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二叔这是把账全算到我头上了

作品:《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朱樉话音刚落,老爷子便眯起了眼,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好本事啊!连老子的儿子都敢算计!”


    他顿了顿,目光扫向朱樉。


    “你心里有可疑的人吗?”


    朱樉眉头紧锁。


    “儿臣到现在也想不透,对方到底是为了钱财,还是有别的鬼心思。”


    朱元璋盯着他看了半晌,像是在掂量什么,忽然转头对谷大用吩咐道。


    “去,叫咱大孙来。”


    “是。”


    谷大用躬身应下,转身匆匆去了。


    东宫内,朱小宝正急得团团转,忽听外面雨声里传来脚步声,抬眼便见谷大用撑着油纸伞,踩着水洼快步走来。


    他心里猛地一沉。


    “太孙殿下。”


    谷大用收了伞,躬身行礼。


    “皇爷在奉先殿传您过去。”


    “好!”


    朱小宝攥紧了袖中的手,点头应道。


    他从郑和手里接过伞,也顾不上挽起衣摆,踩着积水就往奉先殿赶。


    殿里,朱樉脑袋上还在流血,朱元璋负手立于他身旁,地上散落着一地瓷片。


    “皇爷爷。”


    朱小宝先朝着朱元璋躬身行礼,又转向地上的朱樉,低低唤了声。


    “二叔。”


    朱樉抬眼瞥了他一下,眼神里满是怨怼,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嘴唇抿得紧紧的,一声不吭。


    朱小宝心里暗暗嘀咕。


    得,二叔这是把账全算到我头上了!


    朱元璋转头看向朱小宝,语气沉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蒋瓛查到些眉目,陕西都司掺和了这次资敌的事,咱已经让锦衣卫去拿人了,你赶紧举荐个人过去当陕西都司,别让地方军政乱了套。”


    朱小宝闻言,故意摆出一副大惊失色的模样。


    “此事当真?”


    一旁的朱樉沉下脸,带着几分怨气开口道。


    “你怀疑父皇的决定?”


    朱小宝察觉气氛不对,赶紧摇头。


    “侄儿不敢。”


    朱元璋的火气腾地又上来了,抬脚就踹在朱樉身上。


    “你特娘的怎么跟他说话的?”


    “他是君!你是臣!君臣有别懂不懂?难不成你想翻天?”


    老爷子的怒喝震得殿梁发颤。


    朱樉连忙伏低身子道。


    “儿臣不敢。”


    “老实跪着!”


    朱元璋怒哼一声,又转向朱小宝,语气缓和了些。


    “你去忙吧,别误了正事。”


    “好。”


    朱小宝点头应道。


    临走前,他又深深看了朱樉一眼。


    这二叔心里怕是翻江倒海了,看自己的眼神都带着股子怨气。


    他也懒得理会,强压着心里的激动往外走。


    看来老爷子还是舍不得朱樉啊!


    都六十九的人了,搁哪朝哪代都是后辈孝顺老人,哪有老人家一把年纪还为儿孙擦屁股的?


    回去后,朱小宝立马召集了小朝会。


    傍晚时分,兵部、五军都督府的人和内阁三阁老都一头雾水地往宫里赶。


    都这个点儿了,太孙殿下还叫人,准是有急事。


    很快,一群人就到了谨身殿。


    “参见太孙殿下千岁。”


    朱小宝故意皱着眉,挥了挥手。


    “都别多礼了。”


    “这么晚了叫你们来,是有棘手的事。”


    众人立马正襟危坐。


    朱小宝叹气道。


    “陕西那边查出陕西都司暗地里资敌,锦衣卫已经去拿人了。”


    众人纷纷倒吸凉气。


    这就定案了?


    也太快了吧!


    内阁首辅兼刑部尚书杨靖问。


    “太孙殿下,这事要不要刑部再审审?”


    朱小宝扫了众人一眼,语气沉稳。


    “证据已经确凿,回头锦衣卫会把卷宗送到刑部备案。”


    “眼下先别管这茬了,陕西军政一日不可无人主持,叫你们来,就是要赶紧推举个人选接任都指挥使。”


    他顿了顿,目光在众人脸上逡巡。


    “都说说,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殿内众人你瞅瞅我,我看看你,都觉得这事透着几分蹊跷。


    陕西都司涉案刚露端倪,朝廷就急着敲定继任者,未免太过仓促。


    可这事牵扯皇室,谁也不敢妄自揣测,只能把疑惑压在心底。


    内阁次辅兼吏部尚书詹徽第一个出列,躬身道。


    “臣推举郑国公常升。”


    “常升曾参与东海战役,前几年在大凉山剿匪亦立有大功,他既是名将常遇春之子,论资历、论功劳,都足以胜任陕西都指挥使一职。”


    詹徽语气笃定,条理清晰。


    朱小宝眉峰微挑。


    看来蓝玉已经跟詹徽打过招呼了。


    他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又转向另一侧。


    “五军都督府、兵部,你们还有别的人选吗?”


    兵部尚书钟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审慎。


    “詹大人的看法臣不太认同,常大人功劳再大,可终究是外戚。”


    钟勖的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朱小宝,将顾虑和盘托出。


    “若是外戚势力过于壮大,恐会扰乱朝廷纲纪,对江山社稷构成潜在威胁。”


    “大明朝的规矩向来是有战事才启用武将,常升若在陕西坐稳了都指挥使的位置,那地方兵权便形同落入他囊中之物,这绝非妥当之举。”


    朱小宝深深看了钟勖一眼,那眼神里藏着几分探究,随即转向五军都督府平安。


    “你怎么看?”


    平安嗤笑一声,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讽。


    “钟大人这话,怕是话里有话吧?臣还是皇爷的义子呢,当年皇爷不照样让本官当了五军都督府大都督。”


    “曹泰、李景隆、廖镛……哪个不是外戚?照钟大人这说法,是不是该把他们全撤职了才合规矩?”


    钟勖被问得一怔,瓮声瓮气地辩解道。


    “本官并非此意。”


    “那你究竟是何意?”


    朱小宝语气陡然加重,目光锐利如刃,直盯着钟勖不放。


    钟勖顿时涨红了脸,只能躬身抱拳道。


    “是臣失言,臣再无别的意见了。”


    朱小宝拖长了语调“哦”了一声,目光转向内阁诸位大臣。


    “各位阁老呢?还有什么想法?”


    内阁众人这会早已揣摩透了朱小宝的心思,自然不会再傻乎乎地去触霉头,纷纷躬身应道。


    “臣等都附议推举常升担任陕西都司指挥使。”


    朱小宝颔首,语气果决。


    “既然众卿都无异议,吏部就即刻拟旨下命令吧。”


    “是。”


    詹徽领头应道,其余人也纷纷躬身领命。


    开国公常府。


    蓝玉正跟常家三兄弟分析着事情的轻重缓急,三兄弟听得一脸严肃。


    最后蓝玉一锤定音。


    “太孙殿下打算把老二推上陕西都司指挥使的位置,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到了陕西那边,得赶紧稳住局面,千万不能让燕王的人插手都司的军政事务。”


    常升神情严肃。


    “明白了。”


    正说着,吏部的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