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谋官
作品:《红楼兵圣》 京城。
宁国府。
天香楼下箭道。
穿着一身绸缎的练子宁,看着周围的勋贵子弟毫无顾忌,开着露天无遮拦大会,忍不住内心感慨。
箭道很大。
第一次见到宁国府的箭道,练子宁就念念不忘。
箭道并不是射箭的场所,而是犹如一支箭的地形,所以宁国府的老国公,把此地取名为箭道,并没有高深含义,本用做族里子弟骑马射箭等练武之地。
天香楼则是观望,歇息的场所。
练子宁认为自己甚至猜到戎马一生的老国公,修建这箭道时,其脑海里的想象。
年轻的子弟们在箭道挥洒汗水,骑马的骑马,射箭的射箭,练武的练武,族里长辈在天香楼望着下面的子弟,满意的抚须而笑。
同时畅谈朝堂大事,谋划未来。
练子宁不禁摇了摇头。
难怪老话说得好,偌大的基业,后代不争气,到头也是一场空。
这贾府两门第,庞大的家产和高大的门第,但凡子弟能争点气,从文从武,起步就令别人望尘莫及,只可惜,贾府里竟没有一子弟愿意。
荣国府的二老爷倒是不错,奈何天赋有限,虽然撑得起二房,却撑不起国公府啊。
“老练,干嘛呢,来呀。”
远处,赌桌外的一人招手。
“来了来了。”
“催什么。”
练子宁连忙赶了上去。
平原侯的爵位虽然世袭,到了练子宁这一代只剩下个二等男,而且早就没有了实职,坐吃山空,家里没有余财。
练子宁不甘于寂寞,多年来维持关系,出大于入,手头其实非常紧。
“我说你怎么不去给那薛呆子打声招呼?”
同伴提醒道。
练子宁打肿脸充胖子,小心翼翼的下注,又不敢让人看出自己的寒酸,维持的心酸不已。
同伴没有揭穿,好意告知。
练子宁一脸鄙视。
他当然知道场地里最引人注目的那薛家少爷。
此人出手阔绰。
只要哄得他高兴,手指缝里露出一些也是油水十足。
可薛家才什么身份。
如果不是靠着贾府的门楣,有什么资格和他们融入一个圈子里,如今还要去拍薛家的马屁,别的人嘴上好听,背地里骂薛蟠是薛呆子,但此举其实不也是臭不可闻。
同伴无奈,“你啊,总是放不下,便宜不占白不占。”
前段时间的那东军提督府,练子宁跑的勤快,不也是拍马屁么,眼高手低。
练子宁无所谓,自己这些年奔波,哪怕屡次求人,却不愿意放下身份,去哄那薛呆子。
宁国府如今热闹的很。
原本就是各家子弟的游乐窝,现在更胜一筹。
除了贾府的姻亲,许多旧勋贵子弟多半前来,大家也自持身份,不愿意白吃白拿宁国府的,带着自家的庖厨,牵羊杀猪,各家轮流做东。
偌大的一个宁国府,倒是成为了勋贵子弟们心里的好地方。
没有长辈管。
贾珍是贾氏族长,又是宁国府的当家人,他都带头玩乐,也就没有别的人能束缚了。
“可惜。”
贾珍在天香楼的窗边往下望着。
箭道三五成群,有搂着小厮的,还有拉着戏子喝酒,有围着赌桌的,有悄然说话的,都是些外头百姓嘴里的勋贵子弟。
关起门来,在这宁国府里,与青楼里的嫖客没有区别。
“是有点。”
贾赦也叹了口气,感慨道:“虽然忠顺亲王看重你我二人,可终归有名无实,我们贾府不缺名啊。”
贾府与楼下的子弟们一样。
看着练子宁畏畏缩缩,连赌博的钱也拿不出,歧视练子宁的同时,贾赦心里也不好受。
练子宁以为找到了好的路子,拉着自己一起,实际上想要借着贾府的名头,抬高他的身份,好去打动东军提督,谋得一份差事,结果到头一场空。
人家见了面,寒暄了一番,连下次约见的机会都懒得留。
练子宁的困境,何尝不是贾府的困境。
不过贾府家大业大罢了。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外面的人看我们贾府风光无限,实际上也难啊。”贾珍苦笑道:“我们庄头今年送来的粮食又少了不少,恐怕连明年的吃食都维持不住。”
贾赦沉着脸。
荣国府也是。
辽东那边这几年早寒,北镇那边大小黑山一带的肥沃土地,许多地方也减产。
要不然逼着儿媳王熙凤。
犹豫了一会,贾赦试探问道:“要不然我去一趟平安镇?”
