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咱家啊,是给人种地的

作品:《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朱小宝被朱元璋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有些应接不暇,但还是认真答道。


    “刘夫子是个纯粹的文人,也是大明的忠正之士……”


    老爷子打断他,说道。


    “不不不,咱想问的是,刘三吾对你如何?”


    朱小宝心中泛起狐疑,思索片刻后说道。


    “他对我很尊敬。”


    朱元璋追问。


    “那你就没想想是为什么?”


    朱小宝挠了挠头,说道。


    “难道不是因为我注解了《道德经》,得到了他的认可?”


    朱元璋再次摇头,说道。


    “你就没发现,他初见你时,态度就已经很尊敬了吗?”


    朱小宝愣住了,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初次见到刘三吾的时候。


    那时,朱小宝得知刘三吾是大明国子监的夫子,便恭敬行礼,可刘三吾却避开了。


    要知道,国子监夫子在文人中地位颇高,一般的大儒面对陌生人,多少会有些清高,可刘三吾的表现却十分反常。


    之前朱小宝没太在意,如今回想起来,刘三吾确实透着古怪。


    朱元璋看着朱小宝,问道。


    “想到什么了?”


    朱小宝深吸一口气,说道。


    “刘三吾确实有些不对劲,他当时见到我时,态度好像过于恭敬了。”


    “嗯。”


    朱元璋应了一声后,殿内便陷入了沉默。


    朱小宝察觉到气氛很是不对,今日本该是举办冠礼的日子,老爷子却和自己聊这些过往,一切都显得太过反常了。


    沉默片刻后,朱元璋又开口问道。


    “你与解缙分别过两次,第一次,解缙有没有叮嘱过你什么?”


    朱小宝回忆道。


    “他好像叮嘱我要孝顺您,其他倒没什么特别的。”


    朱元璋接着问。


    “解缙和铁铉都是有大本事且心气高傲的人,你认为他们对你的态度如何?”


    朱小宝深吸一口气,说道。


    “可以说是忠心耿耿。”


    朱元璋又追问。


    “那是为何呢?”


    朱小宝有些不解。


    “这其中也有特别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性情相投呢?”


    朱元璋看着朱小宝,语重心长地说道。


    “大孙,你自己也清楚,这世道阶级分明,既现实又残酷。”


    “有些人一出生,人生轨迹就基本定了,不管是务农、经商还是读书,都有他们既定的框架。”


    “纵使你与蓝玉有交情,可这些人为何会对你如此忠心?你可有好好想过?”


    这番话让朱小宝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朱小宝的心跳越来越快,他看着朱元璋,声音略带颤抖地问道。


    “爷爷,您到底要说什么呀?”


    朱元璋依旧没有回答,继续说道。


    “再说说文英豪吧,他爹是兵部侍郎,还是开国功臣。”


    “按常理,你犯了那么大的罪,就算侥幸活命,又有百姓为你请命,也该在刑部待些时日。”


    “毕竟国有国法,谁都不可能凌驾于律法之上,可事实呢?”


    朱小宝听着,心跳也愈发急促了。


    朱元璋像是突然想起什么,语气平淡地说道。


    “还有,黄子澄这么久没露面,你都不好奇他去哪儿了吗?”


    朱小宝抿了抿唇,问道。


    “他去哪儿了?”


    朱元璋平静地说。


    “因为他之前在朝堂上想害你,所以死在了锦衣卫手中。”


    朱小宝心中猛地一震,双眼直勾勾地望着朱元璋,心跳快得仿佛要冲出嗓子眼。


    他端起蜜茶,大口大口地喝着,冰冷的蜜茶下肚,喉咙才稍微舒服了些。


    “爷爷,您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啊?”


    殿阁内,爷孙俩面对面坐着交谈。


    屋外细雨绵绵,轻柔地洒落,可屋内的氛围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


    朱小宝原本就觉得今天有些不同寻常,来到殿阁后,这愈发诡异的气氛让他心里直发怵。


    老爷子不紧不慢地说着话,那些过去的经历,就像一幅幅画卷在朱小宝眼前展开。


    朱小宝这才惊觉,以前许多被自己忽略的细节,经老爷子这么一说,都变得疑点重重,仿佛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朱元璋看着有些发愣的朱小宝,开口道。


    “孙儿,爷爷再好好和你讲讲咱的事儿吧!”


    “以前也跟你讲过一些咱的过往,但都没细聊,现在时间还早,宴会得中午才开始,咱爷孙俩就好好唠唠。”


    朱小宝呆呆地看着朱元璋,老人脸上依旧挂着和蔼的笑容,可不知怎的,他却感受到老爷子身上散发着一种别样的气场,这是平日里不曾有的。


    “六十五年前,咱出生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朱元璋陷入了回忆,眼神中带着几分迷茫与痛苦,又夹杂着一丝对过去的眷恋。


    “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这你是晓得的。”


    “在咱六岁以前,家里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一家人在一起,倒也有不少欢乐。”


    “咱有三个兄长,还有两个姐姐。”


    “元至正四年,淮北旱灾肆虐,紧接着蝗虫四起,接连的灾难,导致庄稼全部绝收,饥荒迅速蔓延。”


    “易子而食这种违背人伦的事,也是情屡见不鲜。”


    “现在的灾年和那时候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神色变得凝重而痛苦,他那浑浊的双眼,好似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的悲惨景象。


    “可你说怪不怪,明明是大灾荒,可淮北大地上却很少能看到饿死的人留下的尸体,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他的声音微微颤抖着。


    朱小宝摇了摇头,思考了一会儿,小声说道。


    “是朝廷开仓赈灾了吗?”


    朱元璋眼中泛起泪花,缓缓摇了摇头。


    “不,是那些尸体,都被人们分着吃了。”


    朱小宝听后,浑身忍不住一阵哆嗦。


    仅仅是这简单的几句话,就让他仿佛看到了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当时元朝朝廷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


    朱元璋苦笑着继续说道。


    “我们家一直给佃主种地,刚开始家里还有些存粮,可家里人口太多了,你太爷爷、太奶奶,加上三个祖爷爷、祖奶奶,再算上我,一家八口人。”


    “就些存粮,撑了一个月就没了,之后就再找不到任何能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