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会试落幕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史雄沉默的看向面前的这个女子。
眼前人,是舌辩三位解元、名扬盛京文坛的人,更是马球赛上力压群英、狂傲无比,却谁一人敢反驳的人。
她是姜如初,即使她现下前程未卜......谁又敢说她,没有资格这么说。
史雄轻笑一声,意有所指道:“说得有理,等放榜后乾坤自然就定了,届时姜女郎,可一定要上榜啊.......”
这场会试后,许多人的身份便能骤然天差地别,将来到底谁高谁低,此时谁又能说得准呢?呈一时口舌之快,毫无意义。
旁边另一人也冷笑一声。
随即,二人愤然转身离去。
见那两个人的背影走远,姜如初皱着的眉头却并未散开,只是沉默的叹了一口气。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实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落井下石也是因为先有龃龉,他们也未必就是真的小人。
真正的小人,往往喜欢打着君子旗号,口蜜腹剑,笑脸迎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可一旦让这样的人逮着机会.......
姜如初沉默的目光,对上不远处人群里,正与众考生互相道贺完毕,扭头看向她这边,神情古怪、似笑非笑的某人。
陆安南遥遥朝她抬手,傲然施了一礼。
姜如初收回视线,皱了皱眉。
寇伟看向旁边沉默的人,“姜女郎何必为我如此,我是注定要落榜的人,他们说不定都能上榜,将来在朝堂上能有一席之地.......”
为了他,让这些人心生敌意,不值得。
姜如初闻言,顿时皱眉道:“若不是因为我,你也不会被他们记恨,说不定还......”还能买到那份观风题。
若是寇伟能提前看到那道赋题,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还能与同窗探讨一番,押错韵这样的错误,定然是能避免的。
“姜女郎不要这样想......”
寇伟忍不住失笑一声,“在下注定落榜,是因为才学不够,这是理所应当的结果,与姜女郎你更是毫无关系。”
“若是自身才学不够,还要去迁怒他人,那便不仅是才学的问题,寇某人怕是连最后的一丝脸面,都不要了.......”
他无奈笑着,摇了摇头。
寇伟的脸色还苍白着,但眼神里面没有一丝追悔之意,看向她时,更没有任何的埋怨。
但,怎么会与她毫无关系.......
姜如初神情复杂,张了张嘴,却什么都说不出口,只剩满心的感慨。
去年乡试后返乡途中,这位寇郎君为自己在同乡宴上袖手旁观的事,前来找她致歉时,她便应该能看出来的.......
“寇郎君,是一位真君子。”她钦佩道。
姜如初自愧不如,因为她这样的俗人忍不住为他感到遗憾,她觉得,运气也很重要......
比如方才过来炫耀的那两人,他们因为买对了一套观风题,即使是运气使然,但最后的结果,依然会成为事实。
而寇郎君因为没有这样的运气,便要再等下一个三年,谁又能说,他的才学,就一定比不上前面这二位呢?
寇伟赧然一笑,终于彻底释然道:
“真君子三个字,在下愧不敢当,不过能得姜女郎如此赞誉,今年没有这份好运气,似乎也不是什么........”
“好运气?我看未必。”
旁边突然插入一道熟悉的声音,引得正交谈的二人双双回头。
周长济拧着眉头,神情不明的靠近。
“那套观风题,真的是运气吗.....”
姜如初闻言一顿,她几乎在一瞬间便明白他的意思,其实方才她也有几分奇怪的感觉。
能一次押中两道会试题,何等的惊世骇俗,这样珍贵的观风题,岂是区区银钱就能买到手的,到底从何处流传出来的?
又或许,那两道题,并非......
但事关朝廷科举大事,谁敢妄言,眼下买了那套观风题的考生显然不少,就算有人心中也存疑,惠及自身时,也定然闭口不提。
他们这些没买到的,此时若敢有质疑,反倒像是嫉妒,便是为了自己,旁边这些考生若是听到,怕也得跟他们拼了。
姜如初低声提醒道:“周师兄,慎言。”
寇伟惊愕之后,也立马回神严肃道:“周郎君,这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可不兴随口胡说,诬告反坐的法令题,他们头一场考试中可才刚刚遇到过呢,就算只是造谣生事,也是要被治罪的。
周长济自然不是傻子,他淡淡一笑。
点头道:“这些自会有人去查,咱们现下还在贡院里,先考完再说。”
会试考题被提前押中,涉嫌舞弊这样的大事,怕是现下早已传遍盛京,朝廷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找到那套观风题的出处。
姜如初点点头,表示认可。
次日,第三场紧接着开始。
到这最后一场,考生人数又少了不少,有因为上了蓝榜被动提前结束的,也要知晓自己上榜无望,提前放弃的。
寇伟自知注定落榜,本也无心再考,但在姜如初的劝慰下,他便改变了主意。
“落榜是落榜,难道寇郎君你以后都不考了吗?你看看,咱们之前想做题,花银钱都还未必能买到,现下这有现成的......”
