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有古怪的胤褆
作品:《咸鱼十福晋懂得有点多》 大清以前的税收以农税为主。
有了胤禟成立的商队,民间行商的人如雨后春笋般一茬一茬的冒出来,商税大增。
如今的商税已经超过农税成为大清的第一税收了。
胤禟:“回皇阿玛,商院正式成立后,从军中调了很多老兵过来充进各商队中,今年的收入有望比去年增加两三成。承担新增加的水师半数花费不成问题。”
康熙:“水师大增初期会有些困难,各部克服下。水师不强,大清边境不宁,何谈国泰民安。”
一众大臣跪地:“皇上圣明。”
康熙:“至于古大勇等人,即刻从广府、龙江调水师过来,务必将这帮乱党绞杀,不能让他们有机会给沿江的百姓带来困扰。”
“老大,这些事情由你处理。你将古大勇解决了再回京城。”
胤褆出列:“是,儿臣领旨。”
广府离杭州近,调过来的水师几天时间便到了杭州。
胤褆担心追不上前面的队伍,有心跟着广府的水师先出发。
出行时,特意过来与胤?告别。
胤?劝道:“大哥,听说漕帮已经出了海,海上风险太大,你要不留在杭州指挥?”
海上不比陆地,除了要预防人灾外还要预防各种海难,人要掉到海里,基本没有救回来的指望。
康熙只说让胤褆负责追击古大勇,又没说一定要他亲自去追。
胤褆没当回事:“我上过多次战扬,在战扬上跟在自己家没什么区别,我这几天每天在练习游水,不会出事。老十别瞎担心。”
苏策丽:“大哥执意要去,不如多带些战车、炮车之类的。将战车开到船上,暂时充当炮船。若是能将古大勇等人逼上岸,那才是战车逞威的时刻。”
广府调过来的炮船也没几艘,海上太大,人家不会傻傻在那里等着你轰,炮少了,攻击力度大减。
胤?:“苏策丽说的对,他们在海上行走,总要上岸补给,你们在岸上用战车追,比他们快。”
“我让人给你备上几十辆战车,你一起带上,找机会逼古大勇上岸,不管是哪里的岸,只要人上了岸,想收拾他们,容易的很。”
胤褆心头一动,有了些想法。
胤褆:“辛苦十弟给我多备些。龙江过来的水师也装多些战车,越多越好。船也多调几艘。龙江的船不够,你从庆州调些出来。”
想从广府调水师,需要康熙下令。
从龙江和庆州调水师,只需要胤?下令。
找胤?要东西,比找康熙要东西容易多了。
胤褆是半点没客气。
胤?狐疑的盯着他:“大哥,我怎么感觉你有点怪怪的?”
胤褆哈哈大笑:“有什么怪的,这不是想着海面无边无尽,我多分几道,方便围剿古大勇嘛。”
胤褆离开,胤?越想越不对劲。
胤?:“苏策丽,我总觉得大哥有古怪。”
苏策丽:“能有什么古怪,龙江的人和庆州的人都听你的,再不济,那些将领的族人要么在龙江庆州,要么在京城,大哥就算有心造反,那些人也不会跟着他做。”
胤?暂时没理出个头绪:“大哥是肯定不会造反,荣妃和大哥的儿女都在京城,他造什么反。算了,想不出就不想了,船到桥头自然直。”
苏策丽:“马武能征善战,坐镇庆州五六年,熟悉水中的多种打法,不如让他配合大哥去追古大勇。顺带让皇阿玛派位新的总督过去庆州。”
自从胤?将每个州分到各个皇阿哥手上,康熙对胤?的忌惮下去了些。
有心情想着他的名声,到处施展他的‘仁’政,只为在史上能留个‘仁’名。
他要真仁就罢了,问题是他的‘仁’多用在贪官污吏上,让大清土著的官员行事越加无所顾忌。
苏策丽不明白这种‘仁’有什么好施的。
闲成这样,苏策丽便给康熙找些事情做。
他派的总督到了庆州,总督向他汇报的事情总要多上一些,能分分他的精力。
胤?:“我刚好可以趁这次的机会向皇阿玛提一下武将轮换的事。就先从庆州开始吧。”
康熙听到胤?提的武将轮换,尽量避免让将士带上‘某家军’的名头一事,非常赞同。
康熙:“若是形成惯例,能避免很多拥兵自重的情况,老十想事情是越来越全面了。”
胤?嘿嘿笑道:“皇阿玛一天天的将事情丢给儿臣做,儿臣要是想得不全面,早累死了。”
再想偷懒,也不能置大清江山不顾。
为了让自己轻松些,胤?做了太子后,没少转动他以前不怎么用的脑子。
康熙笑道:“能将偷懒说得像你这么光明正大的,朕还是头次见。”
胤?理直气壮道:“皇阿玛自己也在偷懒呀,要不怎么会将事情丢给儿臣做。儿臣有样学样,皇阿玛要怪,也是怪自己没带好头。”
以前皇阿玛会管些十州的事情,现在大部分都丢给他了,让他每隔几天对他汇报一次。
偶尔还会让他处理一些大清内部的杂事。
他的事情一直在增加。
康熙没好气道:“你个混账,朕每天用在公务上的时间最少比你多一半,过来南巡你出去几次了?朕又出去几次?朕怎么没带好头。自己尽想躲懒,别扯到朕头上。”
他出来南巡三四个月,出去游玩的次数屈指可数。
老十隔三差五就带着一家人出去,怎好意思说他偷懒。
胤?想到最近每天最少出去转一两个时辰及兢兢业业在行宫累死累活的康熙,自己似乎有些放松过头了。
胤?哈哈笑着转移话题:“儿臣提的武将轮换,皇阿玛可同意?”
其实胤?有些不能理解康熙的想法,老头子总想将事情抓在手上,事无巨细。
恨不得下面样样事情都跟他请示。
胤褆以前会被汀州整成那样,也是跟康熙学的。
只是胤褆没学到家,处理政事没有康熙利索,硬是将自己累得个半死。
他们是大清的几位主子之一,手底下的人多着,不让他们干活,养他们干嘛。