就是……”


    ……


    这年头,沿海地区人们的反诈意识还挺强。


    商人笑了下:“佛渡有缘人,我话尽于此,钱在你们口袋里,你们爱买不买吧。”


    这年头也没有什么限购不限购,商人一口气给足了首付款,拿下楼层朝向最好的三套。


    跟着他来的亲人也有两个二话不说跟着买了。


    买的也是上下楼朝向最好的东边套。


    现场有苏桃桃的人和第三方律师负责合同细节,还要去房管局办证备案,虽然款项付清之前,个人手里只有购房合同,房产证不会给到个人,得抵押在房地产公司,但是看到房契下来,第一次买房的人还是心安很多。


    这一整个过程都有记者跟踪记录,采访购房者自然也不会少。


    第二天报道一出,Z市首个商品房业主新鲜出炉。


    大家终于等到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出现,有能力和想法人开始蠢蠢欲动,噼里啪啦打自己的小算盘。


    第三天,不知道是哪位神通广大的记者,竟然把苏桃桃的背景扒了出来。


    包括她之前是南方某个基地的附属厂厂长,后来考上华清大学去了首都,现在学成归来,为推动改革开放出一份力。


    重点是,该报道详细报道了苏桃桃之前在“十年计划”中关于集资给职工建房的部分。


    也是这样的模式,只不过食品厂的资金流更大,可以让职工首付三成,按揭七成。


    第一期期房一经推出,早就全部认购完毕,目前是在建状态,已经建好了几层,据说等到明年年底,第一期的业主基本就可以收楼了!


    另外,采访中出现的所有领导都夸苏桃桃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


    称她的出现直接拉动了他们县整体的经济发展,让他们县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脱贫,成为全省失业率最低,纳税额最多的第一个“富”县。


    采访到的所有职工,也都是在夸苏桃桃这个厂长的各种好,包括对妇女儿童、退伍军人、残疾人等其他弱势群体的特别照顾等等。


    此报道一出,全市哗然。


    发酵到第四天,前来购房的人直接挤爆了售楼部的大门……


    要知道,第一期仅仅推出几百个单位,也就是几栋楼,去晚了的话,很有可能什么都抢不到!


    ……


    苏桃桃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好便回了首都,苏文瀚和杜老头留下常驻Z市。


    反正“四海一家”这边已经完全上了轨道,培养出来的人也都不错,平时有周铃兰和傅远航看着,也出不了什么乱子。


    相比“四海一家”这种小儿科,苏文瀚和杜老头更愿意去管房地产这个“大茶饭”。


    这样一来,正合苏桃桃的意。


    她主要是负责房屋设计这一块就行,建筑方面可以放手交给老高,销售和其他交给苏文瀚和杜老头。


    她这个甩手掌柜依旧深藏功与名。


    不过,她回来首都也并不是闲着。


    “四海一家”的连锁经营模式也该提上日程,是时候开分店了。


    她心心念念的小汽车年前必须拿下。


    还有她的宝贝尘尘,马上就要开学,高三生涯的第一天,她怎么也得亲临现场。


    林林总总,苏桃桃在首都也忙得够呛。


    傅工的科研成果也到了最重要的阶段,最近一个月只能回来两个周末。


    九月一号这一天,他也特意空了出来,准备和苏桃桃一起送儿子去上学。


    尘尘知道从爸爸口中知道这个消息,比第一天上幼儿园还要高兴。


    第一时间打电话跟他的好朋友陈子规分享。


    陈妈妈知道后,也第一时间通知陈爸爸,不管九月一号那天有多忙,都必须空出来,送子规去上学!


    陈爸爸纳闷得不行了,儿子是高三,又不是上大学,更不是第一天上高中,还要去送?


    虽然纳闷,可陈妈妈有令,陈爸爸莫敢不从。


    九月一号这一天,高三(1)班出现了两个由双方父母“护送”来上学的“小朋友”。


    这个场面,可比当初傅远航去上高中被围观炸裂多了……


    ……


    ……


    好吧好吧,留点悬念,我宣布,配得上全世界最好的尘尘和全世界最好的小叔叔的姑娘还没有出现,既然反对的声音更多,番外不写他们的感情线啦啦啦啦


    ……


    ……


    另外:


    架空、架空、架空……


    重要的事情说无数遍,不要对标真实历史事件哈。


    我国第一个商品房诞生于一九八零年,当时候是港商投资在深圳兴建,差不多要五万块人民币一套。


    作为改革的先锋部队,深圳有着太多的“第一个”,而“房屋是商品”这个概念也是从深圳开始走向全国。


    文中建商品房的时间线其实差不多,但是银行承办“房屋抵押贷款”、“卖楼花”(也就是房屋预售)这件事要到八十年代末,第一次住房体制改革会议召开之后才发生,再到九十年代初才开始实施。


    苏桃桃提早把这件事摆上章程,早在食品厂提出集资建房时就出现,只不过文中承办贷款业务的是食品厂,现在是承建商,要早于银行发生,此时的银行还没有房地产信贷部呢。


    苏桃桃敢做这件事也是因为知道后面房价会坐直升飞机扶摇直上,就算发生断供,房子捞回自己手里也只会不断增值,怎么都不会是赔本买卖。


    抱歉抱歉,作者就是个话痨,越扯越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