“还是翰林院的大人们出的,不比那观风题压中的两道题,更加的厉害些?”
寇伟恍然大悟,深觉有理。
这才打算继续考完。
第三场,考的是一篇杂文和一篇策论。
会试的试题,基本上与乡试的试题差不多,杂文乃是身为预备官员必会的文体,而这策论,针砭时弊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姜如初看到这道策论题的时候,其实很是意外,因为此次的策论题目:
论鬼神之说。
这样重大的科举考试中,一般的策论题目都是治国理政、经济民生、军事边防等,很少有涉及鬼神、灾异、祥瑞这样的题目。
儒家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圣人们对鬼神之论,大多也都是抱着存而不论,模棱两可的态度。
姜如初突然想起,若愚口中提到过的那个“老妖婆”,也就是当朝太后,听闻这位太后娘娘正是鬼神之说的,忠实信徒。
可以试想一下,有多少考生,会为了迎合太后,颂扬鬼神,而有多少考生,又会为了表明立场,批判鬼神之论。
批判鬼神,岂不就是批判太后?
这样一想,再看眼前这道策论题,出得便很有意思了.......
姜如初轻叹一声。
其实鬼神之论,并不是只是为了宣扬迷信,而是可以涉及天人感应、道德教化、儒学政治、天灾感应等方面的问题。
有时候,鬼神的故事,是教化百姓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姜如初的观念,便是鬼神之说,实乃无稽,但百姓相信,它便有存在的道理。
她提笔便写,“鬼神之事,实乃无稽之谈,圣人存而不论,然教化所系,不可废也........”
姜如初不想再去深想这道策论题是谁出的,背后有什么意义,又关乎什么立场。
她只将所思所想,真真切切的写了下来,一切围绕百姓,关于如何治民,仅此而已。
第三场考试,再次结束。
而此次会试,到这一场,也彻底结束。
史雄沉默的看向面前的这个女子。
眼前人,是舌辩三位解元、名扬盛京文坛的人,更是马球赛上力压群英、狂傲无比,却谁一人敢反驳的人。
她是姜如初,即使她现下前程未卜......谁又敢说她,没有资格这么说。
史雄轻笑一声,意有所指道:“说得有理,等放榜后乾坤自然就定了,届时姜女郎,可一定要上榜啊.......”
这场会试后,许多人的身份便能骤然天差地别,将来到底谁高谁低,此时谁又能说得准呢?呈一时口舌之快,毫无意义。
旁边另一人也冷笑一声。
随即,二人愤然转身离去。
见那两个人的背影走远,姜如初皱着的眉头却并未散开,只是沉默的叹了一口气。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实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落井下石也是因为先有龃龉,他们也未必就是真的小人。
真正的小人,往往喜欢打着君子旗号,口蜜腹剑,笑脸迎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可一旦让这样的人逮着机会.......
姜如初沉默的目光,对上不远处人群里,正与众考生互相道贺完毕,扭头看向她这边,神情古怪、似笑非笑的某人。
陆安南遥遥朝她抬手,傲然施了一礼。
姜如初收回视线,皱了皱眉。
寇伟看向旁边沉默的人,“姜女郎何必为我如此,我是注定要落榜的人,他们说不定都能上榜,将来在朝堂上能有一席之地.......”
为了他,让这些人心生敌意,不值得。
姜如初闻言,顿时皱眉道:“若不是因为我,你也不会被他们记恨,说不定还......”还能买到那份观风题。
若是寇伟能提前看到那道赋题,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还能与同窗探讨一番,押错韵这样的错误,定然是能避免的。
“姜女郎不要这样想......”
寇伟忍不住失笑一声,“在下注定落榜,是因为才学不够,这是理所应当的结果,与姜女郎你更是毫无关系。”
“若是自身才学不够,还要去迁怒他人,那便不仅是才学的问题,寇某人怕是连最后的一丝脸面,都不要了.......”
他无奈笑着,摇了摇头。
寇伟的脸色还苍白着,但眼神里面没有一丝追悔之意,看向她时,更没有任何的埋怨。
但,怎么会与她毫无关系.......
