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吕氏做菜

作品:《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朱元璋闻言怒火冲天,抄起花瓶砸向朱桂,顿时鲜血四溅。


    朱桂抱头惨叫。


    朱元璋又喝令。


    “将张德妃打入冷宫!”


    朱桂这下是真的慌了,忙求饶道。


    “爹,此事与母妃无关啊!”


    朱元璋夺过曹泰的佩刀。


    “找死!”


    见状,朱小宝连忙上前阻拦,老爷子这才没让刀出鞘。


    事已至此,朱桂只能服软,向朱小宝求助。


    “皇长孙殿下,十三叔知错了……求你劝劝父皇,别为难母妃……”


    朱小宝默然不语。


    朱元璋喝令殿前司。


    “押去冷宫,不准宫人伺候,让这对母子好好反省!”


    朱桂被拖离时哭喊声凄厉,朱元璋仍余怒未消。


    “逆子!给他一千次机会都不知悔改……”


    朱小宝轻拍朱元璋后背,宽慰道。


    “皇爷爷消消气,别气坏了身子。”


    明代的冷宫并非固定宫殿,凡关押妃嫔之处,皆俗称“冷宫”。


    乾西宫位于御花园西侧,平日里人迹罕至。


    宫内修缮尚且齐整,倒无杂草丛生之象。


    不过朱元璋此前从未对妃嫔如此严厉,张德妃成了第一个。


    入夜后繁星满天,乾西宫内却一片昏暗。


    打入冷宫后,一应供给皆有定例。


    每月十根蜡烛、冬日一斤棉花、三尺棉布、二斤棉被。


    这点蜡烛对于偌大的乾西宫而言杯水车薪。


    正殿中一支蜡烛孤独燃烧,微风拂过,烛泪簌簌滑落,更添萧瑟。


    代王朱桂母子呆坐在太师椅上,宫外寂静至极,唯有偶尔的虫鸣声打破沉寂。


    这才第一日,无边的孤独感便如潮水般将他们淹没。


    从前夜夜笙歌,如今只剩冷清与孤寂。


    朱桂茫然望着漆黑的庭院,神情木然,眼底难掩恐慌。


    张德妃端着茶盏,象征性抿了一口,神色平静。


    “我要出去!”


    朱桂忽然发疯般朝宫外守卫嘶吼。


    “父皇,本王病了!快传太医!你们都是死人吗?”


    可歇斯底里的叫喊,换来的唯有沉默。


    “我错了!告诉父皇,本王再也不敢了……”


    回应他的仍是无尽的寂静。


    望着中厅微弱的烛光,朱桂惊恐地打了个寒颤。


    “娘!孩儿不想待在这儿啊!”


    张德妃看向儿子,缓缓摇头叹息。


    “或许你真该长大了,好好想想如何做个合格的儿子吧。”


    洪武二十五年秋,八月十三,早朝。


    朱元璋命礼部尚书李缘诏告百官,后日于武英殿宴请群臣。


    从六月初六到八月十三,短短两月内,老爷子两次设宴武英殿。


    百官们心照不宣,特别是蓝玉等淮西勋贵,更是难掩激动。


    皇爷,终于要为大明选定继承人了!


    群臣翘首以盼。


    国无储君则政局不稳,朱小宝也因未正名而无法参与朝政。


    唯有定储之后,臣工方能名正言顺的支持储君。


    此前他们对朱小宝的拥护难免“师出无名”,毕竟未行册封之礼。


    散朝后,朱元璋踱步前往东宫。


    今日朝务不多,退朝时太阳尚高。


    清宁宫内,朱小宝在后院打理那二亩试验田,这是专为老爷子种的,每次来东宫,老人总要来看一看。


    只见朱小宝戴着草帽,指挥太监婢女割稻,朱元璋悄悄混入队伍,接过镰刀径自劳作,竟无人察觉。


    朱小宝捧着茶壶看书,不时啜茶翻页,难得偷闲一日,便未去乾清宫批奏疏。


    许是看累了,他将书搁在石桌,起身伸懒腰,忽然愣住……


    “皇爷爷?您怎么下地了!”


    “快过来歇着,上了年纪就别逞强了!”


    朱小宝忙扶朱元璋到太师椅坐下,太监婢女这才惊觉圣驾亲临,纷纷跪地请罪。


    朱元璋摆了摆手,端起茶壶畅饮。


    “久违的滋味!这才是收获的喜悦呐!”


    朱小宝撇嘴。


    “哪有皇帝下地的道理?”


    “您总说君臣万民各有分工,您得操心天下大事,累垮了怎么对得起子民?”


    朱元璋大笑。


    “后日就给你定储,咱还操什么心?种地可比当皇帝痛快!”


    老人似有返璞归真之态,朱小宝却不认同。


    皇帝自当谋天下事,但他并未反驳,只道。


    “您老身子要紧,以后别下地了,孙儿还指望您指点呢!”


    朱元璋笑称“手痒”,朱小宝一时语塞。


    做皇帝殊为不易,朱小宝仅体验过一段时日,便深感压力如山。


    天下人各有重担。


    小民求温饱,帝王护太平,压力不分高低,皆需认真对待。


    正午时分,烈日炙烤应天。


    清承宫内,吕氏独坐厢房良久。


    朱允炆去国子监读书了,要晚上才会回来。


    听闻朱元璋早朝后去了清宁宫,正与朱小宝在后院割稻。


    后日便要立储,吕氏盯着柜中的抽屉,踌躇再三。


    这……或许便是她唯一的机会了。


    她颤抖着打开抽屉,两瓶毒药映入眼帘。


    青瓶毒性和缓,白瓶剧毒致命。


    想起朱允炆的不甘,吕氏咬牙拿起白瓶,神情决绝,推门朝清宁宫走去。


    文华殿前,老槐树落叶纷飞,银杏叶铺满石板路。


    朱元璋与朱小宝坐在石凳上饮茶,忽见吕氏踩着落叶走来,二人皆感疑惑。


    “儿媳参见陛下。”


    吕氏行礼。


    “允炆今早叮嘱,若陛下驾到,便请儿媳来炒家常菜,他说陛下喜欢儿媳的手艺。”


    朱元璋本想拒绝,但听到是孙儿的孝心,便应下了。


    “甚好,咱正愁吃啥呢,你随便炒几样便是。”


    吕氏俯身称是,转身时小腿微颤,强作镇定走向厨房。


    厨房内厨子正忙碌,食材早已备齐。


    “今日本宫来掌勺。”


    吕氏道。


    她并未驱赶太监,以免引人怀疑。


    菜肴逐一炒好,太监专注摆盘。


    最后一盘小菜时,吕氏趁人不备,将白瓷瓶粉末撒入盘中,动作从容,无人察觉。


    端菜至院落时,她心跳如鼓,生怕露出马脚,索性攥紧袖口,强作平静。


    摆好菜肴后,她不敢多留。


    “儿媳告退,就不打扰皇爷用膳了。”


    转身瞬间,她瞥见朱元璋夹起青菜送入口中,不禁露出得逞的笑意。


    回到清承宫,吕氏后背的冷汗,早已浸透了衣衫,于是吩咐烧热水沐浴。


    浸在木桶中,她闭目平息心绪,脑海中也浮现出了她的周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