忠顺亲王如今拉拢贾府。
贾府有什么值得忠顺亲王看重的呢?
一个是两座国公府的名望,虽然都是旧勋贵,但声音大,众望所归也是一种力量,其余的方面,最大的应该是平安镇。
京畿地区最重要的一个军镇。
贾府还有别的关系,如粤海将军,可太过偏远,影响不到朝堂,所以并不值得忠顺亲王看重。
贾府如果决定投靠忠顺亲王,那么就要牵线平安镇与忠顺亲王,而不是口头上的好话。
如果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太上皇知道,心里必定记恨贾府。
贾珍摇了摇头,拒绝了贾赦的提议。
“也对,皇帝毕竟什么都没有,如果投靠了皇上,恐怕会不利我们。”贾赦说道。
“不止如此。”
贾珍笑道:“王子腾一败涂地,反倒是林如海稳如泰山,我们要学林如海,不能学王子腾,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
贾赦脸色不快。
承袭爵位的只能有一个,荣国府也只有一家。
这些年里,大房都被二房压着。
二房之所以强势,林如海支持贾政是主要的原因,所以二房才能强势。
不过贾赦没有反驳。
他也不得不承认,林如海太过厉害。
能在太上皇和皇帝之间走平衡,有属于皇帝的人,万一哪天太上皇驾崩,一朝天子一朝臣,哪怕在新朝,林如海也混得开。
前些年王子腾的确强势。
可事实证明,王子腾的那套不行。
“金刚则折,革刚则裂。”贾赦点了点头,认可道:“借着与忠顺亲王接触的机会,抬高我们的地位,看能不能捞到一些好处。”
贾珍笑了,的确如此。
过了一会,贾珍想到了什么,“说起来,你们府上,倒是有个人得了林如海的真传。”
“谁?”
“王信。”
“他?”
“练子宁求而不得的东军提督府,听说朱家的大公子十分看重此人,又有张吉甫,甚至听说太上皇都夸过他,件件都是外人重视的大事,偏偏此人独善其身。”
贾赦脸色沉了下来。
对王信的印象并不好,不悦道:“王家人没有一个好的。”
“王子腾强势,此子也强势,倒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听说他回来了?”
“回来了,在贾政那边。”
“他突然回来要做什么?”
听到贾珍的询问,贾赦指了指窗下,淡然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求官罢了。”
贾珍恍然大悟,不禁笑了起来。
“可惜,此人几头不靠,属于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哼哼。”
贾赦冷哼,鄙视道:“以前他身份低微,所以提拔不难,如今想要往前一步,朝中无人支持,万万进不得一步,他几头不靠,自然也就没人支持他。”
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个官位后头多少人等着。
王信现在已经是游击将军,再进一步就是参将,虽然不如总兵,但也是独镇一方的大将。
如此重要的职位,朝中无人的话,怎么可能落到他的身上。
再大的功劳,没有人背后帮衬,那也只是功劳罢了。
贾珍知道荣国府的事情,自己不参与。
心里隐隐乐得如此。
自己名声不好,因此荣国府两房不和,自己的族长位置才稳,否则荣国府两房的当家人属于自己的长辈,自己将会很难面对。
总之。
忠顺亲王为皇帝奔波,看重贾府在勋贵的旗帜,那当然是以宁国府为首,自己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如何能稳住呢。
荣国府人多力量大,笼络的人才也多,这个王信,倒是可以尝试拉拢一下。
贾赦因为和贾政的不和,心里讨厌王信,自己没必要疏远。
忠顺亲王唯一看重贾赦的原因,就是此人和平安镇的关系,如果自己能拉拢王信,以王信的才能,而且王信还是京军将领。
贾珍有了主意。
不打算考虑贾赦会不开心。
“待价而沽?”