姜如初神情复杂,张了张嘴,却什么都说不出口,只剩满心的感慨。
去年乡试后返乡途中,这位寇郎君为自己在同乡宴上袖手旁观的事,前来找她致歉时,她便应该能看出来的.......
“寇郎君,是一位真君子。”她钦佩道。
姜如初自愧不如,因为她这样的俗人忍不住为他感到遗憾,她觉得,运气也很重要......
比如方才过来炫耀的那两人,他们因为买对了一套观风题,即使是运气使然,但最后的结果,依然会成为事实。
而寇郎君因为没有这样的运气,便要再等下一个三年,谁又能说,他的才学,就一定比不上前面这二位呢?
寇伟赧然一笑,终于彻底释然道:
“真君子三个字,在下愧不敢当,不过能得姜女郎如此赞誉,今年没有这份好运气,似乎也不是什么........”
“好运气?我看未必。”
旁边突然插入一道熟悉的声音,引得正交谈的二人双双回头。
周长济拧着眉头,神情不明的靠近。
“那套观风题,真的是运气吗.....”
姜如初闻言一顿,她几乎在一瞬间便明白他的意思,其实方才她也有几分奇怪的感觉。
能一次押中两道会试题,何等的惊世骇俗,这样珍贵的观风题,岂是区区银钱就能买到手的,到底从何处流传出来的?
又或许,那两道题,并非......
但事关朝廷科举大事,谁敢妄言,眼下买了那套观风题的考生显然不少,就算有人心中也存疑,惠及自身时,也定然闭口不提。
他们这些没买到的,此时若敢有质疑,反倒像是嫉妒,便是为了自己,旁边这些考生若是听到,怕也得跟他们拼了。
姜如初低声提醒道:“周师兄,慎言。”
寇伟惊愕之后,也立马回神严肃道:“周郎君,这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可不兴随口胡说,诬告反坐的法令题,他们头一场考试中可才刚刚遇到过呢,就算只是造谣生事,也是要被治罪的。
周长济自然不是傻子,他淡淡一笑。
点头道:“这些自会有人去查,咱们现下还在贡院里,先考完再说。”
会试考题被提前押中,涉嫌舞弊这样的大事,怕是现下早已传遍盛京,朝廷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找到那套观风题的出处。
姜如初点点头,表示认可。
次日,第三场紧接着开始。
到这最后一场,考生人数又少了不少,有因为上了蓝榜被动提前结束的,也要知晓自己上榜无望,提前放弃的。
寇伟自知注定落榜,本也无心再考,但在姜如初的劝慰下,他便改变了主意。
“落榜是落榜,难道寇郎君你以后都不考了吗?你看看,咱们之前想做题,花银钱都还未必能买到,现下这有现成的......”
“还是翰林院的大人们出的,不比那观风题压中的两道题,更加的厉害些?”
寇伟恍然大悟,深觉有理。
这才打算继续考完。
第三场,考的是一篇杂文和一篇策论。
会试的试题,基本上与乡试的试题差不多,杂文乃是身为预备官员必会的文体,而这策论,针砭时弊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姜如初看到这道策论题的时候,其实很是意外,因为此次的策论题目:
论鬼神之说。
这样重大的科举考试中,一般的策论题目都是治国理政、经济民生、军事边防等,很少有涉及鬼神、灾异、祥瑞这样的题目。
儒家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圣人们对鬼神之论,大多也都是抱着存而不论,模棱两可的态度。
姜如初突然想起,若愚口中提到过的那个“老妖婆”,也就是当朝太后,听闻这位太后娘娘正是鬼神之说的,忠实信徒。
可以试想一下,有多少考生,会为了迎合太后,颂扬鬼神,而有多少考生,又会为了表明立场,批判鬼神之论。
批判鬼神,岂不就是批判太后?
这样一想,再看眼前这道策论题,出得便很有意思了.......
姜如初轻叹一声。
其实鬼神之论,并不是只是为了宣扬迷信,而是可以涉及天人感应、道德教化、儒学政治、天灾感应等方面的问题。
有时候,鬼神的故事,是教化百姓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姜如初的观念,便是鬼神之说,实乃无稽,但百姓相信,它便有存在的道理。
她提笔便写,“鬼神之事,实乃无稽之谈,圣人存而不论,然教化所系,不可废也........”
姜如初不想再去深想这道策论题是谁出的,背后有什么意义,又关乎什么立场。
她只将所思所想,真真切切的写了下来,一切围绕百姓,关于如何治民,仅此而已。
第三场考试,再次结束。
而此次会试,到这一场,也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