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区区秀才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周灵突然大哭,惊得静雅舍众人纷纷后退。
邓颖几人打量着这位贵女,又看看一旁束手无策的姜如初,顿时咂摸出一点味儿来。
江海诚意味深长的看了姜如初一眼,低声道:“姜师妹,原来这位,也是你招来的啊.......”
车雪、蒋慧、田琴三人顿时都眼神控诉的齐齐看着她,满眼心酸。
静雅舍众师兄师姐一直疑惑不解,不知这世族贵女郎,怎的不去云川书院,偏偏跑到他们这小书院来,足足待了月余。
曹桂茹恍然,“我说怎么,这周师妹这般嫌弃咱们,还肯到这里读书......”
范芝倒还罢了,没有任何贵女架子,人也和气,自己讲究也不会强迫旁人,而这周灵明显一副同这里格格不入的模样。
瞧着对面周师妹已哭得一抽一抽,众人纷纷眼神复杂的看向姜如初,眼里只有一个意思:快哄哄。
姜如初也束手无策,她同这位周女郎实际上并不熟络,总共就一面之缘,能说得上什么话。
她迟疑开口:“.......我已在云川书院报名入学。”
事情已然板上钉钉,她总不能改变事实。
周围的师兄师姐们顿时纷纷惊讶的看向她,“姜师妹,你怎的还火上浇油......”
对面这哭声却逐渐消失。
周灵不嚎了,缓过来才顿觉十分的没面子,她努力哼一声,憋得脸色通红,眼里还包着亮晶晶的泪花。
“你往后......”
她甫一开口,就是一声抽噎,众人赶忙纷纷面无表情的挪开眼,拼命强压嘴角。
周灵想掐死自己。
她情绪一激动就控制不住想飙泪,她能怎么办!
姜如初和周灵大眼瞪红眼,瞧见对面人满满的羞恼尴尬,她赶忙拱手朝众人告辞:
“师兄师姐们,老师现在大概也用完饭了,师妹我先行一步,去临风居了!”
说完,她拔腿就走,不顾身后师兄师姐们的喊声。
邓颖回头看来,既无奈又好笑的说道:“周师妹,这有什么好哭的,你若当真舍不下姜师妹,随她一起去云川不就成了。”
众人纷纷点头赞同,有这贵女在静雅舍,让大家但凡弄出点大动静,都浑身不自在。
周灵脸色红得似要滴血,这回是气的。
她气恼的大喊出声:“谁舍不下她了!”
姜如初脚下生风的从静雅舍出来,迎面差点撞上一个人,她及时止步,抬头看去。
便看到一脸惊愕的杨凡,手里正拿着一大把梧桐叶。
乍然瞧见是她,杨凡忍不住脱口而出:“姜如初,你怎么回来了.......”
见她的视线落到自己的手上,似乎略带笑意,杨凡脸上瞬间变黑,忍不住哼了一声。
“看什么看,我捡来玩儿的,不过区区一个秀才而已,我早晚也能考到云川书院去。”
姜如初什么话也没有说,这家伙就噼里啪啦说了一堆,让她忍不住有一瞬失笑。
随即抬手一礼:“......祝杨师兄得偿所愿。”
话音落地,姜如初已经毫不犹豫的扭头离去。
杨凡见她如此不将自己放在眼里,顿时气得哼了好大一声,果然刚中了个小三元就傲起来了。
等明年他下场,看他怎么一雪前耻!
姜如初到临风居时,只听得院子里头安安静静,按以往,老师这个时辰刚用完饭,应当在院子里散步消食才对。
她走到屋门口时,一眼便看到,正坐在书案前埋头写着什么的曾夫子。
“老师......”
她甫一开口,曾夫子瞬间抬头看来,眼见她膝盖要弯,曾夫子当即哭笑不得,扬声制止:
“做什么,等你考上进士,再来跪我也不迟。”
姜如初正准备煽情的动作就瞬间凝滞,露出一个无奈的笑容,随即便直起身来。
曾夫子扬眉笑问:“怎的今日就过来了?”
见老师眼里并无意外之色,姜如初心知她定然和陈山长提前通过气儿,当即便是轻哼一声。
“我的老师要把我送到别人门下,弟子心如刀绞,忍不住立即便回来问个缘由,哪里还顾得上其他。”
曾夫子放下手中的笔,笑看她一眼,“能得那陈有红指点,多少人求之不得,你倒还埋怨起为师来了。”
“怎么样,见了她人,可还喜欢?”
“陈山长自然是好的,为人也和气,但还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吧......”为时尚早。
姜如初上前,伸着脖子往曾夫子书案上一看,顿时愣了愣,因为她瞧见上头几个大字“农商策”。
曾夫子微微皱起眉头,顺着她的目光,用手指轻轻点了点面前这篇农商策。
笑着道:“我以为你对着农商之事颇有一番见解,见了那陈有红,你二人应当十分聊得来才对......”
听曾夫子随口就直呼陈山长的大名,想来两人是同门之事应当不假,只是这关系似乎不大好。
只是姜如初神情不解的是,老师的后半句话。
曾夫子突然扔出惊雷,“她当年一篇《劝农书》,可是引得不少读书人追捧。”
姜如初霎时抬头,不敢置信。
“《劝农书》,竟是陈山长写的?”
这下她确实惊了,《劝农书》那可是南壁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天下读书人无不钦佩。
大约二十来年前,幼帝登基,南壁举国上下改稻为桑,兴起一股养蚕种桑的风气,丝绸自然比米粮值银钱。
然而随着时日渐长,土地兼并严重,种稻谷的越发少,最后连自给自足都难以维持,可这股歪风邪气在朝廷的助长之下,却一发不可收拾。
眼看着饿殍即将遍野,这时,一篇《劝农书》横空出世。
说是劝农,实则言辞犀利,上骂幼帝,下骂朝官,将朝野上下,凡有推波助澜的人和家族,统统骂了一个遍。
但这篇文章不仅骂,也对农桑之事一针见血,还给出当时最有力的举措,还田于民,实行分县分种制,这才扭转了当时的局面。
说是一篇救世良策也不为过。
更是引得天下读书人的尊崇。
但姜如初惊讶的是,“可这篇《劝农书》不是一直传言是吴氏所出......”
二十来年前,她还未出世,只不过听过一些传言。
天下皆知,吴杨崔萧乃是一流世家,南壁屹立百年的兴盛大族,掌握极大的话语权,连皇族都得给几分颜面的存在。
这篇劝农书由大族吴氏所出,因此在骂遍朝野上下后,也不受半点风雨,反而揽尽盛名。
“吴氏虽人才济济,可还没有人能有这般大才,这是你今日才见的那位山长大人的手笔。”
“她早已嫁入吴氏,只是所知之人并不多罢了。”
曾夫子神色平平,却随口道出一个世家秘辛。
姜如初都是今日才知陈山长竟是一位妇人,自然从未听闻过此等秘辛,一时只觉惊异。
曾夫子同曾经的这位师姐虽道谋不同,但提起这篇《劝农书》却是实打实的神情倾佩。
“.......她确实是有惊世之才。”
那时,她可才不到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