听完贾政的话,王信隐隐有点明悟了。
忠顺亲王是皇帝的亲叔叔,天然支持皇帝,那么忠顺亲王拉拢宁国府和荣国府大房,日后是皇帝亲政了的,反而抄家这两家,放过了荣国府二房。
所以刚才听闻贾政介绍最近京城的局势,王信有点纳闷,还以为是自己的原因,蝴蝶的翅膀煽动,所以改变了什么。
不过王信不再这么认为。
贾珍和贾赦明显是想要利用忠顺亲王,抬高自己的身份,从太上皇那边换取实际的好处。
所谓的中立,对于强势和弱势而言,就没有中立一说。
现在的中立,就是等于支持太上皇。
听到王信的形容,贾政感慨道:“是啊,的确如此。”
“待价而沽可不是好选择。”
王信无语。
贾政露出探究的目光。
王信直言道:“太上皇和皇上两人之间的矛盾如此之深,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没有了缓冲的局势,哪里有待价而沽的余地。”
贾政皱起了眉头,他倒是没想这么深。
以前很多人保持沉默。
王信想到了林如海。
林如海待价而沽,是因为十年如一日的布局,就是这样,也是走钢丝似的巧妙。
否则,谁不想像林如海那样。
都知道皇帝是未来,除非太上皇废帝,太上皇年龄又大了,谁知道太上皇还经不经得起折腾。
所以林如海这种。
属于皇帝的人,但是能获得太上皇信任,在两者之间需要的时候,有林如海独特的价值,这种定位关系,谁不想要?
犹如一条独特的赛道。
流量巨大,别人却学不了。
哪怕是林如海,现在都无法像以往那么超然,贾珍和贾赦想要学,不是不行,而是已经错过了时机。
前些年太上皇和皇帝的矛盾没有到激化到如今的地步,从那时候找机会入手,才有一丝的可能。
贾珍他们的做法,如果让皇帝察觉,无疑认为是背叛,甚至在羞辱他。
未来皇帝的报复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如此,只怕我也劝不动。”贾政叹了口气。
荣国府内部的事,王信懒得管。
自己此次回京,可不是为了贾府的事,贾府未来如何并不重要。
“听说周道丰要致仕归乡?”
“八九不离十。”
“我打算直接去拜访张吉甫。”
贾政愣住了,忍不住打量王信。
王信被看得发毛。
“怎么了?”
“我现在都不容易见到张阁老,没想到你却能如此轻松。”
原来如此。
自己见张吉甫不难。
贾政不容易见到张吉甫,因为在张吉甫眼里,贾政没有价值,没有价值,自然不愿意浪费时间。
可自己不同。
自己的名望的确远不如贾政。
但是自己能撬动张吉甫想要做的事,所以自己的价值大。
看着一脸自信的王信,贾政无话可说。
当初林如海也是这样的。
从贾政嘴里了解了京城的局势,王信心里有了底,不过光贾政这边探查的消息还不够可靠。
诚如贾政所言。
想要见张吉甫的人如过江之鲫。
自己不能浪费机会,必须全力以赴,达到达到的自己的目的,让张吉甫完成他当初对自己的承诺。
贾政送了王信离开。
王信没有回凸碧山庄,而是找来史平。
“你去一趟扬州会馆,帮我联络陆仲恒,我明天去拜访他,请他抽出时间。”
“喏。”
史平拱手离去。
扬州会馆对史平一点也不陌生。
“薛蝌呢?”
“他送薛小姐去了他姨妈处,还没有回来。”
王信看了一眼屋子。
这次不同以往。
王信带了二十几人,大多数安排去了河西营,只留郑浩、薛蝌、史平、石头四人。
二文二武。
听到郑浩的解释,王信也放了心。
薛宝琴从小野惯了,别看是个丫头,身体却不错,一路没有头疼脑热,把人送到了目的地,自己交了差,王信一身轻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