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安抚与稳定

作品:《蜀汉之庄稼汉

    事实上,孙权称不称帝并不要紧。


    因为只要稍微有些政治常识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孙权迟早是要称帝的。


    世间的事情,有些是说得做不得,有些是做得说不得。


    就如孙权称帝一般,虽然大伙心里都清楚,但谁也不会明说出来。


    因为对于大汉来说,最要紧的是:若是孙权当真称帝,那么,大汉将如何自处?


    若是承认,对于高举讨贼兴汉口号,自谓为正统的大汉来说,不啻于是一场政治灾难。


    若是不承认,那大汉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需要独自面对强大的曹贼不说,还要随时承受东面的压力。


    “若是此时关中在大汉手中,吾又何须要看吴国脸色?”


    知道孙权称帝已成定局的诸葛亮有些无力地叹了一口气,身负举国之重的他此时终于感觉到些许的疲惫。


    他几乎已经能想像到,当孙权称帝的消息传到大汉,会在大汉掀起什么样的波澜。


    诸葛乔看到大人这副从来没有展现在外人面前的模样,感同身受大人的无奈与疲倦。


    看着连胡须都已经开始变得花白的大人,诸葛乔莫名地冒出一个念头:大人,可能真的很累了。


    “大人,既然事不可挽回,何不问问朝堂中其他人的意见,提前做出应对?”


    诸葛乔低声道。


    “谁敢冒此等大不韪,在孙权称帝后赞同两帝并立?”


    诸葛亮摇头,苦笑一声。


    即便是大伙都知道,与东吴联手抗曹仍是好的道路,但这个时候,谁敢站出来?


    政治的正确性,往往比路线的正确性更重要。


    “总会有明智之士,当年先帝驾崩,不也是……”


    诸葛乔说了一句,然后又顿住不语。


    当年提恢复汉吴联盟,是谁开的口来着?


    想起喊自己兄长的冯永,诸葛乔觉得自己有些鲁莽了。卖谁也不能卖自家兄弟啊!


    去年自己染了重病,若不是阿弟出手相救,自己未必能熬得过那一关。


    再加上阿弟如今又是关家的女婿,一个不小心,就怕虎女一个发威,冯家内院不宁。


    嗯,算了,还是算了,此事不提了,还是不提为妙。


    “此一时彼一时。”


    虽然诸葛乔只说了一半,但诸葛亮还是知道他准备要说什么。


    “先帝在永安时,本就有意与吴恢复联盟,当时汉吴之间,就已经数次互相派遣使者。”


    “只是后来先帝半道崩殂,孙权因陛下幼弱,心存狐疑,此事才耽搁了下来。”


    “即便没有冯永开口提起此事,也自会有人提起,朝中众人亦是明白这个道理。”


    “故当时重新恢复汉吴之盟,阻力并不算太大,然此时又与当时大不同。”


    说到这里,诸葛亮顿了一下,这才继续说道,“此时冯永身份不同往日,这等事情,还是不要让他参与才好。”


    诸葛乔听了,连忙称是。


    甚至心里还有一丝的不是滋味:大人这等爱护之心,自己可是从未享受过呢!


    诸葛亮自然不知道诸葛亮乔心里在想什么,他继续说道:“即便最后逃不过,也要等事情明了再参与。”


    “否则赵广就是前车之鉴。唔,赵广啊……”


    诸葛亮说着说着,眼睛忽然微微眯了起来。


    诸葛乔不敢打断大人的话,坐在那里屏息聆听。


    只是诸葛亮却是似乎一下子陷入了深思当中。


    过了好久,诸葛亮这才回过神来,却是突然对着诸葛乔吩咐道,“好了,你先出去吧,去帮我把李遗寻来。”


    大汉建兴七年,东吴黄武八年,曹魏太和三年,这是注定不平静的一年。


    大汉朝堂看似平静,但底下风云谲诡,先帝刘备留下的两位辅政大臣的斗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


    东吴则是大造声势,屡有臣子献上奏章,称多处现祥瑞,这是在为吴王称帝作准备。


    而曹魏,在东西两线,连接遭受大败之后,魏帝先是下罪己诏,然后又尽力安抚国内。


    只是屋漏又偏逢连夜雨。


    去年的时候,曹魏不但在蜀吴面前连遭惨败,就连北边的胡人也蠢蠢欲动。


    护乌丸校尉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革建部落,反被郁筑革建所杀。


    田豫不忿胡人之辱,屡次上书欲出兵讨伐郁筑革建。


    不过当时曹魏正全力对付蜀吴两国,后面两次大败又元气大伤。


    逼得当时的魏帝曹睿不得不下令边疆守将,不得轻启战端。


    更重要的是陇右之失,让魏国有如芒刺在背,因为关中时时刻刻都在对面的窥视之下。


    再加上凉州与内地断绝,随时会落入蜀虏之手,所以曹魏的重心战略已经由东南转向西北。


    别说幽州地区,就是扬州地区,目前也是全力收缩防守。


    唯有关中之地,才是用兵之地。


    不过幽州胡人眼中素有威望的辅国将军鲜于辅被调往关中,且还带去了不少兵力。


    这让一直以来被田豫压制的轲比能压力大减,不断地挑衅边地,劫掠魏地。


    田豫上书的言辞越发地激烈起来:大魏替汉,乃是天命。然汉时,胡人无不臣服。大魏正当大兴,却任由胡人屠戮百姓,岂非是离北地百姓之心?


