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就叫凿齿布政司

作品:《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三年前,李成桂就求过朱元璋,如今见老爷子不管事了,他便又来缠朱小宝。


    “告诉他,没门!”


    朱小宝心里冷笑。


    朝鲜的国号和官印都是大明给的,现在给李成桂的头衔是权知朝鲜国事。


    说白了,就是大明的属国,跟主子和奴才似的。


    要真给了帝号,那岂不是跟大明平起平坐了?


    朱小宝对郑和道。


    “你记下来,回复朝鲜。”


    “朝鲜隔山跨海,本就是东夷小国,风俗不同,要是赐了印信让他们称王,鬼神看着都得笑话贪心,上古圣人都讲究规矩,这事绝不能干。”


    “几年前就跟你们说过,按自己的老规矩过日子就行,想来朝贡就来,不想来就拉倒,随你们的便。”


    朱小宝又道。


    “你让礼部把这话传给李成桂,让他好好琢磨琢磨皇帝的意思。”


    这话里带的威胁,傻子都听得出来。


    虽说朝鲜一直把大明当祖宗供着,可朱小宝心里门清,李成桂野心不小。


    中原王朝一换代,不管是以前的高丽还是现在的朝鲜,总想着到辽东捞点好处,抢人抢货没少干。


    朱小宝可忍不了这个。


    现在之所以没动辽东,是因为那儿的辽王跟朱棣穿一条裤子,政令下去也是阳奉阴违。


    说起来这朝鲜人也挺奇葩,中原一乱就来趁火打劫,打完了又被揍得鼻青脸肿,偏还乐此不疲。


    难不成是意淫惯了?


    总幻想辽东是他们的,中原是他们的,连汉文化都想抢过去?


    不封李成桂为王,还有层意思。


    将来朝鲜要是有人谋反,大明也能心安理得地看热闹。


    反正他李成桂的皇位来得也不正。


    对付李成桂这种人,就得慢慢磨。


    “奴婢这便去办。”


    郑和忙道。


    朱小宝点头后,便起身往东宫走去。


    此时,老爷子正跟朱文坤在院子里玩儿的不亦乐乎。


    “爹爹。”


    朱小宝一进院子,朱文坤就朝他跑了过来。


    “回来啦?”


    朱元璋眯着眼问。


    朱小宝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对朱文坤道。


    “去!给你爹搬个凳子来!”


    小胖子得令,立马颠颠地跑开了。


    老爷子白了朱小宝一眼。


    “有你这么当爹的吗?把自己亲儿子当下人使唤……呸呸!”


    这话听着膈应,他赶紧呸了几口。


    朱小宝笑了。


    “皇爷爷,事了了。”


    朱元璋懒洋洋地道。


    “咱早知道了!”


    “你可够狠的啊!连咱都佩服!”


    朱小宝有点不好意思。


    “爷爷,您又拿我开涮!”


    朱元璋瞪着他道。


    “咱认真的!”


    “旁人看不明白这里面的门道,咱这个老皇帝还看不明白?”


    “这里头哪里要算计,哪里要赌,咱心里还能没数?”


    “就说那几个市舶司和两个月的官员空缺,换个沉不住气的皇帝,第一个月就得认怂。”


    “这里面但凡出点岔子,江山就不稳了,两代人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就得打水漂。”


    朱小宝笑了笑,没接话。


    他可不觉得自己比老爷子高明。


    转而乐呵呵地问。


    “对了爷爷,倭岛那边还等着您赐名呢,它现在可是咱大明的地盘了!”


    开疆拓土,让百姓吃饱穿暖,政治清明、官吏廉洁,这大概是每个皇帝一辈子都想做成的三件大事,也是衡量一个帝王功绩最直接的标准。


    朱元璋脸上笑开了花,交趾布政司是他亲自让礼部设立的,如今又要新增一个辖区,他心里能不高兴?


    他琢磨了好一阵子,过了半晌才说。


    “《海内北经》里提过,倭人有凿齿的风俗,这凿齿便算第一个备选。”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倭岛一带多扶桑树,这扶桑可作第二个。”


    “还有那《山海经》里记的黑齿国,想来是当地人生来有染黑牙齿的习惯,也算一个。”


    说完,他抬眼看向朱小宝,目光里带着几分考较。


    “就从凿齿、扶桑、黑齿这三个里头挑一个吧。”


    朱小宝低头琢磨片刻,忽然抬头笑道。


    “要不就叫凿齿布政司?”


    “您想啊,不管从寓意还是说法上,将来子孙后代问起这名字的由头,先人便能答,这儿以前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家,被强盛的大明拔掉了獠牙,所以才叫凿齿。”


    朱元璋一听这话,顿时乐得拍着大腿笑起来。


    “你这小子,心思够损的!”


    “行,就这么定了,叫凿齿布政司!”


    洪武二十八年秋九月,明太祖朱元璋颁下圣旨,将倭岛正式更名为“大明凿齿布政司”,纳入王朝版图序列。


    同月,朝廷从监察御史、给事中及礼部、吏部、工部抽调官吏九人,组成考察团,远赴东海诸岛勘验实情。


    这支队伍于九月底抵达凿齿布政司,开始着手各项查勘事宜。


    九月末梢,朝鲜的李成桂再次收到了来自大明的国书。


    他展开绢帛的手微微发沉,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那点残存的希冀,终究还是落了空。


    于是,朝鲜原本预备送往应天府的贡品忽然改了去向,没再往朝廷送,反倒转头运去了辽东都司。


    这无声的举动,分明是李成桂对大明朝廷的一种沉默反抗。


    辽东都司收到这批东西时,李成桂那边并未附任何解释。


    辽王看了看清单,没多问,径直让人收下,转头便将这些贡品悉数送往了北平。


    十月初三这天,北平飘起了小雪。


    纪纲正在府中用饭,厅中暖意融融。


    这些日子,张霞来得勤,总绕着圈子问他差事安排的进展,纪纲每次都含糊应付过去。


    隐鳞密卫早就查过张霞的底细,没发现什么异常,他心里的戒备也就渐渐松了。


    “前阵子我去北平府那边托了人情,可实在腾不出空缺来。”


    纪纲夹了块羊肉放进嘴里,嚼了嚼才对张霞说。


    “再等等吧,我瞅瞅其他衙门有没有缺额。”


    “嗯。”


    张霞低低应了声,抬眼时脸上带着点客气的笑意。


    “劳纪大人费心了。”


    餐桌上摆着纪晚星亲手做的羊肉火锅,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香气裹着暖意漫了满室。


    只是纪晚星坐在那里,筷子在碗里拨来拨去,眼神时不时飘向窗外,明显有些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