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雪域忠魂,纸短情长

作品:《天山脚下石榴红

    “这不是任务,是责任。”艾山回程时淡淡地说,“我守了三十年,哪怕现在退下来了,也不能让这块碑蒙尘。”


    林砚默默点头,心里却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接下来的三天,他们吃住在木屋里,跟着艾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夜晚围着炉火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哪一年雪崩埋了哨所,哪一次巡逻救下了迷路的牧民,哪一回差点冻掉手指……


    林砚注意到,艾山每晚都会写巡逻日志,字体工整得像印刷体,内容详细到温度、风向、巡逻里程甚至路边的一块石头是否松动。


    “这些都要记下来。”他说,“后人来看的时候,知道我们是怎么守下来的。”


    林砚听着这些话,越发觉得眼前这位老兵,不只是个见证者,更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传承者。


    夜色渐深,窗外风雪依旧,屋内炉火温暖。


    阿依夏靠在墙边打盹,手里还握着一块艾德莱斯绸。


    小王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嘴里喃喃自语:“这段太感人了……”


    林砚望着熟睡的艾山,忽然发现他腿上的旧伤疤,在火光下若隐若现。


    “这伤,是哪来的?”他轻声问乌拉音。


    乌拉音沉默了一会儿,低声回答:“听说……是很多年前,他在一场雪崩中救了战友,自己却被困住了几天……”


    林砚的心猛地揪了一下。


    他望向床上的老兵,心里第一次生出一种近乎敬畏的情感。


    这一夜,风雪更大了,可他知道,有些东西,比风雪更坚韧。


    风雪仍在窗外肆虐,木屋内却因炉火的温暖而显得安静而庄严。


    艾山·巴图尔靠在墙角打盹,呼吸平稳,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痕迹仿佛也随节奏起伏。


    林砚坐在桌边,翻看那本整齐摆放的日志本,每一页都写得极为工整,记录着每日的巡逻路线、天气变化、边境状况,甚至还有他对战友的回忆片段。


    他的手指轻轻划过纸页,心中涌起敬意。


    第二天一早,设备组开始准备最后一日的拍摄内容。


    小王调试摄像机时,屏幕突然黑了下去。


    “怎么了?”阿丽娅皱眉。


    “没反应!”小王急了,“电池完全没电了!”


    张建国接过手机视频通话请求,看到画面后立刻皱眉:“低温太强,电池失效了。你们有备用电池吗?”


    “有,但也是冷的。”库尔班回道。


    “那就用体温预热。”张建国语气冷静,“把备用电池贴身放几分钟,别让历史因技术断档。”


    众人照做,紧张地等待了几分钟。


    重新插入电池,摄像机终于亮了起来。


    “继续。”张建国点头。


    林砚坐在炉边,听着艾山讲述最后一次正式巡逻的经历。


    老兵的声音不大,却像刀刻般清晰。


    讲完后,艾山缓缓起身,从柜子深处取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递给林砚。


    “这是我三十年来记下的事。”他说,“你们可以带走,但要记得——这片土地,有人一直在守护。”


    林砚接过本子,指尖微颤。


    炉火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他们的沉默中,藏着敬意,也藏着决心。


    而在远方,喀什老城的方向,灯火如星,仿佛也在静静等待着一段故事的归来。


    雪停了,风也歇了。


    木屋外的天色泛起微蓝。


    林砚抱着艾山留下的日记本,在回喀什的路上几乎没有说过话。


    火车穿过塔克拉玛干边缘,一路向西。


    阳光洒在车窗上,映出一张张年轻而疲惫的脸庞,却没人真正睡着。


    每个人都在想着那座孤零零矗立在边境线上的石碑,以及碑下那个沉默了一辈子的老兵。


    回到喀什老茶馆,屋里面的灯已经亮了一夜。


    “我们得抓紧。”林砚站在剪辑桌前,手里拿着笔记本电脑,“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了让世界知道,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守护它、传承它的。”


    茶馆里,气氛紧张而专注。


    小王负责撰写旁白,他一遍又一遍修改稿子,力求精准又不失温度。


    阿依夏则埋头设计片头动画,她用艾德莱斯绸的花纹做背景,将风雪、脚印、界碑串联成一幅流动的画面。


    库尔班调整色彩时,特意增强了冷色调的对比,让画面更有历史感。


    “这不是电影,是现实,”他说,“我们要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种寒冷中的坚持。”


    林砚则反复审看艾山的采访片段。


    每看一次,他的眼眶就红一分。


    那一段关于雪崩、关于冻伤、关于生死一线的记忆,像一根针,扎在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这不只是纪录片,”他对团队成员说,“这是时间留给我们的回声。如果我们不记录下来,它们就会永远消失。”


    夜晚,老茶馆的屋顶被风吹得咯吱作响。


    就在影片即将完成之际,阿依夏忽然停下手中的工作,转身看向林砚。


    “我想写一首歌。”她说,“主题曲。”


    林砚愣了一下,“你想写?”


    阿依夏点点头:“我想把阿曼古丽的故事唱出来。”


    她没再说更多,只是低头继续修改。


    但林砚听出了她的决心。


    就像这座老城区,这些人,那些未曾讲述的故事一样,需要一个声音,去唤醒沉睡的记忆。


    首映式的日期定下来了。


    那天晚上,老茶馆外挤满了人。


    政府代表、村民代表、学生团体,甚至还有来自乌鲁木齐的文化官员。


    他们带着期待,也带着好奇。


    乌拉音站在门口迎接客人,脸上难得露出笑容。


    “以前我不懂,”他轻声重复着,“但现在我懂了。”


    放映厅灯光渐暗,屏幕缓缓亮起。


    画面从一片风雪中展开。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那段尘封已久的边疆记忆……


    而在角落里,阿依夏轻轻拨动手中的热瓦普,低声哼起一段旋律。


    当第一个音符划破寂静,全场瞬间安静下来。


    歌声如风,穿过时间的荒原,落在每个人的心头。


    有人悄悄抹泪,有人握紧拳头,还有人掏出手机录像,记录这震撼人心的一刻。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掌声雷动,几乎掀翻屋顶。


    观众起立鼓掌,不少人高喊“再来一遍!”


    但阿依夏只是深深鞠躬,泪水滑落脸颊。


    她走下台时,林砚迎了上去。


    两人四目相对,一句话也没说,却仿佛说了千言万语。


    那一夜,纪录片片段与主题曲同时上传至网络平台,迅速登上热搜。


    无数网友留言:“这才是新疆最真实的样子。”


    “请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听到。”


    就在他沉浸于思绪中时,阿依夏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封邮件。


    她嘴角含笑。


    “你猜谁想来看老茶馆?”她把手机递到他面前。


    邮件标题写着: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关于“活态文化街区”项目的实地考察意向。


    林砚瞳孔微缩,心头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