    魏帝曹睿在外受了蜀吴的气,在内不得不与世家妥协。


    如今看到胡人竟然也欺负到自己头上,当下心字,但亦知礼数之举。已故校尉阎柔曾保我于天子,天子也曾封我为附义王。


    魏国初立时,我先后数次共迁近两千多户魏民回到魏境,又屡献良马,以示臣服。


    听闻中原缺马,我亲自领数千人,驱赶牛马七万多口与中原通商。


    哪知田豫其人,生性阴毒,残杀我的族人无数,又让草原各部互相残杀。我们虽落后不知礼义,但我们接受天子印绶。


    田豫欲逼反夷狄,我亦不能束手等死,何况我还有草原各部族人心。”


    阎志郑重答应了轲比能必定会把信上呈天子。


    等鲜卑出塞外后,阎志遵守诺言,派人把信送往洛阳。


    幽州之事,有四个人是绕不过去的。


    一个是鲜于辅,一个是田豫,剩下的两个便是阎家兄弟。


    田豫年少时,曾投靠刘备,因为母亲年老而归家,后又被公孙瓒任为守东州县令。


    鲜于辅则是刘虞的部下从事。


    刘虞主张对胡人怀柔,而公孙瓒则是喜欢拿胡人刷经验。


    两人意见不和,逐渐产生冲突,最后刘虞被公孙瓒所杀。


    鲜于辅和其弟鲜于银领残部为刘虞报仇,时胡人首领引七千多骑军跟随。


    阎柔因为平素威信较高,被推举为乌桓司马,召引胡人、汉人数万从另一边攻公孙瓒。


    同时南面的袁绍又常年与公孙瓒相互攻伐。


    公孙瓒三面受敌之下,屡屡被击败,最后自杀。


    虽然鲜于辅与田豫两人分属敌对阵营,后面却成了至交好友。


    公孙瓒败亡后,幽州之地,虽是在袁绍名下,但论起影响力最大的,是鲜于辅和阎柔。


    鲜于辅被吏民推举出来,行太守之事,他又任自己的好友田豫为长史。


    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依从谁好,田豫劝说他归顺曹操,并断言平定天下者,必然是曹操,鲜于辅从其言。


    后来官渡之战爆发,鲜于辅从幽州亲自去前线见曹操,同时阎柔也派遣使者去见曹操。


    曹操统一河北后,对两人都加以重用。


    田豫久随公孙瓒,对胡人的态度和公孙瓒是一样的,那就是杀杀杀!


    而鲜于辅则是中立,对不服大汉者攻伐,对归顺者安抚,所以能得到一部分胡人拥戴,但同时也被一部分胡人敌视。


    至于阎家兄弟,则是力主安抚,深得胡人信赖。


    即便轲比能如今是鲜卑最强盛的势力,不但深得部族中人效死,同时其他胡人首领也很敬畏他。


    但阎志一出面,他亦不得不听,可见阎家兄弟对胡人的影响力。


    如今阎柔已死,而鲜于辅被调往关中。


    田豫和阎志两人因为主张是两个极端,所以意见的对立一下子尖锐起来。


    此次田豫虽是大败郁筑鞬部,但也因此激怒轲比能引大军前来,让幽州遭受战乱之苦。


    阎志自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把这个事情写成奏章,加急送往洛阳。


    曹睿本就被两场大败搞得焦头烂额,得到北方大胜的消息后,本是大为欢喜,以为可以显示武功。


    哪知同时传回洛阳的,还有轲比能的信。


    曹睿看完这封半是威胁半是劝说的信后,登时大为光皇帝四位神主。


    同时还在祭拜宗庙时下诏:


    “古礼规定,王后没有儿子时,在遴选庶子继承大宗,就应当继承正统而奉公义,怎么能再顾及个人亲情?


    汉宣帝继承昭帝的帝位,追加生父皇号;哀帝以封国国君身分即位,而董宏等竟然引用灭亡的秦国为例,迷惑当时朝廷,既尊称生父为恭皇。


    在京城建立祭庙,又宠用藩国妃妾,使她和长信宫的太皇太后并相比同。


    在朝廷前殿叙论亲疏远近,后宫同时并立四位太后,超越身分,毫无节制,人神都不保佑,而非难归罪于忠正规劝的师丹……”


    诏书占列举出大汉的种种所为是违反礼法,强调了正统。


    并且授权国家股肱重臣,可以对那些那些佞臣诛杀不赦。


    曹睿不但把这份诏书布告天下,同时还把内容写成金册,藏在宗庙之中,载入国家法典。


    此一举动,强化了曹魏的正统。


    蜀汉之庄稼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