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求上得中

作品:《天下第一节度使

    大乾帝京。


    御书房。


    皇帝赵瀚悠然端坐于宝座之上,手中轻握清茶,细细品味。


    几名内阁大臣分坐左右,正在互相传阅着一份奏折。


    这一份奏折正是辽西经略使、辽西军中郎将曹风上奏的。


    曹风对大乾朝廷的确是没有多少忠心。


    可以他现在的身板和实力,还无法和大乾分庭抗礼。


    故而,他所行诸多事务,皆主动呈报皇帝,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为自己谋取好处,扩充实力。


    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


    主动报备,以减轻皇帝对他的猜忌和怀疑,不从中作梗阻挠。


    须臾后。


    几名内阁大臣传阅完了曹风上奏的奏折,他们神情各异。


    “诸位爱卿,这曹爱卿所奏之事,你们觉得是否可行?”


    面对皇帝赵瀚的询问。


    几名内阁大臣彼此对视了一眼。


    内阁大学生田鸿飞率先开口。


    “皇上!”


    “曹经略使要在辽西兴教化,开荒屯田,移民戍边,大兴商贸,微臣觉得可行!”


    田鸿飞道:“当初胡人在辽州作乱的时候,曹经略使就在大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提出了类似的办法。”


    “他当时就提出要想边境长治久安,就必须设置流官,兴教化,移民戍边。”


    “当时他年纪轻轻,位卑言轻,他的这些法子,我等只当是笑话!”


    田鸿飞道:“可如今看来,这曹经略使的确是文武全才!”


    “他在辽州镇压叛军,击退胡人,肃清马贼山匪,让动荡几十年的辽西安定下来。”


    “足见其智勇双全!”


    “如今又提出这等长治久安之策,朝廷当大力支持才是。”


    田鸿飞顿了顿。


    他继续道:“兴教化,可以让边境的胡民懂得礼义廉耻,懂得圣贤道理,让他们逐渐放弃野蛮行径,真正对我大乾归心!”


    “至于移民戍边,其益处更是数不胜数!”


    田鸿飞说:“边境胡民众多,屡屡作乱。”


    “为何?”


    “无非就是依仗着他们人多势众,我大乾边民打不过他们而已。”


    “按照曹经略使所说,若是移驻大量我大乾百姓过去,充实边境人口。”


    “这就能改变当地胡民和我大乾百姓的数目。”


    “届时我大乾百姓多了,胡民少了,他们就算是想闹,也闹不起来。”


    “若是真的闹腾,我大乾边民就能将他们收拾了,何须再出动兵马镇压?”


    “纵使我朝廷出兵镇压,当地的边民亦可助战,或为大军提供钱粮。”


    “总而言之,移民戍边,乃是长久之策,可巩固我大乾边境。”


    皇帝赵瀚点了点头。


    曹风提出的这些法子,的确是对边境的长治久安有好处的。


    移驻大量的百姓去边境屯垦。


    不仅仅可以改变当地的人口比例。


    按照曹风所说。


    辽西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到时候可以开垦更多土地,收取更多赋税。


    届时辽西军所需钱粮,当地就足以供给,不用从别处调运。


    现在大乾土地兼并很严重。


    豪门大户靠着各种手段将土地弄到自己名下,无数自耕农沦为佃户。


    面对豪门大户的压榨盘剥,大乾许多地方已经闹起了民变。


    虽都被镇压下去,可却是一个隐忧。


    失去土地的流民日益增多,严重扰乱了地方秩序,盗匪越来越多。


    短时间内或许不影响大局。


    一旦形成燎原之势,那就麻烦了。


    “那就应允了曹爱卿所请!”


