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光影留情,铜花绽放

作品:《天山脚下石榴红

    阿依夏嘴角扬起一抹笑:“我可以请我妈和阿帕阿姨一起参与设计。”


    库尔班一直没说话,此刻终于开口:“设备也得跟上。这场直播让我意识到,稳定的信号和清晰的画面有多重要。”


    赵磊点头支持:“我可以向平台申请一套基础直播设备,供你们长期使用。”


    “不,”库尔班摇头,“我想搭建一个可移动的微型直播间,方便以后在不同匠人家中进行现场展示。另外,我还想做一个简单的后台系统,记录每笔订单来源,方便后续物流安排。”


    “你还会编程?”林砚有些惊讶。


    “自学的。”库尔班淡淡一笑,“在音响调试的时候就经常接触这些技术。”


    林砚看着眼前这群人,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踏实感。


    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背景,但此刻因为同一个目标站在一起。


    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模样——喀什老城区不再只是记忆中的风景,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地标。


    “那就这么定了。”林砚拍了拍手,“从明天开始,我们就着手组建‘铜器联盟’。赛福丁的父亲作为第一批成员加入,我们先从整理现有匠人名单开始,然后逐一沟通合作意向。”


    张婷立刻掏出笔记本:“我来做人员登记。”


    古丽娜尔兴奋地说:“我可以帮忙联系本地商会,看看有没有赞助渠道。”


    赵磊点头:“我会尽快协调平台资源,确保你们入驻顺利。”


    几天后,夜幕低垂,老茶馆内的灯光却比往常亮了几分。


    赛福丁·艾买提坐在角落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块未完成的铜盘边缘。


    他的心怦怦直跳,像打鼓一样。


    “赛福丁,准备好了吗?”阿依夏轻声问他,手里拿着一块艾德莱斯绸巾,轻轻搭在他肩上,“放松点,就当是给爷爷讲故事。”


    他点点头,但喉咙干涩得说不出话来。


    林砚走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不是一个人在说,我们都在。”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镜头缓缓打开,库尔班调试了一下灯光,赵磊在一旁盯着手机屏幕的数据流,点头示意一切正常。


    直播开始了。


    画面中,赛福丁略显局促地坐在工作台前,背景是老巷子里斑驳的土墙和叮当作响的铜器架子。


    他拿起一块铜片,声音有些发颤:“我叫赛福丁,今年十七岁,从十二岁开始跟父亲学錾刻……”


    他一边说,手上的动作却没有停。


    银锤轻敲,铜片在指尖翻飞,一朵简朴却细腻的石榴花纹渐渐浮现出来。


    网友们被这双灵巧的手吸引,弹幕一条条刷过:


    “这才是真正的匠人!”


    “看着他说话的样子,感觉特别真实。”


    “这个图案好有民族风情,我要了!”


    赛福丁慢慢进入状态,语调也不再僵硬。


    他说起小时候偷看父亲干活,偷偷练习却被父亲发现时的窘迫;说起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时的喜悦;也说起他对未来的梦想——想让更多人看到喀什的铜器之美。


    阿依夏站在一旁,听着听着笑了,低声对林砚说:“你瞧,他这手艺比他说话还动人。”


    林砚望着镜头下的少年,眼里多了几分欣慰。


    而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悄然出现在老茶馆门口——马强。


    他是本地最早一批做工艺品批发生意的商人,早些时候曾以极低的价格试图回购一些库存,被林砚果断拒绝。


    如今见直播势头正旺,铜器价格水涨船高,他又换了一副嘴脸,笑眯眯地提出要高价收购现有库存。


    “这样你们就能快速回本,稳赚不赔。”他递出一张报价单,语气诚恳。


    林砚没有接,而是直接召开了匠人会议。


    “大家辛苦几个月的作品,不能轻易被人低价收走、高价倒卖。”他目光扫过众人,“我们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不是一次性的暴利。”


    赛福丁的父亲艾买提大叔沉声道:“我们祖辈靠手艺吃饭,从没想过投机取巧。”


    其他匠人纷纷点头,态度坚定。


    马强见状,讪讪地收起合同,转身离去。


    直播间里,气氛依旧热烈。


    突然,赵磊眼睛一亮,指着数据报告惊呼:“你们快看!海外订单占比已经超过三成!”


    众人围拢过去,屏幕上跳动的不只是订单数字,还有来自欧美、东南亚等地的文化爱好者留言。


    林砚接过鼠标,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这不是商品的胜利,是我们文化的传递。”


    这一夜,老茶馆灯火通明。


    铜器的光泽在镜头下流转,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而属于喀什的新篇章,正在悄然书写。


    几天后,一个新的直播栏目悄然酝酿:每周五晚八点,《喀什铜器之夜》准时开播。


    老茶馆的铜器直播间,如今已成为喀什文化的一张名片。


    它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人是手工艺爱好者,有人是海外收藏家,还有人只是单纯地被那一抹金属光泽所打动。


    古丽娜尔已能熟练操作灯光与镜头切换,协助主持游刃有余。


    她的笑容如同阳光洒进镜头,温暖又亲切。


    林砚看着她在台前自信的模样,心中感慨万千——当初那个只会端茶倒水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文化传播者。


    “林哥,下一场直播的主题你定好了吗?”古丽娜尔一边调试设备一边问。


    林砚点头:“我想办一场线下活动。”


    “什么活动?”


    “铜器文化节。”他坚定的说:“展示、体验、销售一体化,还要做多语种同步直播。”


    古丽娜尔眼睛一亮:“太棒了!我们可以邀请附近的学校来参观,还可以让游客亲手尝试敲打铜片,感受非遗的魅力。”


    阿依夏正巧走进茶馆,听见后笑道:“文化节可不能少了民族服饰的元素,我可以让我们的刺绣团队一起参与,走一场小型服饰秀。”


    她说话时神采飞扬,像是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自从艾德莱斯绸织造接入电商平台后,她的工坊订单不断。


    但比起销量,她更在意的是这些古老的纹样能否被更多人看见、理解、珍视。


    林砚望着她说:“你的想法很好,文化节不只是卖东西,而是让大家真正走进这片土地的文化里。”


    几天后,林砚带着策划方案走进政府办公室。


    他详细介绍了活动的流程设计、预期效果以及如何借助电商和文旅资源扩大影响力。


    领导认真听完,频频点头。


    “这个思路很新,也很符合我们打造‘活态文化街区’的方向。”


    领导沉吟片刻后说,“你需要哪些支持?”


    “场地、宣传、安保,还有……多语种直播的技术支援。”


    “可以协调。你们先试一次,如果反响好,以后每年都能办成品牌节庆。”


    得到许可后,林砚立刻着手筹备。


    他请库尔班搭建直播技术平台,同时联系当地学校、旅游公司,争取合作资源。


    库尔班虽然话不多,但做起事来雷厉风行。


    他不仅完成了多语种直播的系统搭建,还开发了一个联动页面,将铜器、刺绣等非遗产品整合在同一界面,用户只需轻轻一点,就能浏览多种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