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不知轻重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方大人到!”


    厅内顿时一静,新晋秀才们纷纷放下手中杯盏,立马起身恭迎。


    身有秀才功名,可见官不跪,无须像白身时要五体投地的行跪拜大礼,只需拱手作礼即可。


    姜如初以及身旁的霍衍舟,都是立刻起身,低头拱手。


    一位身着浅绯色大袖圆领衫,头戴直角幞头的中年男子踏着四方步走进来。


    众人一肃,全场齐声道:“拜见学政大人。”


    方大人缓缓走上主位,一伸手,声音沉稳有力:“众秀才请起。”


    学政大人到场,席宴正式开始,众秀才拜谢后都纷纷准备落座。


    这时,姜如初察觉头顶有一道凝视的目光,心有所感。


    她刚一抬头,就正好对上主位上的方大人审视的视线,复杂的眼神中又带着一丝意外,让人不解其意。


    厅内众秀才落座的动作顿时一缓,神情暗暗兴奋起来。


    来了来了......


    然而方大人却又将目光,挪到一旁的霍衍舟身上。


    “你便是霍衍舟?”


    霍衍舟起身拱手,神情不卑不亢,“回大人,正是学生。”


    “不错。”方大人点了点头,想起他的策论,随即上下打量了他一眼,见他模样生得也好。


    满意一笑道:“果然是一位俊才。”


    “多谢大人夸赞。”


    霍衍舟既不逢迎,也不讨好,笑容恰到好处到让人有种距离感,但很难让人心生反感。


    方大人便不禁脱口而出道:“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席宴上的众人纷纷立刻捧场,夸赞学政大人出口成诗。


    这可算是十分高的赞誉,方大人以严苛出名,很少这般夸人,更别提一位初得秀才功名的学子。


    厅内众人纷纷艳羡的看着这一幕,无一不服气,霍郎君的确文采模样俱风流出众,配上此句,当之无愧。


    霍衍舟淡然一笑,有礼有节,“多谢方大人赞誉,学生愧不敢当。”


    方大人的视线,这才又落到一旁的姜如初身上。


    众秀才刚刚消减几分的兴奋之色,迅速又恢复,个个都伸长脖子悄悄望着这个方向。


    “那篇农商策真是你这女郎写的?”


    方大人弗一开口,便是一声疑惑质问。


    果然......众秀才远远的探看着这一幕,脸上的兴奋之色已是显而易见,激动得似乎都想直接站旁边来听。


    霍衍舟眼眸低垂,神色平静,另一边的左世才兴奋又激动的瞧着前方那女郎,心道果然有黑幕。


    姜如初屏气凝神,迎着方大人审视质问的目光,沉稳作答:


    “回方大人,正是学生,不才在下。”


    随即头顶上便响起一声:“狂言妄语,不知轻重。”


    姜如初一愣,身子顿了顿。


    还是镇定自如的拱手出声:“......多谢学政大人指点。”


    众秀才心中顿时狂点头,学政大人果然明眼识人,这女郎方才可不就是狂妄至极!


    霍衍舟低垂的眼眸微动,却似乎察觉到这句话中透出的不同。


    方大人虽是一声斥责,语气却听不出一丝怒气,眼神也早已将面前这女郎上下扫了好几遍。


    衣不重采,端庄大方,倒像是个好好读书的女郎。


    他还是有些不敢相信,面前这文气稚嫩的女郎,竟能写出那般大刀阔斧的农商策。


    方大人疑惑,“你文章所写,是考场突发奇想,还是思虑已久?”


    咦......


    众秀才脸上的兴奋稍减,有些迟疑,学政大人这话怎么咂摸着味儿有些不对。


    姜如初老实回答:“回学政大人,学生自山中读书时,常见农人挑担行商,来往山间,日子依然困顿,便思虑已久,并非临场作答。”


    席上众人神情各异,厅内鸦雀无声。


    方大人皱起的眉头缓缓舒展,看着她终于点了点头。


    “读书习文时,还能不忘观世情,也难怪......”非亲眼所见,下手哪能如此精准有力。


    就是太有力了些,让他一想到此文章上奏上去,该引起如何一番争论,心下就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方大人吐出一口气,看向一旁这女郎。


    “你那篇文章,本官打算拟个折子递上去,你回去将那篇农商策好好梳理一番,其中不够详细处再列一列具体说法,不可含糊。”


    此话一出,便像是晴日惊雷,震得在场的众人皆是目瞪口呆。


    众秀才面面相觑,拟折子递上去......


    谁能想到,这姜案首女郎之身,不仅没有遭方大人厌弃,反而竟如此得他看重,竟还要专门拟折上奏!


    霍衍舟从容淡定的神情微微一滞,缓缓的看向了身侧之人。


    姜如初迅速反应,忙拱手应答,“多谢学政大人看重,学生定然将这篇农商策详细条列出来,绝不让大人面上蒙羞。”


    拟折是何意,姜如初心知肚明,这就代表着方大人要以她的策论为主张,上奏到朝廷,让百官议论决策。


    上奏是一回事,能不能得到内阁和朝官的认可还另说。


    但在场的众秀才们可不这样想,纷纷盯着最前方的姜如初,呼吸急促,神情何止一个艳羡可以形容。


    倘若她这策论将来真能实行,这篇农商策定然要公之于众......


    这姜案首的大名,到时候岂不是人尽皆知,就能扬名八方?


    席上只听得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方大人望着姜如初,满意的点了点头,抬手示意她落座。


    姜如初便在各色羡慕嫉妒的复杂目光中,淡定落座。


    谢师宴有条不紊的进行,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众人心中早已翻涌难平,再无心吃喝。


    各县的秀才们轮番上前,按规矩给学政大人敬酒谢恩。


    他们在学政大人主持的院试中拿下秀才功名,得以入县学,可以继续考乡试,学政大人于众人便算是有师恩,这才有了这谢师宴。


    方大人勉励几句,让众人不要忘记先贤圣人的教诲,勤勉用功,将来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举人、进士功名,报效朝廷。


    接着按照惯例,便到了赠送笔墨纸砚的环节。


    方大人出手的笔墨纸砚,自然都是上乘的好东西,凡是到场的秀才,都能得一份,只是品相不同。


    前十名廪生,拿到的都是市面上难得一见的文房四宝,品相用材都出自官场手笔。


    后头的增生和附生,拿到的虽不比廪生,但也都是平时重金才能买到的上好笔墨。


    而姜如初身为案首,赐礼自然是独一份,又跟旁人不同。


    再一次让众秀才羡慕得忍不住暗暗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