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痴心妄想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姜如初坐在下首,老老实实等着卢知县的盘问。
比如是否曾见过陈山长啊,是否已有授业恩师啊之类。
听姜如初说自己已有恩师,卢知县明显神情有些失望,看来这孩子是没福气被陈山长收做弟子了......
但做不了墙内的弟子,若做个墙外的学生,也算是天大的福气。
随即卢县令又提起姜氏,难免就提起十一年前的那位姜知县,也就是姜如初的外祖父。
“姜知县的文章啊,本官也是读过的,写得很不错。”
他咂了咂嘴,居高临下的悠悠道:“难怪你这女郎也写得一手好文章,想必是家学渊源。”
知县三年一任,卢知县到任后,早就翻看过卷宗,也曾听闻过姜氏这位去世多年的县令,但读他的文章,自是不可能。
姜如初心知肚明,笑容从容道:“能得卢知县赞誉,学生不甚荣幸,但学生的文章火候还远远不够,哪比得上您。”
卢知县笑而不语,默默的喝了一口茶,才慢悠悠道:
“能被陈山长瞧入眼,姜秀才就不必谦虚了。”
卢知县也是科举出身,能做知县至少要举人功名,他就惨了一些,正巧碰上开恩科,人才如云。
最后考到同进士才得以到这偏僻之地做知县,同进士是会试三甲开外的功名,算是一种耻辱,比不上真正的进士,又高于举人。
万不能提这同进士三个字,否则就是揭人短处。
姜如初十分谦逊的说道:“您杏榜有名,岂是学生这小小秀才可以相提并论,陈山长能瞧上学生的文章,大约是惜我年少。”
卢知县见她在自个儿面前这般谦卑有礼,心下十分受用,满意得频频点头,笑容满面再次开口劝茶:
“尝一尝这苦茶......”
“这可是咱们凤台县的特产,家乡风味,以后不论走多远,保管你都忘不了这家乡的茶味儿。”
姜如初心领神会,端起茶杯仔细的品了一口。
随即眉眼带笑道:“好茶,大人也是好品味,眼光亦是独到。”
卢知县瞬间笑开了花,“希望本官这次的眼光,也不会错。”
知县大人这一欢喜,大手一挥,就将书房里吃灰多年的杂书,乱七八糟的赐了姜如初一堆。
卢知县十分慷慨,大方说道:“不必言谢,用功读书便好。”
以后说出去,咱这县老爷对辖下这三元女秀才,也算是有一番赐书指点的恩情。
姜如初看着这地上这满满一大箱杂七杂八的破书,这一声谢,其实是真的有些说不出口......
从县衙出来时,离午时尚早。
姜常德远远的瞧见知县大人竟赐了这么一大箱的书,顿时喜上眉梢,一颗心彻底放了下来。
他此时都还在搓着手回味方才喝的那青茶,又想到临走时门人那句“您老慢走”,忍不住好一通感慨。
还是县衙的茶好喝,他都多少年没喝上过这里头的茶了,真是回味无穷啊......
见姜如初从侍从手中吃力的接过箱子,他赶忙快步上前,一把将姜如初掀开老远。
“来,二表叔给你搬,你们读书人咋能做这般粗活。”
姜如初好一番怔愣,这二表叔,莫不是在这县衙受了严刑改造,怎的突然就变了一副面孔。
回到自家院子里,她便发现姜母不在家中。
姜如初仔细点了点带回来的这一箱子,发现竟有不少启蒙好书,《三》《千》《百》等竟然俱全,但也有许多杂书,奇志怪谈,民间话本之类。
虽许多都破了书皮,但内里字迹还是清晰可见的。
没想到这卢县令是荤素不忌,或许也是谁赠与他的,珍珠和鱼目统统混作一团,今日全像清杂物一般都给了她。
姜如初想了想,又去屋里挑出几本自己从前背完的书,抱着这一箱子,便朝族学的方向走去。
昨日一场席宴后,姜氏这个正适龄的秀才娘子,声名更是远播,但大多都是模样俊俏,面容姣好等形容。
离谱些的,也有传她美艳动人.......
今日上门提亲的人更是五花八门,县城里有名的媒婆来了一个又一个,让姜氏族中啼笑皆非。
“全是些痴心妄想之人......”
姜母坐在一旁喝茶,默默的点头赞同。
脸圆肚肥的姜常富呸了一声,对刚回来的二兄说道:“你看看这刘五郎,不是去年才满十二岁,今年就敢来提娶亲之事了。”
族中好不容易出个有功名的女郎,这么快就被旁人惦记上,这些族亲自然不会有多欢喜。
这就是大多家族不愿费心扶持女郎的缘故。
姜常德看着手中这份帖子,也皱着眉头道:“这薛二郎,不是前年才死的娘子......”
一旁的姜常富闻言就更气了,“一个鳏夫,难不成还想要秀才娘子去给他做填房?怕不是白日做梦。”
一旁的姜母更加用力的点了点头。
也有商户想要迎姜如初做正头夫人的,还许下厚礼,商户想要跨越门第,自然舍得下血本。
但姜氏再落魄,也不可能将族中女郎嫁到商人门户。
姜常富连呸好几声,“都是些小门户,痴心妄想,一纸婚约就想从咱家得个秀才娘子,这算盘真是打得不错。”
至于高门大户想要迎侧夫人的,几人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什么侧夫人,说得不好听些就是妾而已。
“当真以为我姜氏无人了,岂有此理!”
姜氏一脉同气连枝,秀才娘子都能去做妾的话,其他的未出嫁的女郎怕是没了活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他们当然都不想看到姜如初过早出嫁,但这亲事早晚是避不开的坎,自然要早些打算,免得总被人惦记。
姜母在一旁轻咳一声,心头斟酌,想着怎么才好说出女儿不想嫁人这件事,这事说出来实在惊人。
哪家女郎能有不成亲的,可暂时缓个一两年,倒也不是不行。
姜母正想开口。
正巧,这时姜常德看到一份帖子,失笑出声道:“这家人,竟想将自己最小的儿郎赘给咱家......”
他话头一顿,旁边的姜常富也瞬间看过来。
姜母也下意识的抬头与二人对视一眼,对啊,她自己当年可不就是招赘.......
女儿不想出嫁,将来招个上门女婿,自个儿顶立门户不照样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