    皇帝赵瀚想了想后,觉得曹风所奏请的移民戍边的法子是可行的。


    “传旨各府县。”


    “辽西如今有大量土地需要开垦,吩咐他们将那些没有土地可以耕作的百姓,乞丐等集中起来,送往辽西屯垦。”


    “至于曹爱卿所说的办学堂,兴教化之事,也允了。”


    “礼部选派数十名读书人前去协助曹爱卿教化胡民。”


    “户部每年调拨一万两白银给辽西府,用以教化之用。”


    赵瀚稍顿,沉声道:“辽西与金帐汗国一些部落商贸之事,断不可为!”


    “金帐汗国屡次侵我大乾边境,乃是我大乾之大敌!”


    “如今我大乾与金帐汗国的胡人正在边境一线厮杀鏖战。”


    “岂能与敌寇再言商贾之事??”


    “纵使是与部分部落做生意,以瓦解金帐汗国内部,可你又怎么知道这些东西会不会流入其他部落?”


    赵瀚冷冷地说:“现在要断绝一切布匹、粮食、铁器、盐巴等物进入金帐汗国!”


    “朕誓要让金帐汗国蛮夷,无米为炊,无盐调味,无铁铸箭!”


    先前金帐汗国宇文部入侵辽西,曹风与这些胡人打了一仗。


    大乾朝廷也借此机会,要求金帐汗国做出解释,做出赔偿。


    金帐汗国一向嚣张跋扈习惯了,怎么可能低头。


    他们反而是倒打一耙,说辽西事件乃是曹风的过错,要求严惩曹风。


    大乾皇帝赵瀚对胡人早就不满。


    他一方面派人与金帐汗国交涉。


    另外一方面则是派出了二皇子赵英,统领驻扎在北部边境的各州兵马向胡人施压。


    这一次二皇子领兵。


    一方面是试探胡人的虚实,则是希望打几仗。


    锻炼各路兵马的协调作战能力,为夺回被胡人侵占的土地做准备。


    大乾驻扎在北部边境的那都是精锐边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这一次二皇子赵英到了边境后,金帐汗国那边不以为意。


    他们觉得大乾屡战屡败,是没有胆气向他们进攻的。


    可是正是由于胡人的疏忽大意,导致他们吃了不少亏。


    二皇子赵英率领的大乾兵马越过边境,一口气深入二百里。


    这一路上扫了十多个胡人小部落。


    斩杀的胡人虽只有区区的一万余人,可俘获的牛羊马匹却是有二十多万头。


    二皇子赵英见好就收,并没有胆敢继续深入草原腹地。


    可斩杀一万多胡人,俘获牛羊马匹二十多万头,这可是难得的大胜。


    这不仅仅让二皇子声望大涨,更是极大地振奋了大乾军民。


    这一仗扭转了大乾一直防御的态势,改变了他们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


    胜利也让皇帝赵瀚信心倍增。


    皇帝赵瀚也从这一仗看出来了。


    胡人并非不可战胜的。


    只要他们大乾能上下一心,他们是能够击败不可一世的胡人的。


    因此面对曹风所奏请的与胡人贸易的事儿,他直接否决了。


    事实上曹风并不是真的想和胡人搞贸易。


    他和胡人又不熟。


    如今大乾和胡人针尖对麦芒,做毛的生意啊。


    他之所以将杂七杂八的许多东西全部塞到奏折内,只是为了一个求上得中的结果。


    他一口气写了三十多个请求,各个后面都有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包括和胡人部落做生意,也并非没有选择。


    要与那些对大乾敌意不深的部落做生意,以拉近关系,与那些敌视大乾的部落则是不要做生意,要坚决断绝往来。


    如此分化瓦解金帐汗国内部。


    当然。


    曹风也知道,皇帝不可能同意的。


    在大乾皇帝的眼里,金帐汗国所有部落一样, 那都是敌人,不分彼此的。


    曹风提出这么多要求。


    皇帝自然无法对所有的请求都一一驳斥不允。


    哪怕只允许其中的几个,对他都是有利的。


    当然。


    若能多同意几个请求,那自然是更好的。


    若是只是奏请一两件事,纵使全部同意,那也捞不到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