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忠武王再离皇城
作品:《假世子她真行》 内忧外患,此时的大丰很好的体现了这四个字。
可新帝既没有先皇的魄力,亦没有先皇的心胸,大丰上下一时陷入了迷茫与恐慌之中。
百官之中有不少人觉得应该学上次的做法,令青霄军前往救援瑞云关,可新帝却没有答应。
许久不曾露面的太皇太后,很难得的来见新帝。
“皇帝,你楚家舅舅可是有危险?”
新帝本来就怒气未消,看到自己的皇祖母只关心楚家的人,语气有些不好道:“皇祖母,应该是咱们大丰的江山有危险才对!当初父皇说楚家的带兵能力可信,孙儿才应允了楚霄的请求,没想到……呵呵!”他越说越气,看着太皇太后的眼神也没了往日的敬重。
“皇祖母,您是欧阳家的人,大丰的太皇太后,您关心的难道不应该是大丰的江山吗?”
太皇太后身子踉跄了一下,嬷嬷眼疾手快的将人扶住了。
她强压着情绪道:“即便不是为了楚家叔侄二人,瑞云关后也是数十万百姓的性命,关破则百姓流离颠沛,我大丰的东大门便是为仓邑大开了。调青霄军救瑞云关是如今最好的法子了!上次情况同样的危急,陆秉文不也......”
新帝不耐:“皇祖母别忘了,朔风城外的芜国同样虎视眈眈,陆秉文离开了,您是想看到朔风城破吗?”
“皇帝,陆秉文不能离开,还有陆成呢!令陆成带兵前往也来得及。”太皇太后语气急迫。
新帝自然是不愿意忠武王离京的。
他觉得,忠武王在京城就是他握着陆秉文的线,可若忠武王离开了,陆秉文若真有不臣之心,那便再没什么可忌惮的了。
太皇太后劝道:“皇帝,陆家父子是可信的!”而且如今的情形其他人没有那个能力胜任。
新帝垂眸,声音沉了沉,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悦:“皇祖母,您身子不好就不要再操心瑞云关之事了,朝中大事自有朕和大臣们商议!”
太皇太后满眼的失望,在嬷嬷的搀扶下缓缓的离开了。还未走到自己的宫中,便晕了过去。
好在太医看过后确定太皇太后只是伤神劳心所致的晕厥,并无大碍。而且入夜后,太皇太后也清醒了过来。
嬷嬷看着太医离开的背影,目光闪了闪。
什么‘劳心伤神’,明明就是被气着了,可这些太医都是人精,哪里会说实话。
“太皇太后,您觉得好些了吗?”
“哀家不碍事的,老毛病了。”
嬷嬷忍着难受,笑着点头:“老奴就知道您有天佑,一定不会有事的。”
太皇太后挤出一个笑容:“嗯,别守着了,你也眯会儿去吧。”
嬷嬷看了几个宫女一眼,缓缓点了点头:“老奴谢太皇太后体谅。”她确实年纪大了,精神也大不如从前了。
翌日。
早朝上谈论的依旧是派兵支援的事情,可新帝却隐隐有了想暂时放弃沿海的意思。
“其实沿海的几个县城如今已经十室九空了,不如......”
以蒋太傅为首的老臣跪地请求道:“圣上,前朝叛军旗帜已立,如今他们摆明是与仓邑里应外合!若再拖延下去,叛军一旦站稳脚跟,届时不仅仓邑难以驱逐,恐怕连大丰腹地也会落入贼人手中!届时将危及京畿,江山有难啊!请圣上即刻下旨,调兵驰援,切莫给叛军和仓邑喘息之机。”
新帝眼神冷厉:“那诸位爱卿倒是说说派何人前往合适?”
众人将目光投向前方的蒋太傅,蒋太傅不负众望提议道:“老臣以为,忠武王陆成如今闲赋在京,乃最适合的人选!”不是朝中没有其他的武将,而是大家都知晓瑞云关和东澜县之事不容有失,只能派最有把握之人前往才行。
另外,蒋太傅还有其他的考量,若是带兵驰援的是忠武王,就算到时候有个万一,陆秉文也绝不会坐视不理。
所以忠武王带兵前往便是双重的保障!
新帝不理解蒋太傅的苦心,只觉得他是故意与自己作对。
可他也想不到更好的法子,看着蒋太傅冷冷道:“若是陆成.....你们谁又能担当的起?”
蒋太傅自然明白新帝未尽之意并不是陆成失败,而是担心陆家不忠。
他深深叩首,将官帽取下,一字一顿道:“老臣愿意用项上人头为陆成担保!请圣上下旨吧!”
其他官员同样跪地:“请圣上下旨。”
新帝眯了眯眼,咬牙道:“好!好得很!”
新帝被逼着下了圣旨,看着跪在底下的太傅别有深意道:“那这传旨重任便交给蒋太傅吧!”然后看了底下官员一眼后转身朝殿外走去。
他的背影绷得笔直,仿佛透着无尽的怒火。大臣们面面相觑,最后只能摇头叹息。
他们是真的得罪了新帝,只希望能保住大丰的疆土吧。
蒋太傅走在最后,每一步都沉重无比。想到及时隐退的钱大人,只剩羡慕。
忠武王府。
看着前来传旨的蒋太傅,忠武王没什么好气道:“圣上既然不信本王,你这老匹夫为何要力荐?你以为本王会感谢你不成?”
蒋太傅苦笑:“是下官要谢王爷,谢王爷受委屈再保一次我大丰的万民。”说罢深深一拜。他知道在忠武王面前该如何说。
“太傅手中可是拿着圣旨的,可不能拜我!”忠武王语气不怎好,可是神色却是缓和了下来。
蒋太傅被扶了起来,眼眶发红:“下官.....下官难啊!若不是为了对先皇的承诺,下官又何曾不想学老钱一样,去种田养花。”
忠武王将圣旨接了过去,转身便往后院走去。
蒋太傅着急道:“王爷?您这是......?”
忠武王边走边道:“本王去找甲胄和佩刀,就不留蒋太傅喝茶了。”
蒋太傅一愣,而后笑了起来。
这便是忠武王陆成,即便是受了委屈,只要是为了天下百姓和道义,依旧会义不容辞!
他看着忠武王的背影,低声拜道:
“下官多谢王爷大义!”
说罢一脸轻松的离开了忠武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